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地震危险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2.5地震危险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桂林理工大学
7 地 震 波 传 播 示 意 图
桂林理工大学
8. 不同地震波到达顺序及样式
桂林理工大学
9.地震波类型(1)
体波:是通过地球体内传播的一种地震波, 又分为: ①纵波(P):又称压缩波,质点的振动方向 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靠介质的扩张与收缩 而传递,其传播速度约5~6km/s,振动的 摧毁力较小。 ②横波(S):又称剪切波,质点的振动方向 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为各质点间发生的周 期性的剪切振动,其传播速度3~4km/s, 振动摧毁力较强。
地震海波在海洋中的传播是非常隐蔽的, 因为它的波辐通常不超过1米,而两波峰的 间距可达100-700公里。但地震海波到达浅 海及岸边时便发生了变化,波速减慢 (50km/h)、但涌浪加高(可达30m), 形成海 啸。
桂林理工大学
地震海啸
桂林理工大学
1964年的阿拉斯加大地震(8.3~8.4级)中,主要的破 坏及人员伤亡是海啸造成的。因地震直接造成死亡 的仅9人,而海啸摧毁了2座小镇,造成107人死亡 。
桂林理工大学ຫໍສະໝຸດ 海城地震冒沙现象桂林理工大学
唐山地震冒沙
桂林理工大学
• 总结国内外现场调查和试验研究的结果表 明,中、细和粉砂是最容易发生地震液化 的土。因为此类土既缺乏粘聚力又排水不 畅。
• 关于地基土的液化,在土力学等后续课程 中有较系统的介绍。
桂林理工大学
地基液化导致建筑物整体倾斜
桂林理工大学
是由火山爆发所引起的局部地方的地震,影响范围 不大,发生数量较少
陷落地震
是石灰岩地区和矿山采空区等处由地块陷落所引起 的小范围的地震,发生数量少,影响范围更小
人工诱发地 震
是由于水库蓄水或向地下大量灌水、注水,润滑和 压缩地下可能存在的构造破碎带,或地下大爆炸对 地壳产生强烈冲击、诱发构造应力释放引起的地震, 这类地震多发生在水库和爆炸点地区,多为小震, 震源浅
桂林理工大学
(4)震波垂直分量作用显著 水库诱发地震震波垂直分量的作用显著, 一般Ms=5甚至Ms=4级地震,都可造成 明显的破坏作用。 (5)分布特征 水库诱发地震,大部分发生在低烈度区, 强度不大,烈度偏高。
桂林理工大学
(6) 水库地震与坝高、库容关系 A.诱发地震的水库占已建水库总数的比例很小, 但在高坝中比例明显增加,且坝愈高,比例越大, 坝高超过200m,水库发震震例占1/4。 B.从库容看,库容愈大,水库发震率愈高,当坝高 大于100m,库容大于1 000亿m3时,比率高达40 %。 C.一般来说,震级大的水库坝高和库容都较大, 震级Ms在6级以上,其坝高大于100m,库容大于 25亿。 因此,高坝大库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概率较高。
3.大地的错断和裂开 较大的地震,往往在大地上形成大量裂缝, 称为“地裂”。
沿有些裂缝会有较大拉开或水平位移,从 而破坏各种输送管线、铁路、桥梁、大坝 及其他任何建筑设施。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中,在极震区形成了 一个走向NE30°、长8公里宽30米的地裂 缝带,裂缝最大水平位移1.53米。
桂林理工大学
B.处于中、新生代褶皱带,断陷盆地和新构 造活动明显的特殊部位,容易发震。
液化的砂土将在瞬间降低或完全丧失抗 剪强度和承载能力。
桂林理工大学
砂土液化的宏观标志是会导致:在地 表裂缝中喷水冒砂,地面沉陷变形,地 基产生巨大沉降和建筑物严重倾斜,甚 至失稳。
例如唐山地震时,地基砂土液化造 成房屋沉陷倾斜,桥梁坠毁。液化区 喷水高度可达8m,厂房沉降达1m。大 面积的砂土液化,使150万亩农田被砂 掩埋。
桂林理工大学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 桂林理工大学
(美国)修正的Mercalli烈度表
桂林理工大学
地震烈度(2)
(2)场地烈度:是指建筑物场地因地质、地 貌、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的不同而引起 的地震基本烈度的降低或提高的烈度。一 般比基本烈度提高或降低半度至一度。 (3)设计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 性、抗震性以及国民经济的条件,对不同 建筑物将建筑场地烈度按国家批准权限审 定加以调整后的抗震设防烈度。
在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8.9级)中,海啸完全摧毁了 南美800公里海岸线上的大量村庄,还相继侵袭新 西兰、夏威夷、菲律宾和日本。其中日本受灾最严 重,在其东海岸造成大量沿海设施破坏,并使800 人丧生。
人类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海啸是1737年在堪察 加南端,涌浪高达64米。
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岛附近8.3级地震引 起印度洋巨大海啸,导致近16万人丧生。
桂林理工大学
(7) 水库地震与蓄水过程的关系 A.水库水位的影响 统计资料表明,多数水库地震强度和频度与水位相
关,按其相关性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有明显主震,另 一类是蓄水后微震频度明显增多。
B.水库地震持续时间一般较长,由十几年到几十年, 如新丰江、胡佛等水库。
C.水库蓄水对地震活动的抑制作用 对大多数水库来说,蓄水导致地震活动加剧。但也 有地震活动减少的实例,如美国胡佛坝上游佛莱敏谷 (FlamingGorge)和格兰峡(ClanCanyon)蓄水后,连同胡 佛坝地震活动都见减少。
地震形成的错动(1906旧金山地震导致一处围拦错开2.5m) 桂林理工大学
唐山地震形成的地裂缝带
桂林理工大学
唐山地震形成的地裂缝
桂林理工大学
炉霍地震,压性地裂缝
桂林理工大学
炉 霍 地 震 , 压 性 地 裂 缝
天津大学
海 城 地 震 地 裂 缝
另外,地震活动带上的活动断层即使 是在平时也会发生缓慢的错动。
桂林理工大学
1985年墨西哥城地震
桂林理工大学
---
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毁灭性破坏
唐 大山 部地 分震 建 筑 物 被 地 震 直 接 摧 毁
2.饱和砂土和粉土的振动液化 地基中较疏松的饱和砂土,在周期性的
地震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逐渐积累, 甚至达到可以完全抵消有效应力时,使土 粒便处于悬浮状态,而接近液体的特性。 这种现象称为液化。
2.5 地震危险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桂林理工大学
• 本节主要内容 •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 • 二、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 三、震害现象(地震效应)
桂林理工大学
全球地震分布
桂林理工大学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 1.地震的成因
地震名称
成因及主要特征
构造地震 由地壳断裂构造运动引起,是最普遍的一种地震
火山地震
桂林理工大学
2.地震烈度(1)
地震烈度是对地震时地表和地表建筑物遭 受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的一种量度。 (1)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今后一定时期 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 震烈度,即现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 定的地震烈度。 国家地震局所编制的1/ 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上标 示的地震烈度值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 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 值。
桂林理工大学
1994年加利福尼亚地震烈度示意图
桂林理工大学
三、震害现象(地震效应) 主要的震害(地震效应)包括: 大地抖动对建筑物的直接破坏、饱和砂土 和粉土的振动液化、地震滑坡、大地的错 断和裂开、震陷、海啸等。
桂林理工大学
1.大地抖动对建筑物的直接破坏地震产 生的最普遍灾害是由于大地的抖动对建 筑物的直接破坏。 破坏的程度与地震的振动强度及持续时间、 地基的性质及建筑结构有关。近来的许多 地震破坏实例表明,施工质量也应该为地 震伤亡及损失负很大的责任。
桂林理工大学
二、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地震震级(M) 它是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大小的一种 量度,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 它的最初定义(里希特)是:距震100km处 用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系数0.8, 放大倍数2 800)实测最大水平地动位移 的对数来确定。例如:当测得的振幅 10mm,即10 000μm时,它的对数为4, 地震定为4级。
桂林理工大学
地震波类型(2)
(2)面波(L):沿地表面传播的地震波。面 波的传播速度最小,每秒只有3km多,但 振幅大,故对地面的破坏最大。面波又分 为瑞利波(R)和勒夫波(Q)。 ①瑞利波(R):波的传播是质点在波的传 播方向和地表面法向组成的平面内作椭圆 运动,与该平面垂直的水平方向没有振动, 似在地面上滚动。 ②勒夫波(Q):波传播时,质点在与传播 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运动,即呈地面水 平运动或者在地面上呈蛇形运动。
桂林理工大学
震陷是一种宏观现象,原因有多种: 1.松砂经震动后趋于密实而沉缩; 2.饱和砂土经振动液化后涌向四周或向地表逸 出而引起地面这形; 3.淤泥质粘土经震动后, 受到扰动而强度显著降低,在产生附加沉降。 为减轻震陷,只能针对不同土质采取相应的密 实或加固措施。
桂林理工大学
6.海啸
地震时海底的上下波动引起海洋水体的 波动,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向四周传播。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东新丰江水库
桂林理工大学
(2)震源极浅 据统计,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不大
于5 km,也有超过10 km的,达20km者少见。由 于震源浅,故震中区烈度偏高,即水库诱发地震 烈度,较同震级的天然地震烈度偏高。 (3)地震形式的特点
诱发地震形式,常以前震—主震—余震型(即 茂木Ⅱ型)为主,也有群震型,孤立型则罕见。
7>M ≥ 5 5>M ≥ 3 3>M ≥ 1
M <1
桂林理工大学
6.震源、震中及地震波
桂林理工大学
与地震有关地术语示意图
桂林理工大学
地震相关术语定义
1)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 3)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或地震 观测台(站)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4)震 中区:震中附近的地区。强烈地震时, 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 5) 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