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传播学的学术源流

第二讲 传播学的学术源流


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
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欧洲 源流,二是美国源流。欧洲源流主要的代表人物 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加布里尔· 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1843-1904)和德国社会学家西默尔(Georg Simmel,1858-1918,在一些哲学著作中经常译为“齐美尔”)。除 了这两个人之外,法国还有两位社会学家也非常 重要,就是奥古斯特· 孔德(Augusta Comte,1798-1857) 和埃米尔·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
杜威(John
Deway,1859-1952)
杜威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他强调 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 具。在密执安大学执教期间,他向库利和帕克灌输了把社会作 为有机体和大众传播是社会变迁的工具的观念。他指出,社会 整体的存在高于社会的个人的利益,而传播的功能就是使个人 自由和社会责任相协调。后来,杜威又与帕克等人合作创办了 一种新的报纸——《思想新闻》,专门报道社会科学的新发现, 反映社会变迁的新动向,介绍解决社会问题的新举措。但是很 快这份报纸就因经营困难而停刊了。 杜威始终认为大众传播在改造社会方面具有强大的潜在力量, 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杜威一生写了30 多本书和800多篇论文,传播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次要的小题目。 在杜威的著作中虽然没有对现代传播作深刻的分析,但他却深 刻地影响了他的三个追随者库利、帕克和米德的研究。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
据说公孙龙有一次过一个关口,关吏说人可以过,马不可以 过,公孙龙便给他讲了一通“白马非马”的理论,说得关吏 哑口无言。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 马非马”。 反驳: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 白之,非马何也?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 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非马,审矣!
虽然传播学的学术“基因”可以在欧洲找到它的提供者, 但传播学得以孕育成熟的真正“母胎”却是在美国。 传播学之所以诞生在美国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美国 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 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二是1933年德国纳粹 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 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在美国学术思想源流中,比较著名的学者有杜威、库利、 帕克、米德等人,这四位传播学研究的“鼻祖”,并没 有以传播学者自居,也没有人认为他们是主要的传播学 研究者,甚至他们连专门的传播学论文也没有,但他们 每一位都将传播置于人类行为概念的中心点上,将传播 媒介解释为是在美国恢复社会道德和政治一致意见的代 言人,并对传播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念。
埃米尔· 迪尔凯姆也是一位坚持实证主义的社会 学家,迪尔凯姆认为,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 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 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 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 起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传播过程研究有很 大的影响。 我们课本上提到了塔尔德和西默尔的一些思想 及其对传播学的影响,这两个人物也非常重要。
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 人”。他说:“我们告诉别人时用的信息是语言,而语言并不是给予的东西或 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语言,语言是异 于存在的东西的”)。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与他的弟子欧提勒 士进行的著名的“半费之讼”:
欧提勒士在拜普罗泰戈拉为师之前,两人签 订了一份合同:普氏向欧氏传授辩论技巧, 教他帮人打官司;欧氏入学时交一半学费, 在他毕业后帮人打官司赢了之后再交学费。为 了要回那另一半学费,普氏想了一个主意, 他本人与欧式打官司。
传播作为人类传受信息的一种行为或过程,是人类社会的基 本现象。虽然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的很晚,但是人类对 传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就对辩论、 对话、说服等主题进行过许多探讨。柏拉图有一个《文艺对 话集》,里面都是柏拉图假设的以对话辩论的形式针对某一 问题进行的讨论,最终都是一方说服另一方,向对方成功地 传达了某种看法和观念。亚里士多德则直接著有《修辞学》, 是欧洲出现的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主要研究了以口语 形式进行的演讲形式、分类和题材,研究了演讲者的性格和 听众的感情以及演讲者表达的方式。另外还有智者学派,他 们当时主要就是教授修辞学、论辩术的一批人,代表人物有 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他提出三个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
适应 发明 冲突 模仿
塔尔德研究发现:当某项 发明或创新与某一种文化 的理性方面一致时,它就 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传播, 并得到广泛采用。采用率 通常沿着S型曲线进行发 展:起初,仅有少数人采 用;然后,采用率突然增 加;最后,采用率逐步减 少。
许多年以后,美国学者瑞恩和格罗斯(Bryce Ryan and Neal Gross)在对1927年到1935年推广玉米新品种的传播 过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证明了人们对玉米新品种的采用 率的变化同塔尔德发现的S型曲线惊人地相似。 罗杰斯和休梅克(E. Rogers and F. Shoemaker)在1971 年合作出版的《新事物的传播》一书,从世界各地1500项 研究的成果中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社会改革要借助传播, 传播也能推动社会改革。他们将社会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新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其向社会成员的传播扩散;因其被 采纳造成的变化。 所以,我们说,在后来许多的创新扩散的研究中,我们似 乎都能够看到塔尔德的身影和学术渗透力。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
库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 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他设了“传播”一 章,从传播的概念、传播的意义和重要性、 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到 印刷媒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 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在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库利是最早系统研究传 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 学者。
惠施与庄子的“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 游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 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 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梁上也”。
普氏的如意算盘:
如果欧氏打赢了这场官司,按照合同的规定, 他应给我另一半学费; 如果欧氏打输了这场官司,按照法庭的裁决, 他应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氏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 总之,他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氏青出于蓝胜于蓝,照方抓药:
如果我打赢了这场官司,根据法庭的裁决, 我不应给您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打输了这场官司,根据合同的规定, 我不应给您另一半学费; 这场官司我或者打赢或者打输; 总之,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 他的《实证哲学讲座》在学术界影响非常大。孔德认为, 社会学的目的在于发现一种人类社会“永恒的自然规 律”,并依据这个规律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但是 要发现这个规律,必须依靠精确的实证研究方法,其中 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等,我们说孔德对于传播 学研究的影响就在于这种研究方法的提出,但是非常有 趣的是,在提出这种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法国和欧洲其 他国家,这种方法却很少有人使用,遭到冷遇,处处碰 壁。欧洲人仍然喜欢使用那种理论的思辨的研究方法。 但是在美国,这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却大受欢迎。我 们知道,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就是主要地采用这样一种研 究方法,而且后来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所以, 我们说,孔德的贡献主要就是在于提出了实证主义的研 究方法。
塔尔德(Gabriel Tarde,1843-1904)
塔尔德是法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犯罪学家,32岁就当 上了法官。他1890年出版了《模仿的法则》这本书, 成为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的创始人。 他用发明和模仿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 现象,宣称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和适 应的循环过程。发明者(1%)的发明源于个人,造福 社会,是一切进步的源泉。模仿者(99%)的模仿不 过是重复发明,并因模仿的程度和种类不同以及新旧文 化的差别而发生冲突,但最后总会达到适应,再触发新 的发明。
西默尔(Georg Simmel,1858-1918)
西默尔是德国的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化论》 (1890年出版)、《社会学》(1908年出版)和《社会学的根本问 题》(1918年出版)。西默尔不注重社会的大结构的分析,但 是对微观的小型的社会单位的考察却格外认真,见解独到。 他认为,社会是由个人之间的互动所组成的,社会学的主 要目的就是研究个人互动发生的各种形式或机制,并加以 抽象,形成原理。相反,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 作用的交流网络才能彻底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西默尔认为,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 会。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他把这个 传播网络描述为“舆论的厨房”(又译为“民意之厨”)。
传播学的主要学术源流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出现是非常晚 近的事情,直到20世纪初至40年代才在美 国出现。而且,如果我们考察传播学的学术 渊源,会发现最先涉及到传播学领域中的一 些重要问题的学者大多是一些社会学家、心 理学家和哲学家。所以,传播学相较于新闻 学来说,更理论化一些,更多地是对人类社 会中的一些传播现象进行理论的思考和解释。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同样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 传播思想。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出现像《修辞 学》这样的著作,但是关于传播的一些思想和论 述还是存在的。我们知道先秦时期,有一批职业 的说客,他们奔走各国,其中苏秦和张仪最为有 名,二人的故事流传千古。另外关于论辩的思想, 诸子百家中的名家最为有名,有公孙龙和惠施。 公孙龙有“白马非马论”,惠施有与庄子的“濠 梁之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