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沙湖中学何长清
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生物就是教育学生掌握生理知识,学会自我保健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常常为社会上出现虐待生命的现象而深感不安。
为什么有的人会因自我愿望未满足或遇到挫折就厌倦生命而自杀?为什么有的人因别人妨碍了自己而杀人?为什么虐待各种动物的行为时有发生?孔子曾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今天这些人不懂得生命的珍贵,不知道珍爱自己、珍爱别人及其他的生命。
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只知道享受上一辈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享受父母的关爱,却很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不懂得各种生物的生存是大自然赋予的权利。
尽管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但过去的生物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于重视传授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很少考虑将生物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生物教学中如何将生物知识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造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这是我们应该思索并努力探究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生命之珍贵――生物的生殖
生物生存繁衍,绵延不息,是亘古常新的课题。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关于生物繁殖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
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是要经过开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然后发育成果实、产生种子来繁殖后代。
在此过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雄蕊受到伤害,或没有传粉,果实将不能正常发育也就不会形成种子,而一粒饱满的种子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基础。
又如,鸟类的繁殖,要经过选择巢区、选材筑巢、交配产卵、亲鸟孵卵、育雏的过程,无论那个环节失误后代都难成活。
再如,人的生殖,男性每次可以产生几亿个精子,它们在女性的阴道内争先恐后的通过子宫游向输卵管,在到达输卵管时只剩下数千个了,最后能够与卵细胞结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强壮的精子。
受精卵再到子宫内发育10个月,最后由母亲分娩。
可见,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个体。
我们享受母爱,当然应该感恩母爱。
生命是多么来之不易,它是多么珍贵!
我们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珍爱生命,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
二、生命之衰亡――回归大自然
生命的诞生是喜悦的,生命的衰亡也是必然的。
长期以来,人们对死亡问题的讨论避而讳之,期望拥有吉利和平安。
但频频发生的校园自杀事件和其它各种自毁行为却暴露出许多青少年的生命力极其脆弱,不珍视生命,也没有真正理解“死亡”的涵义。
一些学生在遭受了较大的压力或情感受挫时就放弃生存而选择死亡,这种逃避现实、轻视生命的做法,是对自己、家人和社会的不负责任,也是不能正视“死亡”的表现。
对此,我们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一个诞生、生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
比如,秋天的落叶它要经历一个叶柄基部形成离层随风吹落的过程,春天树木依然生出新叶再现生机;单细胞动物可以在生长到一定的时候一分为二变为2个新的生命,原来个体不复存在;人也会生老病死,死后人的个体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为无机物重归大自然。
这是规律,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只有了解死亡,正确认识死亡,才可能积极地看待生命,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承载生存的责任,进而创造并完整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生命之和谐――生物的适应性
为什么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外,青少年自身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差也是重要的因素。
鉴于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强调生物的适应性,也会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例如,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红树林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
是大自然长期自然选择,是生物长期对环境的适应。
以及可以想象,这种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是多么的和谐、多么奇妙!
又如,长期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植物,植株矮小、叶片小甚至为针形,这就减少了水分的散失;生活在草丛中的青蛙体表是草绿色的,而沙土地里的青蛙则呈现黄褐色;肉食性的哺乳动物有锐利的犬齿等等。
正是由于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适应性,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千姿百态的生命,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空中、从热带丛林到冰山雪地,无处没有生命的踪迹、无处没有生命的色彩。
在生物教学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探索生物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之了解生物适应性的特点,应用所学知识去关注自然界的和谐、生命的和谐与健康;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生物的适应性学习和了解,结合现实情况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适应能力很强,而有的学生则很难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导致兴趣缺乏、成绩下降,乃至出现心理障碍。
因此,生物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使学生增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母爱之伟大――我爱我的母亲
母亲,不仅孕育了新生命,也为人类的发展和未来的创造养育了后来者。
但是,现实中不赡养父母、虐待父母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其原因就在于一些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天地万物为我所用,不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会去理解。
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何谈爱别人,又何谈爱祖国。
现在中国的家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顺理成章地接受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
早已对爱同化了,麻木了。
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只是为了学习知识应付考试。
比如,对于人的胚胎发育和营养的内容似乎记住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物质交换的结构――胎盘,在母体内发育时间――280天等知识就足够了。
其实,在讲授这部分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母爱的教育。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和承载的生理、心理的压力呢?我让学生做了一个活动:将几个大气球灌满水扎紧,重约5―6斤,系在腰部,进行各种活动,还要保护好气球不破。
通过模拟活动,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和伟大。
五、生命之意义――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比如,结合《运动》的学习,了解运动系统常见疾病及预防,自己制定体育锻炼的计划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结合《消化与吸收》的学习,自己和家人制定膳食计划,设计每天的食谱;结合《神经调节》的学习,自己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和学习计划,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
结合《免疫与床染病》学会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等等。
青春期不仅是一个人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习知识、开启智慧、增强能力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最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时期。
为此,生物教学就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具体说,生物教学就可以结合青少年学生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的实际情况讲授有关人体的知识,使之认识、了解自我,解开人的生理现象之谜,从而顺利渡过青春期,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笔者在教学《人的发育》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了如下的比较与分析:①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和现在比较,你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记忆力、理解力有什么不同,为什么?②你的月经初潮(或首次遗精)是在什么时候,你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怎么处理的?③在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心理上有哪些变化,遇到了那些困惑,你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自己分析比较、小组讨论,全班总结。
这种参与式的学习使每个人都能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各种变化,沉着应对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懂得如何正确对待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尊重异性朋友,珍惜自己,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人生的意义。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生物学教学,理应担当起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视生命,从而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懂得如何去善待别人,珍惜身边的人、事和物,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亲情、友情的温暖,尊重他人的存在;甚至普及到珍爱地球,珍爱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生命,这才是“生命教育”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