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文言文阅读拓展训练

高一文言文阅读拓展训练

高一文言文阅读拓展训练课内阅读训练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 招待过客 的主人。

B.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C.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因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斯人,吾谁与归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项是()。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若亡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4.下面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和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

B.作为一国之君,郑伯在说服烛之武的时候能够引咎自责并晓之以利害,说明他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C.佚之狐虽然在本文中只有一句话,却也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

他既是一个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个有知人之明的人。

D.在子犯请求袭击秦国的时候,晋文公制止了他。

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冒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③ 吾其还也。

二、阅读《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字注音:木之长()者浚( )其泉源虑雍( )蔽正身黜( )恶克终者盖( )寡董( )之以严刑垂拱( )而治仁者播( )其惠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4.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④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5.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

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下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克终者盖寡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而况于明哲乎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D.而况于明哲乎臣闻求木之长者青取之于蓝7.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课外阅读训练(一)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

仕郡功曹。

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

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

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

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

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

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

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

”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

太祖大悦。

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

而表急攻羡,羡病死。

城陷,阶遂自匿。

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

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

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

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

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又毛玠、徐弈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

迁尚书,典选举。

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

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

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

”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料事势不也?”曰:“能。

”“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

“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

”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

贼遂退。

文帝践祚,迁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侍中。

阶疾病,帝自临省,谓曰:“吾方托六只之孤,寄天下之命。

勉之!”后帝薨,帝为之流涕,谥曰贞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案:止住、停住B、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诣:往、到C、迁尚书,典选举典:主管D、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南:向南、往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其为张羡谋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B、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C、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D、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其地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孙坚推荐桓阶做了孝廉,朝廷又授予他尚书郎一职。

桓阶因父亲的丧事回乡,恰逢孙坚攻打刘表,刘表战死。

桓阶很讲道义,到孙坚处要回尸首,请求为他办丧事。

B、太祖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抗,刘表投靠袁绍。

桓阶说服刘表太守张羡站在曹操有一方抵抗刘表。

C、曹仁被关羽军包围时,曹操派大将徐晃去解围,但形势不容乐观,于是曹操欲亲征,被桓阶力劝未去,最后敌兵自退。

D、毛玠、徐弈为人刚直少有同党,西曹掾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善,多次诽谤他们,全靠桓阶而使他们相安无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2)、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3)、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二)李骥,字尚德,郯城人。

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

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

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寻坐事免。

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

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

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

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

明旦,狼死于其所。

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

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坐累,谪役保安。

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

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

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

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

明旦,狼死于其所。

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侍郎。

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

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

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

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

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

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

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

骥授河南知府,肇庆则给事中王莹〗,琼州则户部郎中徐鉴,汀州则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则刑部主事郑珞,抚州则大理寺正王升,后皆以政绩著。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

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

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

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

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

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

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

莅郡六年卒,年七十。

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选自《明史.李骥传》)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坐事免坐:因犯……罪B、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罪:问罪C、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署:题写D、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闻:听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明旦,狼死于其所某所,而母立于兹B、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振木铎以徇之焉用亡郑以陪邻D、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骥关心百姓疾苦。

像对狼咬死孩子的事件他曾向城隍神祷告,并深深自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