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疫苗WHO立场文件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
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
范围有限的免疫接种(多为私营部门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
WHO的立场文件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
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
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概要和结论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疾病。
在麻疹疫苗广泛使用之前,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
可以引发麻疹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免疫系统损伤的人群或者重度营养不良的人群(如维生素A缺乏者)。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开始广泛使用,现在世界上70%左右的儿童通过国家儿童免疫规划能获得麻疹疫苗接种。
目前,在那些发达国家,麻疹已得到很好控制,有些国家甚至已经实现了消除麻疹。
综合的免疫策略,包括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定期开展补充免疫活动(SIAs)和强化监测工作,已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然而,麻疹病毒的高传染性意味着较少的易感者感染就足以造成病毒在数以十万计的人群中传播。
在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儿童的免疫接种率仍然很低,这些国家的麻疹死亡病例在全球的死亡病例(2002年约为61万例)中占了极大的比例,,其中大部分是婴幼儿。
更多的人还受到麻疹并发症的侵害,如营养不良和永久性的神经系统紊乱。
目前在全球使用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可以被用于免疫规划。
在麻疹-风疹疫苗(MR)或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MMR)1等联合疫苗中,其中含有的各疫苗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没有发生变化。
无论从后勤供应还是从接种程序来看,使用联合疫苗都是合理的;因此,在腮腺炎和风疹高发地区,如疫苗价格适中且风疹免疫接种率能维持在80%以上,建议使用联合疫苗。
有初步研究称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MMR与自闭症或慢性肠炎的发生有关,但几项精心开展的研究并未证实这种结论。
建议所有易感儿童和无疫苗接种禁忌证的成人开展麻疹的免疫接种。
疫苗应该1详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风疹疫苗的立场文件(No. 20, 2000, pp. 161–169) 和关于腮腺炎疫苗的立场文件(No. 45, 2001, pp. 346–355).用来预防暴发,而采取大规模免疫接种来控制暴发的做法并无多大价值。
无症状的HIV感染是麻疹免疫接种的适应证,而不是禁忌证;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在HIV感染的早期尽早接种疫苗。
在麻疹流行或暴发的地区,对因HIV感染导致免疫抑制而出现早期症状者也要考虑进行免疫接种。
推荐的麻疹免疫接种的年龄取决于当地的麻疹流行情况,同时也应考虑免疫程序。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麻疹的发病率高,婴幼儿感染后症状严重,极有必要及早进行免疫接种,因此通常在9月龄进行免疫接种,尽管这个年龄组在免疫接种后血清抗体阳转率相对较低(80%~85%)。
除非有强烈的免疫抑制,HIV感染的婴幼儿应该在6月龄接种麻疹疫苗,然后在9月龄时再加种一剂。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国家卫生系统能够始终如一地为多数婴幼儿接种麻疹疫苗,这样就减少了麻疹病毒的流行。
婴幼儿在一周岁前患麻疹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建议将麻疹免疫接种的时间推迟到12~15月龄,这时候血清抗体阳转率可期望达到90%以上。
为了保证达到的群体免疫水平,所有儿童应该有机会接种第二剂麻疹疫苗。
根据当地的免疫程序和流行病学情况,第二剂麻疹疫苗接种时间,通常选择在入学/园时(4~6岁),也可在接种第一剂一个月后。
那些已经确立消除麻疹目标的国家,应该考虑进行补充免疫活动(SIA),目标人群是所有9月龄到14岁的儿童,不管他们是否有患病史或以前的免疫状况如何,都要普种一剂疫苗。
可能有较大感染麻疹危险的年轻人中的特殊人群,包括招募的新兵、大学生、医务工作者、难民和前往麻疹流行地区的国际旅行者,也是免疫的目标人群。
为了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需要加强监测能力,包括具备对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实验室确证的能力。
全球消灭麻疹在技术上也许是可行的,不过,许多发达国家所使用的并且也被WHO六个区域中的四个区域所采纳的阶段性消除策略可能更切合实际。
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定期的补充免疫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策略,已经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中证明其是经济有效的。
然而对于那些麻疹疾病负担高居不下的国家而言,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首要任务。
背景对公共卫生的影响麻疹病毒很可能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体中传染性最强的。
该病毒只能感染人,没有动物宿主和媒介。
它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和直接接触传播。
从感染到出疹的平均间期是14天(7~18天);患者在出疹前2~3天至出疹后1~5天内具有传染性。
持续性感染通常不会发生。
当麻疹病毒侵袭未免疫人群时,90%~100%的个体通常都会被感染,并全部出现临床症状。
在热带地区,大部分麻疹病例发生在旱季;而在温带气候的地区,发病高峰通常在冬末春初。
麻疹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然而,尽管全球免疫接种率达到了70%,麻疹仍然是疫苗可预防疾病中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杀手。
2002年,全球因患麻疹而死亡的病例大约为61万例,其中大部分死亡病例发生于居住在非洲、南亚和东亚的婴幼儿和年轻人中。
还有很多麻疹病人出现并发症,如重度营养不良(包括严重的维生素A缺乏)、耳聋、失明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在那些已达到并维持相对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国家,麻疹患者的发病年龄有后移倾向,更多的病例发生在大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中。
病原体和疾病麻疹病毒具有包膜,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是一种RNA病毒,病毒核酸为单股负链,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的包膜上含有血凝素蛋白和融合蛋白,其中血凝素蛋白可使病毒结合到宿主细胞表面,而融合蛋白使病毒进入细胞。
抗血凝素蛋白的抗体与针对疾病的保护作用有关。
根据基因序列资料,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地,麻疹病毒分离株已经被鉴定出有20个以上不同的基因型。
然而,这些基因型之间的变异约为0.5%,至于它的生物学意义,如果有的话,也还不是很清楚。
这些变化似乎对现有的疫苗保护力没有影响,而该疫苗是基于几十年前的病毒分离株研制的。
日光照射、加热和强酸强碱可以迅速灭活麻疹病毒,但是将麻疹病毒保存在-20°C ~ -70 °C的条件,很长时间后仍然具有活力。
在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感染鼻咽上皮细胞,不久扩展到网状内皮组织的细胞。
在感染后5~7天,病毒随血流传播到皮肤、结膜和呼吸道内。
病毒血症在潜伏期末达到高峰,这时患者发展为前驱症状,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道卡他和结膜炎。
典型的出疹出现在其后的3~4天,同时伴39~40°C的高热。
斑丘疹自面部和颈部波及到躯干和四肢,大约在3天后褪去。
出疹时,可以在口腔黏膜上看到麻疹的特征性灰白色柯氏斑。
患者症状通常在出疹3天后改善,在疾病发生7~10天后可以完全康复。
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完全康复,且没有后遗症。
但偶尔也可能发生一些严重情况如皮肤和黏膜的出血等。
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的患者或有严重免疫系统紊乱的患者(如HIV感染进展期患者)易发展为严重的、甚至致死性麻疹病例。
一些相对常见的麻疹并发症包括中耳炎、喉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
在小于5岁的儿童中,常见的麻疹并发症包括中耳炎(5%~15%)和肺炎(5~10%)。
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幼龄婴儿中可发生伴随蛋白丢失肠道病的持续性腹泻。
麻疹脑炎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每1000例麻疹病例中可发生一例;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展缓慢的渐进性感染,大约每100,000例麻疹病例中会发生一例。
如果发生一过性细胞免疫抑制,可出现与麻疹相关的一些并发症,这也是本病的特性。
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麻疹病例病死率为5%~15%。
在发达国家,麻疹死亡病例罕见,病死率为0.01%~0.1%。
尽管对麻疹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但也有一些有限的研究证明了抗病毒药物(病毒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维生素A补充疗法可以显著减少发展中国家的麻疹相关死亡率,对于那些普遍存在维生素A缺乏的地区,应该持续给麻疹患者补充维生素A。
对于由细菌引起的并发症,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
在那些仍然有疾病流行的地区,如果患者出现持续2~4天伴发热的呼吸道感染,随后出现柯氏斑和典型皮疹,这样的病例称为临床符合病例。
当需要对临床诊断病例进行实验室确证时,要使用一些高度可靠的血清学方法。
麻疹IgM抗体捕捉法是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好的一种方法,IgM在出疹后不久的患者血清中就可检测出,并且阳性可持续到麻疹感染后4周。
在许多实验室,这个方法已经成为麻疹实验室诊断的标准方法。
也可用鼻咽拭子标本接种细胞,进行麻疹病毒分离,但这种方法很少用作常规诊断目的。
保护性免疫应答麻疹病毒感染后,先出现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随后在出疹时出现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感染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的滴度会逐渐降低,但麻疹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是比较持久的。
那些抗体水平比较低或者无抗体的个体是麻疹的易感者。
对暴露的个体及时给予免疫球蛋白可以预防麻疹,这也证实了免疫反应中抗体的作用。
麻疹患者的康复取决于其是否产生充分的T细胞反应。
感染麻疹病毒后, 患有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血症的儿童的症状不比免疫系统健康的儿童严重,而且感染后也会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由于被动获得了母传抗体,低龄婴儿通常在出生后几个月内都可以自动获得不受麻疹病毒感染的能力,这种保护力在6~9月龄的时候逐渐减弱,而使婴儿对麻疹的易感性逐渐增加。
一次感染大剂量的病毒偶尔会突破母传抗体的保护,从而导致3~4月龄的儿童患麻疹。
麻疹病毒自然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水平要高于麻疹免疫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
在非麻疹流行国家出生的婴儿,如果其母亲接种过麻疹疫苗但是从来没有感染过麻疹病毒,其获得的母传抗体可能就比较少,因此这样的婴儿比母亲感染过麻疹的婴儿较早地失去抗麻疹病毒感染的保护力。
使用疫苗控制麻疹的理由因为没有特异的针对麻疹病毒感染的治疗措施,并且其传染性极强,因此在麻疹易感者集中的社区里对麻疹采取的控制措施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在麻疹感染之前进行免疫接种是控制麻疹最理想的措施,一种安全的、高效的并且价格相对便宜的疫苗在40年前开始被应用后,麻疹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显著地下降了。
在WHO美洲区,一项消除麻疹计划使确诊的麻疹病例数比1990年减少了99%以上,每年的麻疹死亡病例数接近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