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闲人”
1.即清闲的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 的人。
2.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 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一贬再贬,流落黄 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想做一个“闲人” 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 我安慰罢了。
3.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处处有, 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它。
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积累 常用的文言词。
2.反复朗读,品味文中描写 月景的语句。(重点)
3.品悟“闲人”的含义,感 受作者特殊的心境。(难点)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懂意思
读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1.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会有怎 样的心情? (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以“闲”自嘲。)
2. 但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 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 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积极、乐观向上、从容面对挫折、豁达乐观)
3.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
(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方法提示
A.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比喻 拟人 排比……
B.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想象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C. 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 形容词……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 懂得了
1.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罗丹
2.遭遇困境时,要豁达开朗,积极乐观。
3.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 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这时, 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 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
忍得住孤独 耐得住寂寞 挺得住痛苦 顶得住压力 挡得住诱惑 经得起折腾 受得起打击 丢得起面子 担得起责任 提得起精神
1.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 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2.“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3.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
称为“书法四大家”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世人称其 为“苏东坡”。汉族,眉 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 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 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 ,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
而 豁
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达
•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
的 一
“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生
获人生哲理
• 短短85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 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 态度,你将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你做好承受的准备了吗?
遭逢逆境, 仍恬淡豁达欣赏美;
饱经忧患, 亦积极热情乐观活。
交庭 横下 ,如 盖积 竹水 柏空 影明 也, 。水
中 藻 、 荇
水——月色
皎洁空灵 清澈透明
静
藻荇——竹柏影也
疏影摇曳 清丽淡雅
动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 ______比作_______,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__________的特点。此外,该句还运用了 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以高度凝 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_________________ 的美妙境界。
中心思想
本文描绘了在承天寺 夜游所见的清明澄澈的 月下美景,表达了作者 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 旷达乐观的心境,也传 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这心境包括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
苏
轼
•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坎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坷
•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 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
(二)悟情怀
1. 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文中的 “闲人”和现在我们说的“闲人”意思相 同吗?苏轼为何说自己是“闲人”呢?
2.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品悟“闲人” 的含义,感受作者特殊的心境。
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 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 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 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 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 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 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
读懂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⑤怀民亦未寝
(高兴的样子) (思考、想到) (门) (于是、就)
(睡)
(一)赏美景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 看到了什么景色? 请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一下。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景的?请 同学们自己找角度赏析。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 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此乃历史 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 城旧营地的东面的坡地上开荒种地(东坡便由此 而来),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 雄,抒发郁闷心情。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 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