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宝鸡,60年“小县城”变“小城市”
宝鸡,我的故乡。
我是生在宝鸡,长在宝鸡的宝鸡人。
看到现在宝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我由衷的感到高兴。
市政建设为人民生活带来的福祉,就在每个宝鸡人的身边。
在当前大多媒体上,我们看到的宝鸡被描述为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
宝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诸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
宝鸡在一些资料上成为了百万人口大城市,但客观的说,宝鸡的“百万人口大城市”至今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目标,鉴于中国城市人口统计体制,姑且可以算作是“准百万人口城市”。
1.宝鸡是关中的大城市,是客观的小城市。
“火车拉来的城市”。
2.铁路是宝鸡的经济线,生命线。
没有铁路,就没有宝鸡的今天。
3.宝鸡依靠铁路枢纽,发展多种工业,是典型的“小县城”发展为“小城市”。
上述三句话,是我这篇日志的核心内容。
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一起重新认识宝鸡。
之所以谈是重新认识,是因为现在的宝鸡被戴上了太多的光环。
也是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很难理解也不愿相信,宝鸡是一座很年轻的,由小县城发展而成的小城市。
宝鸡是从解放前的一座普通小县城,背靠铁路枢纽,依靠发展工业,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成为关中第二大城市,西北重要的工业重镇。
身为80后,我没有资格去评判什么,我只是想通过阐述我所了解的一些东西,进一步与更多朋友、同学相互交流、学习。
从而更深刻的领悟宝鸡发展的历程的艰辛,理解宝鸡城市发展模式的典型。
宝鸡地处关中西部。
宝鸡地区,历史时期称为西府地区更为贴切。
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先秦至满清,延续至民国26年),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几乎一直在凤翔府的治所所在地,即今凤翔县县城。
凤翔先秦时期即为秦国国都,后来由于秦都东迁,地位有所衰落,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凤翔。
宝鸡(宝鸡县,陈仓县),因唐至德二年,陈仓县境内鸡峰山有“石鸡啼鸣”的祥兆而得名宝鸡。
由
这一点看,宝鸡作为地名是在唐代才出现的。
此后,陈仓县改为宝鸡县一直沿用至清末,期间也有数次改为陈仓县。
客观的,无可辩驳的一点就是,历史时期,关中西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凤翔,而不是宝鸡!宝鸡仅是凤翔府管辖下的一个普通县。
(即使宝鸡是中华民族较早开发的地方,早在距今7000—5000年的时候,千(河)渭(河)流域已有先民村落700多个,市区成为部落活动的中心。
这些毕竟是先民生活的原始部落时期。
这些只能说明,宝鸡拥有相当悠久的所谓城市、聚落发展史。
)
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何时开始由凤翔迁移到宝鸡的?答案是1941年。
直至解放前,陕西关中只有西安是市设置。
1913年(民国2年),设置关中道,治所西安。
1938年(民国27年),在凤翔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凤翔、千阳、陇县、麟游、岐山、扶风、眉县、武功、周至。
1941年(民国30年)2月,西府的政治中心因铁路修建,也开始向宝鸡县城迁移,国民政府陕西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
(此时,陇海铁路铺轨至宝鸡县)。
我认为,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向铁路迁移,是为了更好的利用铁路与省城加强联系,铁路的修通无疑很大程度影响了先前的地方交通经济格局。
同时期,东府(今渭南地区)的治所因陇海铁路修建,国民党地区专员公署由大荔县移往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东府的政治中心也移向铁路。
1937年,陇海铁路铺轨至宝鸡(宝鸡至天水段此时仍未动工),接着陇海铁路宝鸡至西安段正式运营。
此时的宝鸡是一座人口总数不超过两万的小县城,具体位置即今天的金台区渭滨区组成的市区的核心部分,主要为渭河以北地区。
1937年的宝鸡县城,经济人口规模远无法与同时期的凤翔县城相比。
但随着铁路的通车,抗战爆发,日后地区政治中心——专员公署的迁移,宝鸡迈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第一步。
1938年,由于日本侵略者向中原进犯,大量中原难民沿铁路线西逃进入关中。
(这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关中日后直至今日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量的难民逃难进入关中地区,沿铁路线在各较大居民点暂时定居(例如西安,同官今铜川)。
很大一部分难民随河南部分政府官员及家眷逃至宝鸡,使宝鸡县城人口在很短时期内迅速增加至六七万有余。
(客观的讲,铁路为人口移动提供了较便捷的方式,而宝鸡相对偏西的地理位置,远离潼关,向南可进入四川,向西可进入甘陇,战略地势相对更安全。
由于抗战局势发展,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刘振华将其老母及亲信15军家眷迁至宝鸡虢镇,留守处即为今虢镇光芒村,高家塄村一带。
此为历史佐证。
)
大量到来的难民开始在宝鸡县县城周围开始定居。
大量难民的到来,也产生了粮食,生活品供应问题,客观的为宝鸡县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原移民为宝鸡带来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州文化(豫剧,胡辣汤。
)。
(移居宝鸡的中州移民多为豫籍巩县人,因此宝鸡解放前也曾有“小巩县”之称。
这些中州移民后来成为了宝鸡市区的市民,并且占有很大比例。
曾有资料统计,1980年宝鸡市区人口的一半为豫籍各地移民。
这些移民对宝鸡当地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州文化在对当地文化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为当地地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常香玉最早就是在宝鸡开始的豫剧演出,宝鸡由此有了豫剧团,为当地文化繁荣做出了一定贡献。
)
1941年2月,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
宝鸡开始成为西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宝鸡开始成为战略的后方。
由于铁路的缘故,加上又修通了宝鸡至西安、宝鸡至汉中、宝鸡至甘肃平凉的公路,宝鸡开始成为抗战期间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后方。
东南沿海工厂沿陇海铁路西迁宝鸡,促进了城市发展。
一些手工作坊,小型工厂开始在宝鸡出现,部分军工企业此时也在宝鸡落户(例如国民党第38兵工厂,旧址位于今虢镇工业区)。
宝鸡此时仅有由沿海内迁的荣氏家族旗下所有的申新纱厂,申新面粉厂,卷烟厂(大作坊),火柴厂(大作坊),发电厂。
这五家企业便是宝鸡工业的真正基础,也是宝鸡近现代工业的鼻祖。
中原难民的到来,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创造了部分消费市场,客观上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沿海工业的内迁则为宝鸡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宝鸡的经济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取得了一定发展。
国民党“西北王”胡宗南一度将宝鸡经营成为西安至兰州之间重要的补给点,西北仅次于西安的工业重镇。
此时的宝鸡已经初步形成了十里铺工业区,当时县城有17家银行、20余家行业公会、48家运载行、2400多家商店货栈,异常繁荣。
宝鸡开始出现数千米的
硬化路面,有了几十盏路灯,全城由一台33.6千瓦的柴油机供电。
人口总数约在七至八万。
国民党统治下的宝鸡,发展的脚步依然十分缓慢,仍然是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县城。
1949年7月14日宝鸡第二次解放,宝鸡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解放宝鸡的曲折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
解放后,先后成立宝鸡(小市)及宝鸡地区。
宝鸡市管辖市区,宝鸡地区地委管辖整个西府地区。
鉴于宝鸡小市的成立,宝鸡县政府后迁至石羊庙乡,后迁至虢镇。
虢镇由此成为宝鸡县政府所在地。
解放前的原宝鸡县城成为了日后宝鸡市的市区。
宝鸡地区行政区划解放后经历了多次的调整,周至,兴平,杨凌一度曾为宝鸡管辖。
今天的宝鸡市区是原宝鸡县县城所在地,即今天的主市区是老县城所在地。
虢镇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宝鸡县县城,是解放后调整后的县政府所在地。
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取得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
这一时期成为了宝鸡由县城向城市转变发展的关键时期。
宝鸡作为城市居民点开始在地图上出现。
宝鸡的名称也随着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通车,以及众多重要工业品的生产制造,而被更多人知道。
没有铁路的修通,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宝鸡的今天。
宝鸡——“火车拉来的城市。
”,铁路就是宝鸡经济腾飞的翅膀。
宝鸡是典型的“小县城”发展为“小城市'.(充分利用铁路枢纽优势,发展工业。
)我认为,这才是宝鸡入选“新中国60年中国城市发展(小城市)代表”的真正原因。
宝鸡作为城市,还很年轻。
和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宝鸡,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