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专题之小说阅读(一):梳理小说情节(线索),理解小说主题

中考专题之小说阅读(一):梳理小说情节(线索),理解小说主题

• (2)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 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设置 悬念,引人入胜。
•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 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 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 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 3.情节安排评价:
•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 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 遮住。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 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 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 头。
•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 一背篓干柴。
•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哔哔剥剥摇了一个晚上。 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 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பைடு நூலகம்•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 觉,明天还有课。”
•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 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 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 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 炭特别耐烧。”
• 原来……
•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 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 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 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 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 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 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 雨天。”
• 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 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 答题方向。
• 1.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 出主题。
• 2.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 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 3.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埋 下伏笔,为下文中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推动了故事 情节的发展。
• [答案] 早上: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 取暖。晚上: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 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 2.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 表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 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 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 早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 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 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 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 早?
•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 里不动了。
第三篇 阅 读
板块二 小说阅读
梳理小说情节(线索),理解 小说主题
考点自主梳理
• 考向1概括情节 • 常用填空式进行考查。 • 解题方法 • 通读全文,理清结构,找出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 事件,然后用“人+事件”的格式进行概括。
• 考向2概括事件 • 常见的问法: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 概括。
• 解题方法 • 1.读题。明确概括范围,明确概括对象。 • 2.根据助答信息分层(分层依据:时间或者空间 变换)。 • 3.对上面的分析进行整理和概括。 • 4.如果题目提供了概括的样式,就应该与样式 在结构上保持一致。
• 考向3赏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 常见的问法:××件事有什么作用?
• 解题方法
•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叫了一声老师好。孙 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 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 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 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 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 烤,别冻着了。”
•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 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 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 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 “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 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 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 “看到啥了?”女人问。
•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 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 回家。”
•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 但没说出来。
• 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理解题目的含义,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 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题目揭示的思想内 容。
• [答案] 表层含义: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 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深层含义:爱心使孙老 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 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 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 紧密、完整。
•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出人 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随堂热身反馈
• 2012·福州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 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 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 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 地起床了。 •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 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 及时回家。
• 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 妇深受感动。
• [解析] 概括情节的格式是:人+事。
• 答题格式为:××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 (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 考向4赏析小说的情节安排
• 如问:第×段属于哪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 解题方法
• 1.明确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
• 2.掌握情节安排的基本手法与作用:
•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 分明,层次清晰。
•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 吗?”
•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 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 了呀。”孙老师说。
•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 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 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 女人愤愤地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