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血氧监护仪保障氧疗安全有效

智能血氧监护仪保障氧疗安全有效

“智能血氧监护仪”保障氧疗安全有效
氧疗是具有一定风险的临床行为,已成为共识。

本文对安全有效的氧疗方式进行探索。

第一部分:过度氧疗会给患者的大脑、肺部,以及新生儿的眼睛带来损伤。

大脑损伤:过度纯氧会引起脑中毒、出现神经错乱、记忆丧失。

吸入高浓度氧,解除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使呼吸中枢抑制加重,甚至呼吸停止。

肺部损伤:过度吸氧导致肺实质的改变,肺部毛细血管破坏,引起肺水肿、肺淤血,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进而使各脏器缺氧而发生伤害。

吸入高浓度氧气后,肺泡内氮气被大量置换,肺泡内的氧气被血液迅速吸收,引起吸入性肺不张。

心率增快、血压上升、呼吸困难、紫绀、昏迷。

眼睛损伤: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主要症状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最后出现不可逆转的失明。

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儿多见。

第二部分:中国及欧美国家关于氧疗安全有效的《专家共识》
正确氧疗是以最小供氧量获取预期治疗效果的氧疗目标,氧疗目标表现在患者的生命指征上主要是目标血氧饱和度,而不同疾病患者的目标血氧饱和度是不同的。

医生在下医嘱时必须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理的氧疗目标①,氧疗处方需要标注清楚治疗的目标血氧饱和度③。

在氧疗过程中,为了达到目标血氧饱和度,始终需要动态监测氧气治疗患者的氧饱和度,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氧流量②③④,避免出现过度氧疗和氧疗不足,实现氧疗的安全有效。

总结各国《专家共识》:根据患者目标血氧饱和度和实时监测到的患者及时血氧饱和度动态、准确调整氧气供给流量,才能保障氧疗的安全有效。

第三部分:安全有效的氧疗方式
笔者在国家药监局数据库中,检索到250种叫“浮标式氧气吸入器”的吸氧设备;245种血氧饱和度监测设备,前者具备吸氧功能,后者具备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但都不具备氧气流量控制功能,在用这些设备吸氧和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时,氧气流量控制由护士主动观察,手动调节来实现。

这就带来氧气流量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足问题,具有一定临床风险。

通过大量数据查询比对,笔者发现一款名为“智能血氧监护仪”的设备,其适用范围/预期用途”与众不同:医疗单位为缺氧患者吸氧时使用。

控制氧疗流量,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与脉率。

这是一款集吸氧、血氧饱和度监测、氧气流量控制于一体的设备。

该设备创造性的利用“及时血氧饱和度”和“目标血氧饱和度”的对比关系智能控制氧气输出流量,以最小供氧量获取预期治疗效果的氧疗目标。

整个过程标准化、数据化、智能化,实现精准氧疗、安全氧疗、有效氧疗,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医疗风险,避免氧气大量浪费。

“智能血氧监护仪”的使用工作方法:吸氧开始前,按照医嘱在设备上预先设置患者目标血氧饱和度,吸氧过程中全程监测患者及时血氧饱和度。

当“及时血氧饱和度”低于“目标血氧饱和度”时,设备按照初始设定氧气流量输出氧气;当“及时血氧饱和度”达到或略高于“目标血氧饱和度”时,设备自动逐步降低氧气输出流量,最后将“及时血氧饱和度”和“目标血氧饱和度”维持在基本平衡状态,在确保氧疗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避免过度氧疗。

总结:用“智能血氧监护仪”进行氧疗,可以保障氧疗的安全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