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国际法”研究与中国“世界图景”的重建.docx

“先秦国际法”研究与中国“世界图景”的重建.docx

“先秦国际法”研究与中国“世界图
景”的重建
“先秦国际法”研究与中国“世界图景”的重建
前言
自晚清以降,大量近代西方国际关系的概念、话语、原则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炮舰外交”
输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资源的碰撞、融合过论文联盟http://程中,重塑了中国人的思
维方式,重建了中国人的“世界图景”。

其中,作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基石的、以主权平
等为核心原则的国际公法的引介,对于中国外交的现代转型,对于“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意义尤显重大。

值得关注的是,从晚清到民国,在对近代西方国际公法的广泛引介、
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股将国际公法与中国先秦历史相联系、附会的思潮,诞生了数量颇
多的“中国古世公法”、“先秦国际法”研究成果。

而有趣的是,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
上又为今日众多试图将先秦历史纳入近代国际法分析框架的学者所继承。

“先秦国际法”研究肇始于188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 martin)的《中国古世公法论略》,其基
本格局由1934年法学大家陈顾远的《中国国际法溯源》所奠定。

从晚清时西方传教士的
有意为之,到民国时中国法学家的学术自觉,这一番颇值得玩味的过程中所折射出的不仅
是研究者身份的转换、研究水准的提高、研究目的的变更,更是中国人对自身、对世界观
念的重新确立。

本文无意对国际公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及被接受过程做全方位的考察,亦无意对“中国
先秦是否存在国际法”这一问题做名相上的探究。

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从晚清
到民国会出现这样一股将国际公法与先秦历史联系起来的思潮?这种思潮体现了中国人对
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怎样的意识?基于这个问题,本文拟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
讨丁韪良及其《中国古世公法论略》的思想动机和论证方式;第二部分,在对晚清士大夫
以《春秋》作为国际公法的历史视野中,考察陈顾远及其《中国国际法溯源》的问题意识
与主要关切;第三部分,对《中国国际法溯源》的具体论证进行文本分析,考察其论证方
式与其问题意识的关系;第四部分,本文结论。

一、丁韪良与《中国古世公法论略》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中国古世公法论略》发表于1884年。

而在此之前恰好二十年的
1864年,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丁韪良翻译了美国人惠顿(wheaton,henry)所著的《elements ofinternational law》,并将其命名为《万国公法》,成为近代国际法在中
国传播的滥觞。

将此书译为《万国公法》而非《国际法原理》,并不仅仅是翻译措辞上的
差别,而有其背后的深意在。

在《万国公法》的凡例中提到,“是书所录条例,名为《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