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几点体会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语文学科研究的内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传授语言文字的知识。
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语言艺术、肢体艺术、即兴艺术、提问艺术四个方面谈一些体会,以促进教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
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灌、抱、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未完全落实,教学和学法指导有待提高,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
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
课堂上,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
原因何在?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实”有余而“活”不足。
纵观以上种种,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艺术:
一、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
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
流。
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拔,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反之不然。
课堂语言的恰切使用实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要素,并试着将炎具体为知识性、趣味性、激励性和凝练性四个特征。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尽管这句话的内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我以为,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
在我们地区由于经济、环境、历史等原因接触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还较差,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
尤其语文学科中口头预习复习这样的软任务,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
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
即,要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二、肢体艺术
肢体艺术是教学活动中无声语言。
在教学语言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以自身表情和体态来表现的。
肢体语言的运用,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表达思想感情和内容的。
体态是指人的身体姿
态。
姿态越自然,身体各部位表现出来的动作就越亲切,反映的思想感情就越真实,在课堂上,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作为教师只有表现出不做作、不矫揉和不失态,才能使体态语言得到应有的发挥。
当口头语言不足以表达思想感情时,教师若能将体态语言运用得当,将会对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形神”自如,“意音”到位。
这样,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互相结合互相弥补,调动教学信息的组织和传达,促进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心理活动,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即兴”艺术
“即兴”本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术语,其含义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
即兴是瞬间产生的一种思维反应。
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或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或不能)按原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或是课堂上的即时信息或突发事件创造了一种最佳教育契机,促使教师变通性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这便是“即兴”艺术。
在教学中的即兴能够学生带来新鲜感,同时也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即兴艺术需要教师有丰富知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必须要求教师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四、提问艺术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
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里,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从来就不是单边活动,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多边活动,提问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的回答听每一点成绩,即使对问题的答案作过认真的思索,也不能拘泥于已见,用现成的答案却又去匡正学生。
学生积极思考的火花一旦被引爆,就会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能对同一问题做出几个、几十个不同的答案。
这时,要审时度势,既不任其发发展,漫无边际,抓不到根本,也不大杀大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陷入僵局。
总之,任何艺术都是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特点把任何可以运用的方法运用于教学中,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