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的探讨
4.3系统工作原理
80
60 40
汽车在正常行驶时,雷达测距系统不断地扫描障 碍物的距离,并将检测的信号实时的传输给计算机控 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根据车速和障碍物的距离进
20
0
图1
x(伽)
行分析比较,车距达到碰撞设定值时,控制器自动接通 高压油缸,使液压缓冲器的阻尼杆推动保险杠大幅度 前伸。碰撞发生时碰撞力经保险杠作用在(下转51页)
[3]董卫卫.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树脂层合板的抗冲击性能研 究E D].天津工业大学,2007. [4]栗荫帅.车辆薄壁结构碰撞吸能特性分析与改进[D].大连 理工大学,2007. [5]胡丽娟.汽车侧面碰撞及乘员保护安全性研究[D].辽宁工 学院,2007.
51
万方数据
-+-+一+-+-+——+--+-+一—・卜・
(上接41页)阻尼杆上,阻尼杆推动缓冲器内液压油, 通过节流孑L流入阻尼缸,通过液流的高速运动将碰撞产 生的动能转化成热能,同时缓冲冲击力。阻尼杆在碰撞 力的作用下逐渐收缩回位,在经过一次缓冲之后,再通 过轿车前车身的吸能作用,极大的减小了碰撞作用力,
减小了事故的危害性。
装置主要分为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主动安 全系统主要是从汽车车身自身结构上进行合理的优 化,在事故未发生之前主动防御事故发生后对乘员造 成的伤害,比如转向柱万向节的设计,溃缩式转向柱的 设计等。也包括了汽车的制动防抱死装置(ABS)、驱动 防滑转系统、车身稳定系统、车身自动调节系统、导航, 车身雷达系统,灯光调节系统等方面。汽车的被动安全 系统主要是指在汽车发生意外的碰撞事故时,对车内 乘员进行有效的保护,尽量避免对乘员造成伤害。包括 安全气囊、安全带,车身塑性吸能式结构、保险杠等安 全装置。包括车辆发生碰撞后防止燃油泄漏装置、紧急 门锁释放装置、自动报警系统等。这些从汽车安全性考 虑的主动和被动安全措施,有效地保护了乘员的安全 性,减少了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
4.2系统功能
报警器
液压缓冲器
图2可伸缩保险杠防撞系统示意图
雷达测距系统主要检测碰撞物与汽车之间的距 离,以此为计算机系统提供控制信息,实际上相当于距 离传感器的作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接受雷达测距系 统的信号,根据汽车行驶速度,经过计算与分析根据设 定的车距值,判断是否启用液压控制系统;液压控制系 统是在接收到计算机控制系统指令时,使伸缩式保险 杠在液压缸的作用下,大幅度向前伸,首先接触障碍 物,并利用液压缸吸收碰撞能量和缓冲碰撞力。
1汽车安全性
从汽车车身设计结构上来讲,汽车的安全性能的
作者简介:张子成(1968一),男,汉族,甘肃古浪人,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汽车与机械工程。
40
万方数据
2.1直接碰撞过程 直接碰撞过程是指汽车和汽车从开始接触瞬间到 脱离接触的瞬间所经历的时问。一般情况下,碰撞作用 阶段经历的时间在70—120ms以内,在碰撞前期及变形 阶段汽车的横摆角速度、横摆角等参数都几乎不会有 变化。而在后期及恢复阶段这些参数会发生变化,因 此,在研究碰撞变形有关的内容时,以碰撞接触后恢复 阶段作为研究阶段。 2.2碰撞后过程 汽车与汽车脱离接触瞬间到车辆停止的时间,当 脱离接触后和可能会发生二次碰撞的问题,也可能在 脱离接触后汽车与周边固定物再次发生碰撞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邹楠.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战略化管理研究[D].复旦大 学,2008(7). [2]张吉峰.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 业。201l(30). [3]沈海芳.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分析与模式探讨[J].管 理与财富,2009(6). [4]李中斌,郑文智,董燕,等.培训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10.
量与车速之间的关系。 如果按照图1中最大压缩量45~50era计算,在保 障乘员损伤不超规定指标的前提下,汽车能承受的碰撞 速度的上限值约为60—65km/h之间。根据这个数值,要 达到发达国家30多年前“实验安全车(ESV)计划”中 提出的80km/h,对固定壁障碰撞乘员必须生存的安全 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如果能提高一般轿车前 车身的伸缩量,可以有效地提高碰撞时汽车的安全性能。
汽车交通事故自汽车诞生之日起就客观存在。随 着道路条件的发展和汽车性能的提高,汽车的行驶速 度越来越快,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也 越来越多,相应的汽车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全世界交 通事故死亡人数统计数据显示,由于汽车交通事故造 成的死亡人数,在各类交通事故中占首位,碰撞事故占 了很大的比例。统计显示,碰撞事故中发生侧面碰撞约 为27%,正面碰撞约为59%,因此汽车碰撞安全性己成 为汽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汽车碰撞安全性涉及到车身的安全和乘员安全两 大系统,这在我国汽车研究领域还涉足不深,而技术的 研究和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提高车身在发 生碰撞时,如何提高车身的防碰撞能力,减少伤害性事 故,从车身结构上的改进已经比较完善,再进一步就车 身结构技术改进则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应用自动控 制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液压等技术的发展, 结合这些技术在现代汽车上的应用,从提高汽车碰撞 时的安全性为出发点,提出了可伸缩保险杠防撞系统 的设计理念。该系统的特点是将传统的固定式刚性保 险杠,改变成由液压控制可伸缩式的保险杠结构,最大 限度地缓冲汽车碰撞过程中的碰撞力,以此达到改善汽 车在碰撞事故发生时,对汽车车身的碰撞损害,提高汽 车碰撞的安全性,减少因碰撞而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
4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汽车车身变形量与车速的关系
万方数据
3.4构建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方式
督促企业教育培训工作效果的提高,要注重对人力资 源考核评估效果的运用,将参加教育培训以后,在技 能、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与职工的晋级、绩 效工资以及聘用相联系,促使教育培训经济化、效益 化,实现职工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培训手段上,应该侧重于制定个性化较强、经济 实用以及高互动性的培训方法。在培训方式上,则应该 注重多样化培训,结合岗位技能和管理培训,可以在专 业的培训机构或者是高校聘请技术专家,利用知识讲 座、学术报告、课程教授或者是交流研讨会的方式进行 培训。考虑职工教育分类这种特殊性,针对不同的课程 采用不同的实践训练技巧,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培训方 式,要保证培训的科学化、高效化,运用现代化技术培 训工具或手段,比如通过计算机技术等进行相关材料、 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等,提高培训效率与效果。更新培训 理念,带动员工积极参与思考企业发展与自身价值的 关系,明确培训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促进教育 培训工作有效开展,促进地勘单位发展。 3.5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培训考评系统 为更好地提高职工培训效果,必须借助于完善的 培训评估机制,促进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培训考评 应该与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相一致,问卷调查、集中 测评以及信息反馈等都是培训考评的有效方式,同时 要对培训效果以及培训教师能力做全面的评估考核。 注意各环节的衔接,对职工培训评估工作持续跟进,避 免流于形式。培训应侧重于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用优 秀的企业文化打动和吸引员工,形成企业强有力的凝 聚力和战斗力,培训工作才能够得以实现良性循环。为
实现,但应用性的研究还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金换,杜汇良,马春生.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10. [2]范体强.基于虚拟试验技术的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研究 [D].湖南大学,2007.
5结束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汽车碰撞安全性方面内容和研究 碰撞的意义,结合目前各研究成果,提出了利用保险杠 伸缩技术提高汽车安全性的想法,就技术而言利用现 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光电技术,测量技术完全可以
2汽车碰撞研究
由于汽车主动安全性能的研究已经日臻完善,主 动安全系统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对乘员的有效保护作用 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汽车碰撞的研究主要是汽车被 动安全方向,因此对汽车被动安全的研究是更进一步 提高汽车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汽车对汽车的碰撞过程 包括碰撞前过程、直接碰撞过程、碰撞后过程。在本文 只研究直接碰撞过程和碰撞后过程,直接碰撞过程可 以分解为变形阶段和恢复阶段。
4结束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开 发、利用与管理,不仅成为社会和国家保持经济持续稳 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 资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谁能吸引到人才,留住人 才,使用好人才,谁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因此,只有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员工素质,才能拥有一流的专 业人才队伍,才能开发出一流的技术产品,为地勘单位 的发展创造辉煌的成绩。
用到汽车固定式保险杠或者塑性吸能型保险杠当中, 变固定保险杆为可伸缩式保险杠,可伸缩系统主要有 液压缓冲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雷达测距系统组成。
如图2所示。
控制器
CPU
3汽车车身变形量与车速的关系
实践证明靠人工完成的汽车主动安全措施是不能
7
测距机
保险杠
、
保证全天候条件下安全。被动安全系统,虽然在汽车碰 撞事故中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但随着道路条件的改 善和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发生汽车碰撞事故的几率 也在加剧,目前在汽车上普遍采用的刚性固定式保险 杠或者塑性吸能型保险杠起到保护作用也是很有限 的,保护乘员主要还是倚靠可以塑性变形的前车身结 构,以损失车辆前半部的结构来缓冲碰撞力,最大限度 保护乘员的安全。但对一般小轿车来讲,前后车身的变 形量是非常有限的,图1是研究得到的汽车车身变形
4可伸缩保险杠系统
4.1
系统的组成 现代电子技术和仿生学原理,把液压控制技术应
这也是汽车安全I生能研究的问题。
2.3碰撞研究的方法 汽车碰撞安全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撞试验研究 和虚拟试验研究两种方法。汽车实车碰撞试验主要通 过实车碰撞试验,根据碰撞试验结果做分析研究。随着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采用虚拟仿真模拟碰撞试验取 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作为碰撞试验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