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作者:高玉来源:《社会科学》2020年第02期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理论是“学科互涉”关系。

历史上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都与西方文学理论有密切的联系,文学理论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理论基础。

从学科发展来看,文学理论特别是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格局、视野、范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均有推动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包括文学批评在应用西方文学理论时的确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文学理论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本身不应该被否定。

文学理论是理论家长期探索的结果,很多文学理论对于哲学、历史、文化、政治、心理学、社会学等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论述,吸收文学理论特别是西方文学理论的丰富资源以阐释日益复杂的文学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内在要求,无视文学理论的现有资源而在学科内部“另起炉灶”、“闭门造车”研究理论问题是重复劳动和学术浪费,且会流于肤浅。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学科互涉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0)02-0171-11作者简介:高玉,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金华 321004)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二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如何?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脱离文学理论而独立进行吗?文学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究竟以什么形态存在是合适的?学术界有一些研究,比如程光炜的《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①、赵毅衡的《形式论在当代中国》②、郜元宝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③等都是很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重新检讨文学理论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一、文学创作实践与文学理论永恒互动关系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之间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是不能简单下结论的问题。

当人类最早讲一个故事时,这可以看作是小说的起源;有了故事,就有对故事的评价和看法,故事是好还是不好?故事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故事还可以如何讲?这就是最早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这样看来,似乎是文学创作在前,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在后。

但人类最早讲一个故事一定有它的理由,在讲故事之前,他一定想过为什么讲故事,如何讲这个故事等,也就是说,文学创作是建立在文学思考的基础上,这个“文学思考”就是文学理论,这样看来则又似乎是文学理论在前,文学创作在后。

纵观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任何时候都是纠缠在一起的,二者互为支撑,是永恒的交互影响关系:文学创作为文学理论提供实践依据,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文学创作,给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二者又互相推动,协同发展,新的文学创作会推动文学理论更新或者产生新的文学理论,反过来新的文学理论又会导致新的文学创作,促进文学创作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鸡”与“蛋”的起源或先后问题。

在目前的文学教育和学科体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理论分属于“文学”。

在本科专业设置中,“汉语言文学”属于“文学”“门类”下的一个“专业”,其中“文学概念”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两门“核心课程”。

在研究生学位教育中,“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8个“学科方向”,其中“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平行的两个“学科方向”。

在科学研究国家“学科分类”中,“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为“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其中,“中国现代文学”“说明”中注明“包括当代文学”。

“文学概论”和“文艺学”其实就是“文学理论”,由此也可见“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对独立性。

二者的分工大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社团等现象以及文学史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等;文学理论则主要是从理论上研究抽象的文学问题。

表面上,两种研究由于性质、对象不同,似乎可以独立进行,但在实际的学术实践中,二者很难分开,它们实际上深深地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是“互证”的关系。

文学理论如果没有文学实践作为支撑,如果不能与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相关联也即具有实践形态,那它就是没有意义的,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就不是真正的文学理论;同样,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来说,脱离了文学理论可以说寸步难行,差别仅在于这种理论是表面的还是深潜的,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邓晓芒说:“缺乏哲学思想的文学评论不是完全的文学评论,它要么只是文学欣赏和文学评点,要么停留于文学形式上的技术分析,而对于文学作为人性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无所知。

”没有理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也是很难想象的。

当研究者说某部作品刻画了某个典型人物形象时,评价作品真实客观地反映某种社会生活时,他实际上秉持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用的是“反映论”的文学标准。

当研究者强调不同的读者对作品独特的感受、印象的合理性时,强调文学阅读和欣赏个体主观性时,他实际上秉承读者接受理论。

当研究者撇开作者的写作意图,撇开作品的写作背景而专注于文本分析,诸如细节分析、词句分析、修辞和隐喻分析、情节结构分析等时,背后其实有英美“新批评”理论。

当研究者强调文本的形式创新,挖掘文本形式意义,这其实是一种形式批评,其背后是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等。

当研究者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一反过去的规范,持一种无标准、无原则、无客观、无中心、无主题等,“怎么都行”的时候,其实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在支撑。

当研究者解读作家作品过程中不再把它看成是一个统一体,而是把作家看作是矛盾集合体,把作品看作是碎片化的拼贴,把作品中的矛盾合理化的时候,这背后其实是有一种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在支撑。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比如文学思潮流派、文学史书写、中外文学关系、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关系等,哪一个问题不涉及文学理论呢?哪一个问题的研究又可以不需要文学理论呢?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外国文学影响下发生的,现代时期中国所产生的“为人生”小说、抒情小说,“乡土写实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小诗”、象征主义诗歌、“九叶派”诗歌、“美文”、话剧等,无不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产生的,而每一种文学的背后都有相应的西方文学理论,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

如果不懂得这些理论,不应用这些理论,怎么可能把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为人生”小说、“抒情小说”这些文学现象论述清楚呢?比如李金发的诗歌,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主义诗歌,它和胡适的开创性的“尝试”新诗不一样,和郭沫若的“狂飙突进”诗不一样,和“新月派”的诗不一样,和“湖畔派”情诗不一样,和闻一多等人的“新格律诗”也不一样,它是对这些新诗的巨大叛逆,当时大家都觉得读不懂,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它是一种新的诗歌理念,其背后是一种新的文学理论,一种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它背后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理解了象征主义,再用象征主义诗歌理论来解读李金发的诗歌,不仅能够有效地理解它,包括理解它的令人“读不懂”,还能够对它进行准确的评价和文学史定位。

再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兴起的以施蛰存、刘呐鸥、戴望舒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它是受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而产生的,精神分析文论是其重要的文学理论背景,所以,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不仅能够很好地解释这种小说的写作原理以及意义生成方式,还能够帮助我们对这种小说进行深层的社会学、心理学的解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著名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西方各种文学理论的影响,比如鲁迅就受到各种流派、风格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也受各种文学理论影响,特别是英国浪漫主义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鲁迅的影响非常大,鲁迅还曾翻译日本文学批评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厨川白村的理论多少对鲁迅会有所影响。

直观的阅读和感受显然是无法真正深刻理解鲁迅及其创作的,西方文学理论有时是解开鲁迅文学创作之谜的钥匙。

其它作家也是这样,周作人的创作直接渊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郭沫若的创作有意识地吸收了表现主义的观念,具有表现主义的风格和特色,茅盾则受到了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浪漫主义”的影响,戴望舒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闻一多、徐志摩受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梁实秋受英美人文主义的影响,等等。

对这些作家进行研究,只有充分理解影响其创作的文学理论,才能够充分认识其文学品格与特性,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看清楚其学习与创新,才能够更进一步展开评价与定位等。

中国当代文学也是如此。

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关联变得松散和相对疏离,但现代文学的传统决定了西方文学理论的有效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包括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仍然是那时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相对封闭,但仍然深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虽然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单一,且简单明了,但今天对它们的研究、评价和书写仍需要相应的文学理论作为参照才能准确客观地加以定位。

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在社会主义现实理论和“两结合”理论指导下,那时对“样板戏”《金光大道》《牛田洋》《虹南作战史》等都有高度的评价。

今天,我们对上世纪60年代的文学持否定态度,这其实与我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以及二者相结合的理论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其深层的原因仍然是文学理论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全方位开放,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和理论也开始被大量介绍进中国。

受这股潮流的影响,再加上思想解放带来的创作自由,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开始涌现,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以外,还出现了朦胧诗、后朦胧诗、先锋小说、实验小说、新历史小说、新写实小说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或者具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文学类型和流派背后其实都有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影子。

大多数的作家都受到西方文学不同程度的影响,只不过有的非常明显,有的比较隐晦,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间接。

例如余华深受卡夫卡、福克纳、川端康成等人的影响。

莫言深受马尔克斯、福克纳、略萨等人的影响。

残雪深受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人的影响。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以及稍后成名的优秀作家如贾平凹、马原、格非、刘震云、阎连科、韩少功等大多都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不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则无法理解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不理解当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就不能准确地解释、定位和评价这些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背景的中国文学。

伊格尔顿说:“文学理论就其自身而言,与其说是一种知识探索的对象,不如说是观察我们历史的一种特殊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