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姓名论文题目朦胧诗的美学探究和现实意义指导教师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前言 (1)一、“朦胧诗”概述 (2)(一)“朦胧诗”名称的由来 (2)(二)朦胧诗的相关成员和文化背景 (2)(三)朦胧诗的发展过程 (3)二、朦胧诗的美学探究 (4)(一) 朦胧诗的形式美 (5)(二) 朦胧诗的音乐美 (5)(三)朦胧诗的意境美 (6)(四)朦胧诗的意象塑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7)三、朦胧诗在人性上的体现 (8)(一) 关注人自身的价值 (9)(二)诗歌中体现诗人的情感 (9)四、朦胧诗的现实意义 (9)参考文献: (10)朦胧诗的美学探究和现实意义摘要:“朦胧诗”的名称文学界初步定论是来源于章明的评论文章《令人气愤的“朦胧”》,但是它的发端却可追溯到60年代末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朦胧”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意义的表达具有“不确定性”。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朦胧诗的产生背景和主要诗人诗歌中所体现的人性和美感,以及朦胧诗如何成为净化心灵的精神殿堂。
关键词:朦胧诗;美学意义;自由;反叛性Abstract:Preliminary conclusion is derived from the name of the "misty poetry" literary commentary k. "disheartening twilight ", but it started dating back to the 60 s of the educated youth" to the countryside "movement.The word "twilight", as the name implies, is an expression of meaning with "uncertainty".This article mainly described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ajor poet of misty poetry embodied in the human nature and aesthetic feeling, and how to become misty purify the mind of the spirit.Key Words:misty poetry; aesthetic significance; freedom; bolshy前言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一个时期,文学的发展状况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由于外界政治因素对文学的控制逐渐松懈,文学的样式和内容也变的丰富多彩起来。
这一时期的文学习惯性被称为“新时期文学”。
尽管如此,但是在大范围内文学并没有完全摆脱“文革文学”的阴影。
但是在80年代初期,有一部分文革的经历者开始回顾历史,深入探究“历史灾难”,不断的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叙述历史。
而在诗歌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诗人的“朦胧诗运动”。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朦胧诗。
一、“朦胧诗”概述(一)“朦胧诗”名称的由来“朦胧诗”的名称文学界初步定论是来源于章明的评论文章《令人气愤的“朦胧”》,但是它的发端却可追溯到60年代末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朦胧”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意义的表达具有“不确定性”。
在北岛的《期待》中有很多模糊的意象,比如“最孤独的去处”、“梦的旷野”、“石化的种子”、“唯一的果实”等这些意象的意思都不确定和模糊。
而这种意义的模糊性既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扩大诗的意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诗人对主题的表达更加委婉。
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朦胧晦涩的诗歌意象是经常遭受质疑的对象。
在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关于朦胧诗的争辩。
但是,也是由于这种批判和争论使朦胧诗迅速发展成为当时诗界的主流。
以谢冕为首的新派批评家把这股应运而生的现代诗称为“新诗潮”。
而新诗潮用来定义一类诗歌作品和理论所表达的一种共同的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是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
而朦胧诗则是指属于这一思潮的一类诗歌作品,它侧重的是这类诗歌的艺术特色。
“他们的创作从一开始不仅与公开的主流诗坛的作品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大大越过五六十年代诗的普遍的思想艺术形态,表现了诗歌革新运动的‘前卫’姿态”。
①其实,朦胧诗的晦涩难懂也不全是诗人的主观意愿造成的。
“从朦胧诗本身来看,晦涩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晦涩仍然不是一个在审美范畴内可以解释的问题,本质上它是一种受压抑、受排斥的话语不得不采取的表达策略,晦涩本身即包含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
”②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北岛曾经也在一次访谈中说过:“朦胧诗是官方的标签,那年头我们根本无权为自己申辩。
严格地说,《今天》诗歌与其说是艺术流派,不如说是松散的文学团体。
如果说有什么共同倾向的话,那就是对一统天下的主流话语的反抗,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恢复诗歌的尊严。
”在北岛的这些话中,我们依稀可见当时主流话语对朦胧诗人的这种压制,使这种新生事物没有生长的空间。
同时也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的地位十分低下,被称为“臭老九”,没有发言权,也是经常被批评和挞伐的对象。
这也是诗人的无奈之举,同时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时代环境给朦胧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外界条件。
(二)朦胧诗的相关成员和文化背景朦胧诗最初是出现在几个知青聚集地。
主要成员有北岛、芒克、食指、多多、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其中,食指、芒克、多多等人的创作时间较早。
他们大多数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当时的年代里属于一批新生的年轻力量。
对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说》.[M].北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②张新颖.《栖居与游牧之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于当时社会环境,他们也只能逆来顺受。
毕竟那不是他们的天下。
有文化大革命这个大的社会背景在的情况下,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话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臭老九”的名头确实不怎么好听,在当时也是他们心灵上掩盖的一层阴影。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整天面对一群如“猛兽”般的学生,比面对真的猛兽还要忐忑。
因为他们是一群有思想的野兽,被操控的野兽。
在北岛访谈录里有这么一段话:“文革”对于我是一种解放——我再也不用上学了。
那简直是一种狂喜,和革命的热情混在一起了。
“虔诚的信仰期”其实是革命思想、青春骚动和社会不公正的反抗的混合体。
由于派系冲突越来越激烈,毛主席先后派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学校控制局势。
最后他老人家干脆把所有学生都送到乡下去,这一决定,最终改变了一代人——中国底层的现实远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
我们的迷失是从那里开始的。
”其实,北岛在诗中也这样表达过:“一个盲人摸索着走来/我的手在白纸上/移动,没留下什么/我在移动/我是那盲人”,这几句诗中就体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对未知的迷茫心态。
同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社会状况以及北岛等人诗风形成的社会原因。
(三)朦胧诗的发展过程朦胧诗的成员们最开始就是“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青,其中白洋淀诗群的名声最大。
在这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从城市被分配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一帮青年。
他们心灵上的困惑和无法排解的情愫最终化为那一句句鲜活的诗句显现在读者的眼前。
只不过当时他们的思想还不被大众所接受,只在一部分人中间传抄,所以被称为“地下文学”。
在当时并没有太多人关注。
而且诗歌的原稿大部分已经遗失,没有得到完好的保存。
在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体现了当时诗人内心的疼痛。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一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移动”这是食指(原名郭路生)在1968年12月20日写的一篇离别诗。
诗中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离别的痛苦,还有对家乡的深深留恋之心,以及对未来的未知和迷惘。
“我吃惊的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于当时和食指一样的年轻人,他们的遭遇应该是一样的,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思想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
作为脱离城市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就是天空中飘零的“风筝”,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妈妈”的手中。
对熟悉的生活环境的告别以及对未来的生活的未知使困惑的种子在诗人以及和诗人一样的年轻人的心中慢慢地滋长,最终化为诗歌——对内心自由的呼喊。
食指是写诗较早的一批诗人之一。
在文革前的1965年开始写作新诗。
1967年写的《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海洋三部曲》等均完成于1968年。
其中,《相信未来》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传唱最多的诗歌之一。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首诗中,诗人不断地重复着相信未来,无论多么无情的“蜘蛛网”,无论多么凄凉的“深秋”,都会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在六十年代末诗人的话语已经展露了当时自己内心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强调人的内心的强大,把人性的光辉展示给世人。
二、朦胧诗的美学探究朦胧诗中体现的新的美学原则。
郭绍振根据朦胧诗人的宣言和创作做出论断:“与其说是新人的崛起,不如说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与五六十年代的诗歌相比,比如公刘、艾青、胡风等诗人的政治抒情诗,朦胧诗已经脱离了政治,摒弃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这种历史的反叛性体现了新的时代思想。
诗人们把自己体察入微的心灵对外界事物的感触付诸于诗歌之中。
这种新的美学视角使朦胧诗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引起了很多评论家的争论。
朦胧诗人们是崛起的一代,现实社会的思想上的禁锢压制了他们的内心,使自身产生了很多新的感触并与现实对抗。
诗人芒克在文革期间在河北白洋淀插队,1970年开始文学写作。
在他的《天空》当中有这样几句诗:“日子就像囚徒一样被放逐。
/没有人去问我,/没有人去宽恕我。
”这句诗表达了当时大部分插队人的心声。
每天的生活很无趣,跟以往的生活相比像是被“放逐”一般,仿佛自己是社会的罪人,没有谁愿意为“我”去辩护,仿佛被遗弃,又仿佛被孤立在世界的边缘不闻不问。
诗人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残酷,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问题,这个已经畸形的社会带着很多奇怪的病原体。
以至于让诗人发出“天空,天空!/把你的疾病/从共和国的土地上扫除干净。
”的呼喊。
对未来的茫然,对生活的无奈,面对无能为力的自己写出“希望变成泪水,掉在了地上。
我们怎么能够确保明天的人们不悲伤。
”的诗句,把当时自己内心的惆怅与无助用伤感的基调表达出来使读者为之感慨万千。
也正是诗人的敏锐的感触和思维为我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发人深省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