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言文的有效拓展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师生的难题,至今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因此,我们有必要让有效的拓展走进文言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文言文有效拓展的方式以及有效拓展在具体精读中的实施策略两方面就这一问题进行
了探讨,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拓展教学;有效
鲁迅先生关于读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这句话点中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大量阅读。
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拓展教学因为能够拓宽学习基本面的宽度和广度,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但是,一谈大量阅读,一谈拓展,就容易变成“为拓展而拓展”的无序状态。
教师必须动脑筋,将文言文的拓展阅读从量到质,从兴趣到能力,变无序为有效。
一、文言文有效拓展的方式分析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和备课组的几位教师成立教师联盟,专门针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有效拓展”进行小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
那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怎样拓展才有效呢?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文言文写作背景的出示时机发生变化
文言文的理解讲究知人论世,教师一般在出示目标后直接随着文学常识,不管学生此时需不需要,一味管饱。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和
研究,我认为此类背景知识的出示应在学生理解的障碍点上,学生不明白了,我们把写作背景拉过来,给学生搭建一把“突破理解障碍”的梯子。
比如《桃花源记》一文,当学生在学完全文,不知作者为何写作此文时,出示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作者借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引入文言文相关故事、诗句帮助理解
有时,单纯拓展写作背景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这时,适当的拓展相关的文言故事、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比如在《陋室铭》一文的理解中,“可以调素琴”怎么体现作者“德馨”?以前,此类问题一般不做理解,背过,翻译过,就不再去学。
而现在,可以通过拓展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琴上音”的诗句,学生的思维就能得以自由打通,文言文学习才会到位。
通过一学期的坚持,我在教学中的备课、把握教材上更为深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变得思维活跃、情趣盎然。
(三)变换多种形式拓展,激发学生兴趣
有专家介绍,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一般会保持15分钟,过了这15分钟,我们的课堂如果需要拓展,可以变化形式。
比如视频,或者小组故事展演等,在引导思维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这样,教师的教不再是一言堂,课堂容量也更加丰富,重难点的突破变得更加轻松快乐,学生也会享受文言文教学本身,同时思维得到深化。
(四)有效拓展生活,引导学生学写文言文
读写结合永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设置活动化的形式,拓展生活,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比如设置“发帖悟法”的活动引导学生用“铭”的形式写自己的生活。
学生真的写了出来,而且有很多佳作。
可见,文言文的有效拓展,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无论阅读理解还是写作,与生活的距离决定着课堂的精彩程度。
二、有效拓展在具体精读中的实施策略分析
具体到一篇精读文章,拓展阅读要想做到“有效”,首先应该关注拓展材料典型而又有联系。
只有有联系的文章才能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才能在文本的互相印证中形成学生较为完整的印象链条,从而提升学生快速理解文意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孙权劝学》的拓展上,用主题拓展的思想,可以做很多拓展方向的思考,从而整合出最适合学生、最适合教学实际的拓展材料。
(一)在题目和中心命意上进行拓展阅读
根据“劝学”我们可以选择在拓展中一些学习故事、劝学故事。
比如《师旷论学》,无论题目还是中心都与《孙权劝学》比较接近,学生读后对古人求学一般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根据“孙权”,我们可以拓展三国文言故事,此类论述详见前文。
(二)从人物命运入手进行拓展阅读
同一篇文章,孙权劝学,可谓苦口婆心,我们可以试想有没有另外的劝说,比如干净利索的、单刀直入的;从“吕蒙就学”方面,
我们可以探究,有没有劝说失败的,效果没有达成的。
这样在人物命运方面相同或相反资料的拓展阅读,一定会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精辟。
(三)从作者层面进行拓展阅读
《孙权劝学》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天才少年司马光,从司马光的故事、文章出发选择适合的文章拓展,也能激发学生兴趣,达到积累文言词汇的目的。
比如拓展《司马光传》就很好。
这篇文章,虽然长,但是很好地展现了司马光的一生,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人物,形成正确的人物观有很大帮助。
当然,照顾到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节选片段,效果更佳。
总之,文言文的有效拓展在文言文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文言文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往往比现代文更需要拓展理解。
只有搭建了课内外文言文阅读的平台,初中文言文拓展才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