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课后习题都是自己整理的,应该是正确的,可能有些勘误,敬请谅解。
第11章·群体和团队的建设1.什么是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它们是如何区分的?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设立的,有着明确分工和具体工作任务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心理需求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因此它的发展和形成是偶然随机的。
非正式群体可能在组织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可能起着消极的作用。
从结构来源、管理维度、结构特征、确定结构因素、目标、影响因素、影响类型、运作方向、控制机制、沟通渠道等方面加以区分。
2.群体形成的阶段有哪几个?五阶段模型:形成(forming)、震荡(storming)、规范(norming)、执行(performing)、解体(adjourning)3.群体的凝聚力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果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群体凝聚力越高,组织的生产率越高;群体凝聚力较低,组织的生产率保持其正常水平。
如果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不一致,那么群体凝聚力越高,组织的生产率越低。
凝聚力较低的群体,组织的生产率基本不受影响。
4.群体动力的作用因素有哪些?包括群体成员的资源、群体结构和施加于群体的外界条件等。
5.什么是群体思维?什么是群体偏移?怎样才能避免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即由于从众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做不出客观的评价。
群体偏移即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观点和立场。
避免群体思维的方式:1)群体领导者应该用批评的方式来评估所看到的一切,并且把质疑和公开讨论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2)在开始讨论的时候,领导者应该对公开质疑和批评予以支持,而且尽可能避免对可能的结果表现其偏好性,同时鼓励成员提出建议,全面评估所有信息。
3)采取一切可能的公开讨论或者会议的方式来寻求成员们对方案的多方意见。
4)不要冲动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5)当意见成熟时,把群体分为小组,让每一个小组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让主要的小组来负责修订。
6.比较不同类型的工作团队,并分析在所有的工作团队中,哪一种工作团队的效能最高?包括:工作团队(职能式团队、问题解决团队、跨职能团队)、管理团队、自我管理团队、关系团队虚拟团队。
根据高效能团队的特征应该是问题解决团队的效能最高。
7.高效能团队有什么特征?如何建设和管理高效能团队?特征:a)清晰和开放的目标、b)相关的工作技能、c)相互信任、d)一致的承诺、e)良好的沟通、f)克服冲突的技能、g)恰当的领导、h)支持的环境。
如何建设和管理:1)保持最佳规模、2)正确选拔成员、3)分配角色以及增强多样性4)澄清目标5)适当的绩效评估和奖励方式6)鼓励参与决策7)提供支持8)激发士气9)培养相互信任的精神10)团队领导与结构11)承认与回报重大贡献第12章领导1.什么是领导?核心要素是什么?某一个体(团体)对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整个组织施加影响,使其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核心要素:1)领导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存在于领导身上的一种特点或性格,领导活动发生在领导者与下属的互动过程中。
2)领导能产生影响力。
3)领导过程存在于群体环境中,单个人不能形成领导。
4)领导活动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中展开的,组织的存在是领导产生作用的北京。
5)领导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组织目标。
2.阐述领导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领导与管理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交叉和重叠。
当管理者致力于影响和带领某个团队达成一个目标的时候,他就涉足了领导的领域;同理,当领导者从事计划、组织、人事和控制等工作时,他正是在履行管理的职能。
管理和领导的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1)议程制定方面的不同。
2)人员配备方面的不同。
3)计划执行方面的不同4)功能的不同。
3.请对领导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简单概述。
19世纪末领导理论伴随管理理论产生而产生,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领导科学。
1927-1932年,美国哈弗大学管理学研究者梅奥领导的霍桑实验研究的人际关系主要是领导和下属、领导和群体的关系,该研究被认为对于领导的科学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
“领导是天生的”这种信念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占主导地位。
在行为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下,20世纪40年代逐渐将关注点从对领导者的品质特征的研究,转移到对其行为的研究上来。
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将情境因素应用到领导研究中,从而产生了研究特定环境和领导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的权变理论。
领导理论发展至今,又产生了很多新的理论,如变革型领导和魅力型领导等等。
4.什么是领导特质?领导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特质的哪些信息?领导特质是领导区别于非领导者的个人特点,包括体形、外貌、年龄、性别、人格特点、价值观及社会交往等。
领导学研究为提取了六项比较重要的特质,分别是:领导愿望、洞察力、自信、诚实与正直、才智和工作相关知识等。
5.对比各种行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发现。
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人只要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都可以成为有效的领导者。
因此,它主要关注领导者做什么和如何做,并致力于揭示:是领导者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他们的个性特征使其成为一个领导者。
1)艾奥瓦大学的研究,提出三种领导风格:独裁型风格、民主型风格、放任型风格。
2)俄亥俄大学的研究,提出“四分图理论”,将领导行为分为两个维度: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
3)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认为领导行为有两种完全对立的类型:员工导向型(employee-oriented)和生产导向型(production-oriented)4)管理方格理论: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罗伯特·布莱克(RobertBlake)和简·莫顿提出了一个二维的管理方格理论(managerialgrid),关心人与关心生产两个维度。
5)PM与CPM:PM是指群体一般包括两个基本功能:一为工作绩效P (performance);二为团体维系M(maintenance)。
PM理论认为,一个领导者,不论他的P因素多么强,总包含某种程度的M因素。
凌文辁等人提出了中国领导行为评价的CPM模式:中国的领导行为评价由三个因素构成,即P因素、M因素和C因素,其中C因素为品德因素(characterandmorals)。
6)家长式领导的定义:在一种人治的氛围下,显现出严明的纪律与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的廉洁性的领导方式。
家长式领导包含三个维度,即权威领导、仁慈领导和德行领导,与其相对应的员工行为包括敬畏顺从、感恩图报和认同效法。
6.解释菲德勒权变模型?菲德勒权变模型,认为领导者的效率取决于其领导风格与情境相配合的程度。
可从以下方面理解:1)领导风格。
菲德勒认同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的领导风格划分标准在于,任务导向的领导主要关心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关系导向的领导更注重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
2)情境变量。
菲德勒认为,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情境变量有三种: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
3)领导风格和情境的匹配。
菲德勒认为领导风格无法改变,所以实现有效领导的途径只有两个:改变情境或更换领导。
7.解释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情境领导理论关注的是特定环境下的领导力问题,认为领导行为应根据不同的情境而有所不同。
领导者要想卓越成效,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境更换自己的领导模式。
情境理论的本质就是领导者的行为要与下属的能力和责任心相适应。
8.什么是变革型领导?有哪些行为和特征?变革型领导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激发下属的高层次需要,建立相互信任的氛围,促使下属为了组织、团队和部门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并达到超过原来期望的结果。
分为四维结构:领导魅力、感召力、智能激发、个性化关怀。
它强调“改变”。
以魅力和预测性沟通为基础,对员工的需求与动向十分敏感,在愿景的实现过程中使个体在工作能力、道德水平上得到提升和自我完善。
9.魅力型领导的特征?1)角色模拟。
领导者通过亲身践行一系列的价值观和信仰,来为下属塑造模范,使他们也能遵从这些价值观和信仰。
2)形象塑造。
魅力型领导会运用印象管理技巧,从而给下属留下有能力和值得信赖的形象3)愿景规划和清晰表述。
4)表达较高的期望和信心。
5)承担个人风险6)表现出非常规行为7)对环境的敏感性8)行为方式富有表现力。
10.概述领导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
答:1)道德领导,领导者在其行为中明是非,追求公平、诚实、善良和正义。
领导者对下属有深刻影响,道德的领导方式给别人以活力,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不道德的领导则损人利己。
2)诚信领导,把领导者的积极心理能力与高度发展的组织情境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过程。
3)战略型领导,理解组织与环境复杂性并领导组织中的变革以实现组织与环境同步发展的过程。
第13章沟通及冲突管理1.有效沟通与达成共识有何区别?有效沟通是指每个人都能充分理解对方的观点和见解;而所谓达成共识,是指经过信息沟通之后,一方接受另一方的观点。
实际上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信息发送和接受双方既有可能达成一致意见,也有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观点。
2.请联系沟通的过程来说明人际沟通可能存在的障碍。
沟通过程包括七个环节:信息源、信息、编码、通道、解码、接受者、反馈。
可能存在的障碍有:1)沟通方式选择不当2)编码困难3)噪音干扰4)信息过滤5)选择性知觉效应6)个性和情绪影响7)信息超载8)不完整的反馈。
3.请列举人际沟通的方式并介绍其优缺点。
人际沟通的方式有: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沟通。
口头沟通优点是快速传递和快速反馈。
缺点是口头语言准确性不高、多人传递后失真、信息不能保存。
书面沟通优点是持久、有形和可以核实。
此外书面沟通更为严谨,其逻辑性强,而且条理清楚。
缺点是耗时,几乎无法给信息发送者提供观察和判断接受者反应的机会,并且得到的反应是延后的。
非言语沟通能更形象地传递信息发送者的情绪和态度信息,因而常常是语言沟通更为复杂。
缺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沟通表达的信息不尽相同。
4.请论述改进组织内信息沟通效果的方法。
管理者应该重视沟通、言行一致、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强调面对面的沟通、鼓励员工报告坏消息、广开言路、共享信息、追踪沟通的效果。
5.请比较冲突的传统观点、人际关系观点和相互作用观点。
传统观点:认为冲突是不良的、消极的,是造成和导致组织不安全、不和谐乃至分裂瓦解的主要原因,对于冲突的态度是必须加以克服和予以否定。
人际关系观点:对于所有群体和组织来说,冲突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
由于冲突是无法避免和彻底消除的,因此应该接纳冲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冲突。
相互作用观点:主张鼓励冲突,认为冲突不仅可以成为组织内的积极动力。
该观点认为,合理的冲突对组织是有益的,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变得静止、冷漠并对变革与革新反应迟钝。
6.请介绍冲突发展的五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