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叶建康
发表时间:2018-05-02T14:27:06.1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36期作者:叶建康
[导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放眼长远的历史性选择,是缩小城乡差距。
摘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
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当前问题;原则;对策
前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放眼长远的历史性选择,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和谐发展的战略决策。
为我们民族的长远和谐发展描绘出了一幅新的美好蓝图。
自新农村建设多年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农民欢呼雀跃,上上下下情绪高涨,进展很快,探索了一些新路子,总结了一些好经验,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冷静思考。
1 新农村社区规划坚持的原则
1.1 把握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客观性,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实际、实践、实用为重,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因村而宜,以不同的思路搞建设。
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走适合国情的路子,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有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四害"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
这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坚持以民为主,服务于民的原则。
政府是主导,村民是主体。
政府主要是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人才服务,而更多具体的事情要依靠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凡需要村民捐款出力的,要广泛征求意见,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绝对不允许采取强迫命令和强制手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
1.3 坚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的原则。
要动员政府机关和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支持社区建设,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参与投入社区建设。
要建立农村社区资源配置监管机制,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财力支撑体系,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途径。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政府资金投入,但又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以奖代补"就是对条件好的、建设热情高的、建设速度快的村庄社区,政府部门实行扶持,如提供建筑物资、发展资金和技术服务等,帮助其尽快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这样,既能改变过去"扶差促平"的理念,实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又能改变国家投资为主的支持方式,实行民办公助。
"以奖代补"更能改变直接现金投入的方法,实行国家补助建设物资为主、资金为辅,提高政府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图1 新农村建设效果
2 新农村社区规划面临的问题?
2.1农村干部群众思想意识滞后问题?
统筹乡镇规划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解决好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问题,关系到乡镇规划推进的动力。
一方面,群众思想尚不能够集中到城乡规划的高度来,“个人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占大多数,对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孰轻孰重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也不够到位,认为农村工作投入大,见效慢,更倾向于工业发展,而轻视农村基础设施等的改善。
事实上,我们的发展正是为了群众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追求发展而发展,这种本末倒置的政绩观也影响了乡镇规划建设的推进。
?
2.2政府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存在诸多问题?
今年来,国家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长较快,但是,在资金的分配上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超过70%的资金是用于全社会普遍受益项目,而在农业方面,真正惠及农民,缩减农村与城镇收入差距的项目投入不到30%。
小型的项目很难得到上级的补助,地方财政又偏好工业,再加上拨出去的款项缺乏有力度的监督以及长效的管理。
事实上这部分投入资金的效率是低于其真正的价值的。
?
2.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村庄整治规范度不够?
村庄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但是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的由政府对村庄进行大包大揽的整治,按照所谓的模式进行大拆大建显然是与村庄整治的初衷是有差距的。
如果只是按照村庄整治的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来判断村庄整治的完成与否更容易滋生形象工程的出现。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干部切忌急功近利,否则就会使整治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