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播的娱乐化与媚俗化在大众传播领域,媚俗是指媒体迎合受众的传播行为。
即:媒体为迎合广大受众的视听心理而降低文化产品的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平,弱化文化产品的教育功能,此外,在大众传播领域,媚俗还意味着媒体的跟风传播行为,即:媒体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通常要考虑大多数媒介的做法,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潮流之中。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里,传媒的媚俗化传播随处可见:1、报刊、杂志追求轻松娱乐的新式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成为争夺读者眼球的常规武器。
报纸每天必不可少的登载内容就是凶杀案,自杀,暴力斗殴,而杂志都是以大版大版的美女图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貌似只有这样,报纸才算如实记载了新闻,杂志才有可读性。
2、影视上则盛行戏说风、娱乐风。
《宫心计》、《大清后宫》、《美人心计》、《杨贵妃秘史》等宫廷剧演一部火一部,收视率之高令人咂舌;《三国演义》被重拍,加入了更多时尚、娱乐元素;《西游记》则以妖精们的香艳出浴图来博得大家的注意。
《熊猫大侠》、《越光宝盒》等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靠谱,主人公一个比一个傻,情节“雷”人,骂名滔天却不妨碍其票房飙升。
3、各种综艺节目更是把娱乐大众作为了节目的唯一宗旨:谈话类节目在媚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嘉宾的身高、体重、生活隐私成了主持人谈论的最好话题。
消闲娱乐是广播电视的重要功能,各种演播室娱乐节目、晚会节目、竞猜节目,为娱乐而娱乐,光声电手段花样翻新,故弄玄虚,出洋相、捉弄人……另类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男女嘉宾彼此的抨击、对骂,选秀节目“快男”中“伪娘”刘著的“娇艳欲滴”更是挑战着人们的底线,刺激人们的神经。
4、而网络红上“兽兽”“凤姐”“犀利哥”“伪娘”刘著“富二代”刘云超受到媒体的“热炒”。
“兽兽”在其艳照曝光、丑闻被传出以后,身价反而大涨,如今其排场直逼一线明星;超市收银员“凤姐”在其令国人“呕吐”的同时却也受到了媒体的“热捧”,被请去做访谈,上电视、上报纸,出场费已直逼万元;而“犀利哥”则被人请去当模特,不过他在工作三天后觉得无法胜任而离开。
媒体娱乐化与媚俗化的出现原因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
同样,传媒媚俗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转型期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根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社会环境及文化因素1、从社会环境上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世纪以来的最深刻的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公众首先看到的是物质的巨大发展。
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公众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
这种情境使人容易失去理性,变得浮躁起来,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人“除了追求一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目标外,不想去发掘自己的能力;他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他满意,即使是精神生活也必须服务于他的短暂快乐。
”2、从文化的角度看,与社会转型相应的,是大众文化的风靡于世。
它是指以文化工业为特征、以市民大众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形态。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和经济条件去满足以往受挤压的文化欲求。
对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高雅文化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实感、市井常谈、闺房碎语,不避琐碎,喜爱离奇,在每一次文化“投入”之中宣泄一下平日郁结心头的种种劳顿与烦恼的生活感受,暂时放松一下生活的重负和社会竞争的压力。
于是,人们沉溺于香艳刺激的社会、娱乐新闻,为言情戏中嬉笑打乐、倾国倾城的“贵妃”而痴迷癫狂。
转型期中的社会环境、文化因素为传媒的媚俗化传播造就了广阔的市场。
二、、受众的心理需求1、人们“本我”的欲求。
根据人格结构分析,受众具有接受媚俗化传播的渴望。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受众作为个体,其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其最原始的部分,它由“唯乐原则”支配,它所支配的行为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
“自我”与“超我”由“本我”逐渐分化而来。
“自我”是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现实世界相互接触,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成的,它受“现实原则”支配。
“超我”则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即平常所说的良心、理性。
“本我”追求享受,“自我”受到现实的限制,“超我”则评价是非善恶。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得不放弃一些“本我”的欲求,而受“自我”与“超我”的限制。
但是这些欲求不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消失。
只是被暂时掩盖,一旦有了实现的可能,“本我”就会积极收复失地。
换言之,“本我”的因素导致受众有接受媚俗化传播的欲望,渴求传媒或提供此类信息,帝王剧、喜剧正是迎合了受众的“本我”才得以盛行的。
2、另外,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加重,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媒介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三、媒体的利益动机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
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
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
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
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
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
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
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
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媒介的娱乐化与媚俗化更是如鱼得水。
四、其它利益集团的影响传媒的媚俗化倾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但传媒有传播的利益动机,受众有接受的心理基础,它的产生与一些个人、团体的利益需求也不无关系。
很多人为了出名也会故意制造“噱头”,依靠炒作而获得成功。
如,凤姐的火靠的是炒作。
凤姐自己也是深以为傲:别人火要靠十年二十年,而我只需要半年。
古人对“火”的理解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而凤姐的火呢?凤姐不是靠为别人提供了什么帮助而火、不是靠创造了什么价值而火、不是靠有什么独特的观点而火,她靠的就是半年的“吹”功外加不负责任媒体的恶俗炒作而一炮而火。
再如,“著姐”,迅速累积了超强的人气,同时也为湖南卫视带来了大把的收视率。
现在有很多企业把通过策划新闻事件,进行新闻炒作,进而取得轰动效应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条捷径。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就充分利用了炒作,成功成为了全国同类节目的收视率第一。
尽管后来被曝其作假,女嘉宾都是托,但其收视率依旧居高不下。
媒体娱乐化与媚俗化的危害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媚俗化倾向的产生不但符合受众心理需要,满足媒体利益要求,更能使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目标得以实现。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传媒媚俗化在满足一些团体、个人利益需求的同时给整个社会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媒体的娱乐化与媚俗化会对传统道德观造成巨大冲击。
“娱乐至死”口号的流行,可以认为是娱乐变异为不再仅仅是娱乐,而是穿透了娱乐的边界,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肆意蔓延,从而使娱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彻底颠覆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本来节律和程序,朝着工作不是娱乐、而娱乐就是工作的颠覆性认知方向发展,严谨、规范、程序等等人类发展离不开的东西,统统在这种颠覆中慢慢消失殆尽。
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完全不考虑社会效应,一味哗众取宠。
“富二代”、“二奶”“小三”“拜金女”,媒体的热炒与报道,让人期待不劳而获,觉得第三者没什么,拜金也是天经地义的。
而且,所有的一切,媒体美其名曰“宽容”,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宽容是应该有限度的,不然,只会完全丧失道德底线。
另外,媒体的娱乐化与媚俗化也将直接影响到青年一代及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未来。
2、媒体的娱乐化与媚俗化将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是与其文化的先进性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是由其文化的先进性来决定的。
娱乐成为时尚,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或者无奈。
中华民族要实现强国富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如果不把学习先进的文化作为时尚来追求,不去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先思想的积极成果,不去寻求科学的理性与逻辑,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古人所言“玩物丧志”便是总结。
凡事都拿来娱乐,最后的结果将会怎样?面对困难却束手无策而选择回避;面对机遇却看不见其深层的逻辑与理性而擦肩而过;面对创造却黔驴技穷一筹莫展而丧失领先的意志和决断力。
泛娱乐化的愈演愈烈,已经开始让更多的人进行反思。
对于电视主持人来说,娱乐虽然几乎是收视率的精髓和生命,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的理解凡事一经“娱乐”产生的高收视率,就必定是时代先进文化所要求的。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生活应该是有理想的,那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一个放弃了任何评判标准的娱乐,正好扼杀了人性中最必需的东西。
对于正在走向媚俗和庸俗、考验人们的道德底线、心理底线的泛娱乐,对于娱乐传媒价值的缺失和迷惘,应引起社会的重视,警惕这种泛娱乐化倾向对国民心理、社会风气、人格基因等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