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逃逸行为的学理分析 (1)(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内涵 (2)(二)交通肇事罪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2)二、关于交通肇事的救助义务 (2)(一)先行义务的内涵 (2)(二) 先行义务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2)三、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结果加重犯 (3)(一) 结果加重犯的内涵 (3)(二)逃逸致人死亡与结果加重犯 (4)四、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认定 (6)(一)对理论界三种观点的探讨 (6)(二)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 (7)五、“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的范围界定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探究姓名学号学校指导教师写作时间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第3款规定:“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由于立法的不明确,在理解此问题上,众说纷纭,百家争鸣。
分析和认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从而对其进行准确定性和处理,这直接影响着交通事故案件的有效处理和公共安全的有力保障,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交通环境的良好创建,进而最终影响着“以人为本”司法精神理念的普及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和谐大局。
关键词:交通肇事; 逃逸致人死亡; 作为义务;结果加重犯;罪过形式Abstract:"Criminal Law of the PRC" Article 133, paragraph 3 states: "After the incident, traffic, due to the escape of people was killed, more than seven years of imprisonment." As the legislation is not clear,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divergent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raffic accident escape, thus their accurate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cessing, direct impact on the traffic accident cases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a strong public safety and security, affecting the social order and traffic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thus ultimately affecting " People-oriented "spirit of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 justice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Key words: Traffic accident; Escape to cause death; First acts; Relief obligations; Aggravated consequential offence; The form of sin; Nonfeasance一、逃逸行为的学理分析(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内涵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规定了三档法定刑,第一档即“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是规定交通肇事罪的;第二档即“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是规定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的;第三档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规定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的。
从中可以看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属第三档,是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处罚情节。
(二)交通肇事罪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第一档规定了交通肇事罪基本的犯罪构成,即“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不难看出,构成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为过失,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未预见;第二,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在客观方面,行为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达到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第二档规定了单独逃逸的情况,即“交通运输肇事逃逸或者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也就是说,逃逸者的主观态度应该是而且只能是一种“事后心理,而不能是交通肇事罪本身的主观罪过。
而交通肇事罪本身的主观罪过是一种过失心理则明确无疑。
由此观之,逃逸行为与加重结果二者之间并没有刑法意义上的直接或必然的因果关系,而行为人肇事致人受伤后的不救助的不作为才是致人伤势加重,财产损失进一步扩大的真正原因。
第二,纵观我国现行刑法,除了特定的少数脱逃行为单独予以犯罪规定外,尚没有对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后的脱逃行为单独予以犯罪规定。
因此,在刑法未将此事后行为予以犯罪化的前提下,则逃逸行为本身并不具备实行行为性,所以,逃逸行为仅是交通肇事行为的自然延伸。
在这里,行为人受到刑法处罚必须是以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已经能够成立犯罪为前提,逃逸行为只是作为一个加重处罚的量刑情节。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3条将“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作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前提条件。
可见先行行为必须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才可作为加重处罚的情节存在。
二者是毛与皮的关系。
二、关于肇事逃逸的救助义务“行为人有无救助的义务”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对不救助者应否加重处罚的问题,也关系到刑法是否应将“因逃逸致人死亡”评价为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的问题。
因此,对其探究实属必要。
(1)先行义务的内涵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界通说的观点,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是行为人具有作为的义务,而产生作为义务的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第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
第二,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
第三,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第四,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其中,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进而使不作为行为等价于作为行为,并因此构成不作为犯罪尤为复杂。
[1]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而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以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
若行为人不履行这种义务,就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危害行为。
能够引起此类特定义务的先行行为很多,例如:成年人带小孩去游泳,负有保护小孩安全的义务;交通肇事撞伤人而使被害人有生命危险时,行为人有立即将受伤人送医院救助的义务等。
[2](2) 先行义务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在交通肇事方面,关于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争议颇大的就是“犯罪行为能否作为先行行为而引起作为义务”。
对此问题,理论界并存着两种学说:肯定说和否定说。
相比而言,笔者更加认同肯定说,完全否定犯罪行为可以作为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是不恰当的。
因为违法行为都能引起作为义务,犯罪行为反而不能引起作为义务,于情理不合,也不利于司法实践。
例如,行为人交通肇事将他人撞成重伤并致被害人有生命危险,行为人负有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救助的作为义务是无可置疑的。
另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的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该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员应该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应当标明位置。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救助伤者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更是基于法律明确规定的实体法义务。
所以,当行为人漠视或淡化其作为(救助)义务时,不仅仅会受到良心谴责,更会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
应该指出的是,此处的报告、救助义务是针对一般的交通肇事行为而言的,即那种只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的肇事行为。
至于上升到用刑法对其肇事行为进行规制(也就是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则另当别论。
正是基于此,刑法第133条规定了三个量刑档次,一是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二是“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三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正如有学者认为的,“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后,行为人有义务承担刑事责任,没有义务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行为人实施某一犯罪行为后如果自动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则是减免的事由;如果没有防止结果的发生,则负既遂的刑事责任;如果没有防止严重结果的发生,则负结果加重犯的刑事责任。
”[3]笔者认为,前述的救助之作为义务与这里的“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并无实质区别。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不能忽视对交通肇事基础行为的考察。
换言之,作为(救助)等义务的有无取决于交通肇事行为构成犯罪与否。
此外,对于过失犯罪而言,一般情况下,行为人“一步到位”造成了无法逆转的危害结果时,不存在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问题。
但在特殊情况下,行为人先前的过失行为仅造成并不严重的危害结果时,并且该并不严重的结果在向着不可逆转的严重结果转化,行为人就有责任防止更为严重的危害结果的发生。
若其不履行该项义务,导致不可逆转的严重结果的发生,法律就应对其进行补充评价。
三、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结果加重犯“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这一点没有疑问。
但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加重处罚情节,恐怕就值得研究了。
目前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因逃逸致人死亡是结果加重犯;二是因逃逸之人死亡是情节加重犯,但它不是单纯的情节加重犯,而是带有结果加重色彩,并且其死亡结果本身又是该构成要件结果的一种复杂情节加重犯。
针对这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必须先以基本概念为切入点,进而阐明之。
(1) 结果加重犯的内涵结果加重犯,也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发生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因而刑法规定加重刑罚的犯罪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