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评述”清末新政”(内容\原因\结果\影响)
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加上列强在政治上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背景)
于是,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在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大清刑律》,废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责任,提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文化教育上,给西学以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军事上,采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老的封建军事制度发生了一些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满篇“议院不许”干涉君主,臣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

而且先后有《钦定大清报律》、《报纸条例》等出台,伪立宪的嘴脸暴露无遗。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正如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正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可以说,清末新政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首先,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与此同时,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其次,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基本架构在晚清新政时期奠定。

然后,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更值得重视的是经济自由对人的解放的重要意义。

陈独秀\严复等人的文化著作对中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最后,在新政与民主革命的关系上,新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清末新政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互相影响着的两个运动: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清末新政有转移人们斗争视线、破坏革命的动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革命活动促使了清末新政的实行。

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另外一个客观事实,这就是由于清末新政的开展,又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主要表现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

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