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承载力综述

土地承载力综述

土地承载力文献综述目录一、国外研究综述 (2)二、国内研究综述 (4)(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5)(二)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 (8)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发展前景 (13)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早期有关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是与生态学密不可分的,最早应用在畜牧业当中。

随着用地需求的增加和土地供给量的减少,有关承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雨后春笋般展开,它由原始的力学支撑力发展到了自然系统当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就应运而生。

早在1758年,经济学家奎士纳(法国)在《经济核算表》中就已经开始研究经济财富增长与土地生产能力间的关系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提到启示性的作用[1]。

1826年,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尔萨斯(英国)在《人口原理》中的表述,就己经能够看到关于人口承载力概念的影子。

在他看来,一旦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等不到控制,难以适应该地区粮食增长的速度的话,自适应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如战争、瘟疫等就会发生其反作用力,促使人口数量的减少[2]。

伴随着土地资源的日渐退化和人地矛盾的日渐突出,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有关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1948年,William(美国)提出过土地向人们供给的粮食、住所的能力受到环境阻碍力对生物潜力限制的影响,也就是说土地向人类提供衣食住所的能力决定于土地的生产潜力,这是土地承载力最早的定义[3]。

1949年,Allan(美国)重新给土地资源承载力赋予了新的含义:一个区域在未来若干时间段内,土地质量没有退化的情况下,可以永久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的数量[4]。

七十年代以前的关于土地承载力定义,基本上都是对生态学中给出的承载力定义的扩展与延伸,在学者们对土地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的研究中,威廉·阿伦和威廉·福格特提出的计算方法是比较经典,影响较为广泛的。

1948年出版的《生存之路》一书中,威廉·福格特提出了计算土地承载力的公式,即C=B:E,C表示土地的负载能力,就是可以被土地养活的人口数量,B表示可以在土地产出的食物量,E表示区域环境阻力,就是环境因素对生产能力的限制程度[5],该公式可以表述为土地所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就等于该地区土地的食物产量和环境限制力的比值,该公式与现行使用的标准公式形式一样。

威廉·阿伦(英国)又给出了以粮食为参照物的计算土地承载力的方法,该计算方法要找出某个地区里由传统农业生产出的粮食可以养活多少规模的人口,也就是要找出地区承载人口的上限[6]。

这种承载力计算方法是依据了的土地承载力的定义:一个区域在未来若干时间段内,土地质量没有退化的情况下,可以永久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的数量,它可表示为每平方公里内所负载的人口数量,这个数量就是该地区所有的土地可以最多供养的人口数目。

此方法考虑到了耕地面积、耕作要素等,但是遗憾的是没有把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反作用因素考虑进来。

因此,这种方法只是某一段时期区域可以供养人口量粗略的估计。

七十年代以后,在人口急剧增长和用地需求迅速扩张的双重压力下,粮食、人口、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协调人地关系的承载力研究再度兴起,并且从单一土地领域扩展到整个资源领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1973年,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被提出,这就是资源综合平衡法,它是从土地资源情况、水资源情况以及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对人口发展的限制作用出发,综合运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求得了不同生活水平下的澳大利亚所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并对该国土地承载能力下了较为精确的结论[7]。

此方法在后续研究中被大量应用。

197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也开始了有关土地支撑人口潜在能力的研究,该研究主要用以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为研究对象。

他们首创农业生态区域法,并把此方法结合到土地利用方式,得出了不同地理环境、耕种习惯下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以及和此对应的人口数量[8]1979年,在“未来人口的土地资源”会议上,FAO又给出了土地资源分析法这种新的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

该算法依附于土壤评价,根据资源状况、环境条件、生态状况等各自特点,划分出若干种农业生态区,然后给定每一种农业生态区低、中、高三种不同的生产水平,并算出不同作物各自的产量,然后把它们都转化为蛋白质量和热量;最后,依据每人每年要消耗的蛋白质量和热量,就能够得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9]由此法可以看出,不同的投入水平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即便是同一区域,其所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也是有差别的。

这种研究方法在我国受到了广泛欢迎。

进入80年代,斯莱瑟教授(英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模型——ECCO模型,该模型运用了综合资源计量技术,并且在非洲得到了试验运行[10]此模型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方法的支撑下,充分考虑资源、人口、环境、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模拟出不同发展模式下,人口数量增减与承载能力大小之间存在的动态变化关系。

ECCO模型的建立是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的一次突破,它让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由静态转为动态,而且能够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这为地区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借鉴[11]。

经过近几十年的长足发展,承载力的研究已涉及到了众多资源领域,如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森林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旅游承载力、地质承载力等。

二、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对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较之国外起步稍晚。

在我国任美锷先生最早进行承载力研究重要性的学者[12]。

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方面的研究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宋健的《从食品资源看我国现代化所能养育的最高人口数》、田雪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理想人口》都提出了我国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13][14],石玉林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几个战略问题》从保证人口低消耗型的基本需求和保护生态环境不致进一步恶化的角度,计算出理论上我国土地资源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最大值[15]。

80年代后期,我国土地承载力问题的研究全面展开,有两件有影响力的事件,第一个是全国在此期间召开了两次关于土地承载力的学术会议:1986年9月25—27同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工作会议,讨论该研究项目的组织方案、技术方案及计划安排等事项;以及1989年12月6日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原研究委员会联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土地承载力学术讨论会”,大会以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一人口三者之间的矛盾为主线,研究和探讨土地资源能否实现同步增产来满足未来人口的消费需求。

主题包括3个方面:①我国土地资源(包括有关的水、气、生物资源等)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②我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预测及缓解人口剧增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矛盾的对策;③深入开展这项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第二个是1986年由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委员会主持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它是我国迄今为止进行得最为全面的土地承载力方面的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一是很多学者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二是对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的探讨,包括指标体系、预测模型等问题,三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途径的研究。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关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学者在研究中对这一概念理解侧重点有所不同。

较早给出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且具有代表性的是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课题组。

他们认为土地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所承载的人口限度(1988)。

这个定义中所包含的承载力的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和人口生活水平。

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约束条件。

如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上,以土地利用不引起土地退化为前提,土地的生产能力及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18],这个表述中强调了以土地不退化为前提。

封志明、曾维华等学者又加入了前提条件“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条件”[19][20]。

上述研究是在静态的情况下探讨土地承载力的概念。

也有不少学者从时间、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等动态角度去研究其内涵。

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1]。

很明显,这个定义中不仅有包括了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和人口生活水平等要素,更进一步的是强调了不同时间尺度和持续供养这样的动态观点,以及从技术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综合角度去考察土地承载力,这样就使得研究更加全面和贴近实际。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原华荣先生的观点:一定技术水平、投入强度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引起土地退化,或不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或不使环境遭到严重退化时,能持续稳定支持的,具有一定消费水平的最大人口数量,或具有一定强度的人类活动规模。

这一表述不仅涵盖了申元村先生的“土地不退化”,同时又指出了“持续稳定支持”的条件。

同样从动态角度去考察的还有:在不同时期,一个地区维持该区居民生活水平下,在当时的土地生产能力与投入之下,最合理利用该区土地资源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22]。

此外,吴月良学者(1991)在前述的要素中又加入了人口数量及发展速度、自然环境和政策这几个影响因素,并且认为这是一个总体概念。

朱国宏学者[23]也提出土地承载力是一个历史概念,对应于不同的生产力有着不同的人口承载力,它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土地承载力相关概念土地承载力被认为是在保证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而伴随着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学者们相继提出了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探讨了生态、社会、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纵观承载力的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承载力承载力也称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起源于生态学(不同学者观点不同),最早应用于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的研究[24]。

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是对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反应与适应变化的结果。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

承载力理论在实践中的最早应用是在畜牧业,但随着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现象的出现,地理学者开始运用承载力来研究地理学问题,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

自1812年Mahhus就人口与粮食问题提出假说以后,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就相继在经济学、人口学等领域展开。

马尔萨斯的理论用逻辑斯缔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用容纳能力指标反映环境约束对人口增长的限制作用其实就是今天研究承载力的起源[25]。

2生态承载力关于生态承载力的一个较早的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在其出版的《保护地球》一书中提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