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943004454327+陈燕午+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

0943004454327+陈燕午+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成人教育专科毕业作业题目: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学号:姓名:陈燕午分校:株洲电大分校教学点:攸县电大工作站指导教师:彭祖德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3一、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概述---------------------------4二、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51、村委会的选举问题-----------------------------------52、村委会在村务上的执行问题---------------------------63、民主监督问题---------------------------------------74、几种关系处理的不当的问题---------------------------7三、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原因-----------------------------81、传统习惯势力和不良思想的影响-----------------------82、法律制度和规范不完备------------------------------83、在机构设置上的原因和操作上的不当------------------94、管理双方的原因------------------------------------95、客观原因------------------------------------------9四、村民自治完善的对策--------------------------------91、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前提----------------------102、修改和制定法律--------------------------------------113、进行村民自治的机构和队伍建设------------------------124、政府的指导和帮助------------------------------------12 参考文献-----------------------------------------------13【论文摘要】中国的第一个村委会成立于1980年2月,地点在广西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村,然后全国各地的村委会逐步建立。

从村委会的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9年。

其间,村委会为农村的发展与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也不容过于乐观。

正如商鞅所说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以村委会为表现形式的村民自治出现了一系列很严重的问题。

为了社会进步,我们要搞新农村建设,但是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改革村民自治中不合理的部分,使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村民自治制度是到了应该完善的时候了。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治村委会问题完善对策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面临着乡村关系扭曲、两委内耗、负面因素干扰选举、四大民主发展不足等诸多难题。

税费改革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村民自治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制度、实践创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然而,能否充分利用这一机会,系统地进行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成为推进村民自治未来深入发展的关键性步骤。

一、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概述“村民自治”的提法始见于1982年我国修订颁布的《宪法》第1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

"四个民主"的提法始见于1993年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通知之中。

从"村民自治"到"四个民主",我们对基层民主的认识是逐步完善、逐步提高的。

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主监督。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了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进行,我们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因为农村建设不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受阻。

然而,如果想让农村和谐发展,农村的管理,即村民自治是很需要改进的。

新农村建设是进行村民自治改革的目的,村民自治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二者统一于现代化建设。

二、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村民自治是一个有这多方面任务的制度:首先必须能够维持农村的稳定与繁荣,处理好村民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村民之间的矛盾。

其次还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认真劳动,发展生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

第三要能够维护农民的权益等。

问题是现在农村比较稳定,各项设施正在稳定发展和建设,可使农民的权力没有得到实现和维护,权益没有很好的获得,甚至出现了一些危害农民利益的事情。

(一)村委会的选举问题。

村委会使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机构和手段,如果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好,将会影响到村民自治的实施效果,在现实中,村委会选举这一环节的处理确实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是有很大一批村民对村委会的选举不够关心。

据笔者对我镇部分村进行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将近一半的农民对存委会的选举不够关心,缺乏积极性,甚至不参与。

如果参与度不高,就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就不能保证选举的公正性,合理性与可行性。

二是农村留守问题的日益严重。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是发展中一定要重视的。

可是在追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

青壮年劳动力都去外出到城市打工赚钱养家糊口,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充裕的劳动力,留下老幼在家,他们的文化层次和对政策的理解力,以及人数都有很大的局限,对村委会的选举都有很大的制约。

这就直接导致村委会选举时参选人数较少、村委会成员的选择面越来越窄,村民选择合适的人选就越来越困难。

而村民选举充其量也只能选出精英,但却无法造就精英。

三是贿赂选举的存在。

据调查,在选举的时候,为了当选,惯用的方法是贿赂,即对各家各户进行物质性的游说、宣传或许诺,使选票偏向于其个人、亲属或家族。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默认和习惯,村民任其发展。

贿选的手段多样化,有给钱的,也有给物的,还有既给钱又给物的,因而严重影响选举质量。

四是农民只能选二把手。

现实的政治体制却并未给村民自治制度提供真正有效的保障,而是让它流于形式。

目前大多数的村党支部委员、书记都是由上级党委任命,选谁进支部班子、选谁当支部书记,党员只是走形式填个选票,不能真正体现大多数党员的意愿,更谈不上代表广大农民的心声。

(二)村委会在村务上的执行问题。

我国自提出依法治国以来,各项国家事务都要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制定法律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执行既依赖于良好的、完备的法律,也依赖于良好的执行者,好药有良好的监督。

由于村委会在选举等很多方面出现了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执行上的问题。

一是一些村委会代表的不是全体村民的意志,而是自己、亲属、本家族或者本利益小团体的利益。

一旦存在私心,那么执行村务时,便不免不公平。

二是所选出的村干部没有得到适当的培训和教育,能力和技术都不强。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专业工作者扎实工作和不断创新,需要农村基层骨干和积极分子投身其中积极实践。

但许多地方的情况是,从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人员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明显不够。

乡镇从事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骨干和积极分子缺乏。

另外,基层政权建设没有专项经费,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很大一批的农村村干部在通过选举上任后,到乡镇政府开两次会或听听报告,这几乎就是对村干部的思想,能力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然后开始处理村务。

由于我国经历了很长的阶级社会,小农思想仍有些残余,村干部是从农民这一大群体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小农思想处理村务,狭隘自私自利地处理村务,缺乏公平性和有效性。

三是村“两委”关系不尽和谐,选举工作与执行工作受阻。

特别是村党支部大包大揽,妨碍了村委会班子正常行使应有的权力。

四是政策失真现象的不断出现。

一些支农抚农的政策很难落到实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屡禁不止,政策“失真”的现象时常发生。

干群之间的关系长期得不到修复,最严重的是农民开始置疑直选产生的村干部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中的政策执行。

(三)民主监督问题。

要保护农民大众的权益,民主监督是不可少的,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对村干部进行离任审计等制度和形式,监督村民委员会工作情况和村干部行为。

特别是村务公开,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

村民自治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掀开了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对村务工作的监督、对村干部的监督显得十分薄弱:一是村务公开性差。

多数村民认为村里有时公开或很少公开村务,并对村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二是相当一部分村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想了解村务,想监督他们选出来的干部也是不可能的。

三是许多农民不愿监督村务以及村干部行为。

(四)几种关系处理的不当的问题。

农村存在很多的矛盾关系,主要有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村民之间的关系。

1、作为农民组织的村民自治,首先要看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

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干群关系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依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许多村民的看法是:“村干部拿他的工资,我种我的田,各管各的事”。

村民自治执行机关村委会失去了凝聚力,村委会与村民双方都处于对彼此的“置之不理”的状态之中,村委会也失去了为民做主的精神。

2、村委会与村支部的关系不尽和谐。

在村民自治中,村主任和村支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实力派人物,在到底该听谁的话的问题上,理论、政策与实际是有区别的。

有的村党支部包办一切,不注意发挥村委会作用,使村民代表会议流于形式;有的村委会干部不接受村党支部领导,不按照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3、在村民自治主体与乡镇政府的关系上,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村干部是从村提留中获得经济报酬的,在经济上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村委会的工作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