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

浅谈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

浅谈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
【摘要】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度,中度低温28-32度,深度低温17-27度,超深低温16度以下。

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体温下降至25°C时,脑组织耗氧
量仅及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C,脑血流量减少6.7%,但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
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C,脑脊液压力
下降5.5%,体温于25°C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18-20°C时,脑循环阻断30分
钟时是安全的。

【关键词】颅脑损伤;亚低温
1 低温脑保护作用机理
治疗性的低温的机制存在多种分子和细胞水平:①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②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③抑制乙酰胆碱、儿茶酚胺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等内源
性毒性物质对脑细胞损害作用;④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⑤减少
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
2 低温开始时机
2007年Tissier研究认为低温减少缺血后反应性充血,在缺血期提供心脏保护,其研究团队
通过全氟化碳冷却液通气降温,发现再灌注前TLV降温和对照组比较,损伤没有明显减少,
表明仅仅在再灌注时降温是无效的。

而在再灌注较早阶段降温损伤明显减少【1】。

低温治
疗开始时间应在伤后6 h以内才能起到较好治疗效果。

3 亚低温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其适应症包括:1.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伴有去大脑强直者。

2.弥漫性脑损伤,伴
有广泛脑水肿及ICP增高者。

3.丘脑下部损伤,或有持续性中枢高热者。

4.颅内血肿清除或内、外减压术后脑水肿严重,仍有ICP增高者。

5.伤后有明显精神症状或谵妄、躁动不安者。

6.创
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ICP增高者。

7.外伤后脑梗死伴有ICP增高者。

8.GLS<8分的病人。

9.
心肺复苏术后患者。

禁忌症包括:1.患者已处于全身衰竭期。

2.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者。

3.疑有颅内血肿、正在观察阶段的患者。

4.年老且伴有严重心血管功能不良者。

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当体温下降至25℃时,脑组织耗氧量仅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但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脑脊液压力下降5.5%;体温低于25℃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18-20℃时,脑循环阻断30分钟是安全的。

亚低温疗法的保护效果明确,但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些并发症,直肠温度低于30 ℃以下,易发生并发症,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高血糖、电解质紊
乱等。

因此,亚低温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密切监护尤为重要,加强防止并发症。

当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内,维持24小时后即可停止亚低温治疗。

自然复温至正常,过程应
缓慢平稳,防止出现反弹性高温加重脑损害。

在25~26度环境中每4小时升高1度,整个过
程持续12小时,不可加热复温。

注意补充液体,防止复温后低血压的出现。

严密观察病人
变化,防治复温过程中,由于血管扩张,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发生低容量性休克,因此
复温不宜过快,可适当给予儿茶酚胺类药物,增加外周阻力。

原则:先停降温毯,再停肌松
药冬眠合剂,最后撤出呼吸机。

注意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用量,直到停用。

切忌突然停药。

综上所述,亚低温通过多种机制实现脑保护,且低温开始时间及是否快速达到目标温度,可
控的复温速度均和临床预后明确相关,现有低温措施不论是降温速率还是复温的可控性等差
别很大,有可能限制了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降温措施的不同对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Tissier R,Hamanaka K,Kuno A,et al.Total liquid ventilation provides ultra-fast cardioprotective cooling[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7,49,60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