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朦胧诗及其叙述讲解
四、朦胧诗的特点:
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 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 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 严的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 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
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 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 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 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是北岛、舒婷、顾 城。
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 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
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 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 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 的一种真城与激情,所以 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 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 空间。
《相信未来》
郭路生(食指) (节选)
当蜘咮无情地查封了我 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 困的悲哀,
其原因与思想解放的政治背 景有关。
朦胧诗引起的这场论争在中国当代 文学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
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 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
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
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 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 学创作的探索者。
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 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 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 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 信未来。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 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写下:相 信未来。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79年7月
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先后刊出 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 国啊,我新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 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到1980年,全国许多 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 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中国文坛。
《在新的崛起面前》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这三篇文章是为朦胧诗呐喊助威的著 名文章,被统称为“三个崛起论”,与朦胧 诗一样遭到严厉的批评。
这场争论延续了近五年的时 间,1985年后才渐渐平息。这场 论争是以不了了之结尾,而不是 形成一场政治运动,这在中国当 代文学史上是第一次,非常特别。
《在新的崛 起面前》
谢冕
《光明日报》 1980年5月7日
谢冕主张要用宽容 的态度对待朦胧诗,因为 “我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 的教训,我们又有太多的 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 不同创作方法的诗歌视为 异端、判为毒草而把它们 斩尽杀绝的教训。而那样 做的结果,则是中国诗歌 自‘五四’以来没有再现 过‘五四’那种自由的, 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孙绍振
新的美学原则有如下特点: 一、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不屑于表现 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而是追求生 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 二、强调自我表现; 三、对于传统艺术习惯的背离。
《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 的现代倾向》
徐敬亚 《当代文艺思潮》
1982年第1期
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 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 朦胧诗的“朦胧”所引起的论争情况以及发 展结果
朦胧诗以及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意义
舒婷、北岛、顾城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他 们的异同
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情况
什么是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 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
一、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后来, 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
五、代表作家的诗作风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朦胧诗代表 着真正的过渡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 时代精神,是文学回到文学自身的开始, 因此它是当代文学史不可缺少的一笔。
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
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
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 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 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 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 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 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 。
三、朦胧诗论争的情况及论争的意义
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 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 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 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
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
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 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 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 的重视”。
在主情的诗 歌创作中,强烈 的个人情感被社 会、集体的本质 取代;诗歌独特 的含蓄、暗示、 暧昧等美学因素 被怱略、被消解。
放贺
声
敬 之
歌
唱
自郭
己 的
小 川
志
愿
二、朦胧诗的出现
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 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 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 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 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 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 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
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
闷的朦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 胧诗”, “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 来的。
1981年,老诗人臧克家在《河北
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关于“朦胧 诗”》,文中凛然指出:“现在出现的 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 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 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1981年,丁力在《河北师院 学报》第2期发表《新诗的发展和 古怪诗》一文,把这些新潮诗称为 古怪诗,并把其提到政治的高度: “古怪诗的出现是受国内和国外的 影响。在国内,有些人对过去的新 诗重新评价,为过去不受欢迎的流 派,如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反动派翻 案,这是不好的。”
对这些打破传统 格局的诗,支持者也 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