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陈列艺术设计的形式和要素及形式法则第一节陈列设计的形式要素博物馆陈列具有的物象陈置,时空艺术表现,声、光、电等科技应用的形式特色,其形式构成因素不少。
在这些形式构成因素中,空间、造型、色彩、材质是构成陈列形式最基本的四大要素。
这是陈列设计要达到形式上的尽可能的完美、必须放在首位考虑的。
一空间空间是陈列形式设计的首位要素。
这里所说的空间,是专指人为形成的有限的博览建筑空间。
这一空间,是由地面、建筑物、建筑构件,绿化等所限定的。
陈展空间,是指在博物馆建筑内部、外部直接用于进行陈列、展览或相关的区域空间。
一般说来,主要是指建筑内部的陈列厅、展览室及其序厅等空间。
其次是过厅、休息室、通道、楼梯等室内空间。
再是建筑外部宣传气氛的环境空间。
室外环境空间设计,主要侧重于该馆性质特征及围绕基本陈列的特点。
通道、过厅、楼梯、休息室等空间,是与陈列展览有关的次要空间。
根据实际地形并结合与陈列、展览相关的恰当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也会出现别有意境的空间。
序厅是固定性空间,不仅仅有一个明显的陈列标题或序言,精明的设计师,会使这里出现高度概括内容的艺术设计形象陈置,它往往是陈列主题的本质体现,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结晶。
是首先启发人们认识该陈列面貌并留下深刻的标记性空间。
一般规律是:思考方法:让观众一看就具正确联想认识。
处理要求:寻找典型特征,塑造艺术形象。
艺术形式:写实手法、写意手法。
视觉特点:富于神采与意境。
空间要求:注意形体表现要多空一些场地空间。
陈列厅、展览室,是固定性的空间,进行陈列展览后,就变成最主要的可变性空间。
通过展壁、隔断、屏风、展板、展台、场景、布景箱等展具与有关设备的组织排列,对空间进行了再划分,形成了第二次界定空间。
在此空间的陈列设计,重在体现空间的陈列、展览气氛与该主题的统一。
空间结构应紧连序厅开头的精彩。
总体布局,要空间结构合理,展示内容排列有序,层次清楚,重点鲜明,宾主突出,并在空间显示出平衡但又具重点的大、中、小层次的不同。
运用光、色、形、材、尺度、线条、比例、体量等形式因素,造就陈列室空间的体量感、虚实空间感、明暗光影感、空间造型静态感、时间形态流动感、景观形态错觉感等。
设计师把握展内容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表现的陈列展览空间。
二造型造型是美术的主要特征。
在艺术上的造型,是艺术家匠心独运地去表现特定艺术形象的创作行为。
博物馆陈列,是通过展品来表现内容的,它的艺术形象化必须通过在形式上的特定造型来完成。
因此,造型是陈列形式最主要的形式要素之一。
陈列艺术的造型,有自身的特性。
由几方面决定,一是展品纷繁各具有自己形象的造型;二是陈列装置必需由特定的空间、展具、装饰等通过布局组织来造型;三是主题陈列的内容传达,多是陈列科学与艺术门类的综合进行展品组合的造型。
作为陈列形式的诸种造型,按应用性质分,可分为三大类:即总体设计造型、展品设计造型、设备设计造型。
以下分别叙述:(一)总体设计造型是展室空间一切物象综合建构的群体造型。
这一造型设计必须把握的要领是:1,要体现出代表该陈列特性的基本形象特征;2,要创造出该陈列本质意蕴的气氛表现;3,要创造出符合该陈列表现形式的艺术风格。
这三者统一的目标,是主题的突出,是美的形式。
对空间、色彩、材料等形式要素的创造性发挥,才会在陈列特性的造型上,表现出或庄重大方,或活泼生动,或精巧秀美,或朴实厚重等风韵。
总体设计造型图纸,由以下图纸制订出陈列的未来效果。
1、陈列平面布局图(它表现出全陈列空间的合理布局与观众流动线路)2、陈列鸟瞰图(它表现出从上往下看的全陈列立体造型效果)3、陈列局部立面图(它表现出某些重点的平行透视效果)。
总体设计造型方案,必须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两者的统一。
注意陈列空间的整体造型,合理地体现头、身、尾相适应的结构。
(二)展品展示设计造型可分为欣赏性展品展示造型设计与主题内容表现性展示造型设计。
1.欣赏性展品展示造型设计:这类陈列多是个体展品集成序列展出形式的造型设计。
一般属物质文化的或艺术的展品陈列。
这类大多属于审美欣赏性的陈列,基本上是着重于形式美的创造设计。
2.主题内容表现性展品展示造型设计它是采取文字标题、说明为结构,文物为中心,与其他辅助展品相综合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内容,即书题综合陈列,简称主题陈列。
它是我国博物馆陈列最主要的陈列形式。
(三) 设备造型设计在陈列中最主要的是设备系统的展具造型没计。
展具造型设计有两种:一、是新展具的造型设计。
二、是展具在布展中运用于总体布局的空间结构造型(无论新旧展具,布展时应有空间组织应用的总体造型设计)。
三材质材料在形式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要满足陈列需要的实用功能,另一方面要满足装饰陈列的审美功能。
设计师应当了解材质的种类、性能,在众多材料中自由取舍运用,必须对各种材料固有的质感、肌理特征及其审美作用有所认识和感悟,以便在设计中艺术地运用,使陈列形式趋于完美、和谐。
材质的象征意义:设计师用它来丰富形式的表现力轻重感软硬感冷暖感光滑与粗涩感富丽与质朴感温润与刚劲感陈列选材的四点原则:1、整体考虑2、搭配得当3、不违常规4、简练为上四色彩色彩作为形式要素在陈列中的运用:1.陈列运用色彩的功能要求。
2.陈列运用色彩组织的原则。
3.陈列运用色彩的整体象征性。
4.陈列色彩运用要考虑色彩的物理效果。
5.陈列色彩运用要考虑色彩的心理及生理效果。
6.陈列色彩应考虑色彩的协调与对比。
第二节陈列设计的形式法则由陈列空间显示出序列形象的全部形式,就是陈列的艺术形式。
它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结合的表现。
陈列设计除形式表现内容外,主要是追求陈列的形式美。
形式美: 就是一定的自然属性如色彩、声音、线条等,以及一定的自然规律如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多样统一等,通过在社会实践中跟一定的生活现象所建立的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形成对于这种生活现象的广泛而概括的表现。
陈列形式中的形式美设计,正是把这一形式美的规律加以运用,以使观众获得视觉与心理的愉悦,这是陈列受人欢迎的因素之一。
一原理:变化与统一变化与统一,是艺术的形式美基本原理,在美学上也称多样统一。
它是一切形式美的艺术创造所通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任何艺术的各种形式美表现必具整体美的和谐规律。
在形式表现上,让两者完美结合,使其变化的多样性,组织在统一的整体中,这就是既变化,又统一。
德国美学家里普士提出“君主制从属”的学说,是西方美学中对“变化与统一”的认识。
与我国民族美学的观点都极为相似,如讲君臣之分,宾主分明。
这关系如同臣子在侧,君主在上,或主人在主位,宾客在两旁,这以“主”为中心的方法,也就整体统一了。
我国博物馆常用的中心陈列法,是民族美学观点在陈列表现上的体现,也是与“君主制从属”突出的方法一样,既明显地突出了主展品,在形式上也体现了统一中的变化。
作为陈列设计师,首先应当把握的是陈列空间的整体变化与统一。
可以把陈列空间的变化与统一当做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来处理。
即陈列空间总的序列形象,它是整体,要求的是统一,组成这序列形象的各实体,是局部,它是变化的。
空间、结构、形体、材质、色彩等局部实体的变化,必须适应陈列空间总的序列形象的完整性,也即是这一形象各局部的实体以它们各自的特性变化现象去适应整体的统一性。
二法则所谓法则,就是形式美表现的一定方法和规则。
按此运用,就表现出了形式美。
陈列中运用的法则主要有:1、均齐与对称均齐,具有稳重、庄严、大方,结构严谨的特点。
在陈列展览中,运用均齐是普遍的。
按统一的尺寸规格制作的镜框、展牌,只要按水平线排列,单排间距一致,双排间距、行距一致,就可形成左右均齐或四方均齐的形式美。
其美的产生源于依中轴线,或中心点所排列的等形均齐构成。
这一法则,最具秩序,也是形式美中最为普遍存在的形式。
对称,与均齐有关,也与平衡有关。
两个均齐平排,即成为对称,两个平衡式,也可称为对称式。
它大体上类似均齐,但不严格要求同形同量,也不必绝对受中轴线与中心支点控制。
例如一座建筑中轴的两侧完全复合,概念是均齐,但建筑两旁的石狮子,两量相同,可又一雄一雌,一踩球一逗子,这是不同形但同量,这是对称。
均齐对称的形式端庄、稳定,符合人们习惯的审美方式,如在一个单元中,以立柜为中心与其两侧的相等平柜摆放一致,即为均齐式的对称。
2、平衡与呼应平衡是一种物理现象,指如果物体上的各种力达到了相互抵消,这个物体便处于平衡状态。
它是整体的各部分,在质与量上保持了均势相等的结果。
是运动的事物暂时静止的统一。
形式美的平衡是它的内在张力达到停顿状态所构成的分布状态,故显出了整体必然性的特征。
平衡的两个因素,是重力和方向态势,平衡就是利用方向的反正一致现象,达到了力的互相抵消,显示出了物理性的平衡。
我国博物馆中的镜框式、展牌式的中心陈列法,就是最具典型特征的平衡对称。
从展品组织讲,依靠支点的平衡,是将各展品分布的位置、方向、量感,作单元式或单位式的组合,大的单元包括一组展柜和若干板面的组合,而小的单位仅一个展柜、一块展板。
在这些展柜和展板之间,求得内在张力的相互平衡。
它们中间均各有假设的支点,观众在总体的角度抑或局部的角度,都会感到这无形的一支一撑的作用而得到平衡。
呼应,是平衡形式的转化形式。
利用不同形但同量的办法使物与物之间保持重心以求得感觉上的平衡,它是表现变化的、运动的形象的形式法则。
平衡的形式美,是观者的心理“力”作用于平行线上的物象,呼应则是这种心理“力”感在物象的另一对应方面之间(或上、或下、或左下角、或右下角,或左上或右上等)的判断。
3、对比和调和对比,是两者的比较,强调差异,使固有的特点更加鲜明,并在两者的差异中显现出对比现象的美。
在美学上运用对比来创造形式美的有虚实、疏密、繁简、曲直、刚柔、大小、多少等概念的运用;在物象性上运用对比的有上下左右、长短高低、宽窄厚薄、大小粗细、扁正方圆、内外表里、软硬刚柔、松紧稀密、浓淡深浅、明暗黑白、红绿冷暖等的比较。
整体上的对比统一是把握“大与小”、“多与少”的统一这一美学法则。
调和,它与美学上提到的照应颇为相似。
按形式美法则,若对比强烈,则要调和,这也属照应范畴。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十分注意审美范畴中的一对内容使用,而不是单方面的,虚实相生,疏密相间,繁简相用,刚柔并济,把它们背逆的个性加以相互转化使用,由相互照应而达到调和的表现,从而取得对立统一的艺术美。
在形式美上,对比与调和在概念上大有区别,表现上也各有特性,但在使用中总是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考虑与相互运用的。
过于对比,太强烈或生硬,例如设计中,横线与直线相交的直角出现,若太生硬,对其对比的L直线,则采用圆弧线,这种处理就是调和的运用。
4、比例和尺度比例,既是相互比较的倍数,也是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的多少之比。
在陈列设计中,到处都有比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