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籍整理笔记

古籍整理笔记

1、《翁松禅手札》翁同龠禾,江苏常熟人。

生于清代道光十年即公元1830年,字声甫,号叔平,自署松禅,晚号瓶生,又曰瓶斋居士。

翁同龠禾于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进士,赐一甲一名,状元及第。

后历任陕西学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是清同治、光绪两朝重臣,又担任了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氵怡的师傅。

翁同龠禾从政数十年,为人正派,且具民族气节,难能可贵。

在中法战争时,他力主出兵抗法,反对妥协投降。

中日甲午战争时,他以“强敌凭陵,国势浸弱”力主一战。

对前方战事每况愈下“焦灼愤懑、如入汤火”。

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他逐渐倾向变法图强。

他欲辅佐光绪帝筹谋新政,积极支持康梁维新变法。

他破格求贤、冀匡时变,给维新人士以“游说公卿”的机会。

他曾以帝师的身份走访康有为,反复讨论变法事宜。

他曾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命陈炽起草了十二道新政诏书,准备通过光绪皇帝次第颁行,但为保守派奕讠斤所阻未果。

他支持北京强学会的成立,广泛浏览维新派的新政陈条著述。

他曾向光绪皇帝密荐康有为,称康力堪大用;并不断与光绪皇帝磋商变法措施,从而成为光绪帝的得力智囊,成为“帝党”的中坚和“后清流派”的领袖人物。

翁同龠禾的行为早就为慈禧太后所不容,并忌恨。

就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后,于6月15翁同龠禾被慈禧开缺回籍。

慈禧“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后,翁同龠禾又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1904年7月4日,七十五岁的翁同龠禾,在开缺回乡七年后病逝常熟。

1908年慈禧、光绪相继去世。

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龠禾被朝廷诏复原官,之后又追谥“文恭”谥号。

翁同龠禾知识渊博,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西江。

他工书法,笔力遒劲,天骨开成。

他幼时学欧褚,中年用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晚年沉浸汉隶。

被人们称誉为“同光间书家第一”。

其诗词书法自成一家,对后世学人影响很深。

翁同龠禾亦喜画,常间作山水木石及杂画以奇肆出之,经随意点染,古趣盎然。

翁同龠禾从不出售书画,仅以自娱而已。

《近代六十名家画传》、《清代书画家笔录》等书均有著录,评价也很高。

《翁松禅手札》的艺术价值《翁松禅手札》是由翁同龠禾的外甥俞钟銮先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搜集重校印行的。

所收信札是翁同龠禾于1898年开缺回乡至逝世之间的七年中书写的。

据俞钟銮在跋文中称“此松禅舅之札,江湖长往,花鸟惊心,其间良友逝,小阮亡,山中七年狼狈无愈于此”时之作也。

《翁松禅手札》为珂罗版富纸精印,开本阔大(书幅为26.5×15.4厘米)字迹清晰,每页中还夹有黄褐色衬纸,可称得上是善本书的一种。

该《手札》共编为8集,每集1册。

惜本人仅购得3、6、7、8等4集,共113页(双页)、收信札120通。

7集和8集的后面各有编印者跋文1篇,始知概貌。

此翁氏手札所书皆为与晚辈或与友朋之间的私人来往信函,内容多为生活琐事和磋商古籍碑帖学问之事,也有为感时忧世的心情抒发,充分表现了翁老夫子的真情实感,故书写时心情是非常放松的,信手拈来的,决无做作之嫌。

无论是在本札中的大多数草书、行书,还是少数楷体札,都是挥洒自如、力透纸背,能见其真功夫。

笔者何以称此《手札》为“下真迹一等”呢?!这是因为:其一,翁氏虽被公认为晚清数一数二的大书法家,但据考证他不卖字,以自娱为主,偶而以书赠之,所以至今书画市场上很少见到他的作品及其上拍场的消息,说明他的书作存世量极罕。

其二,如前所述此120通手札体现了作者的书法真精神,实水平,是书家七年中真实心情与生活的写照,且每通均独一无二,概无雷同,可称精品力作。

其三,该《手札》为典型的家印本,众所周知古籍中的家刻本及家印本,历来为藏家所重,以为是难得之物。

家印本的最大特点是少而精,其印量一般仅百本而已,最多也不过数百本(套),均属非卖品,为自传或赠友之用。

其四,这函翁氏《手札》的印制,是在翁同龠禾官复原职追封谥号之后,应该说是一种纪念性质的东西,而且印行时间距翁同龠禾逝世仅七年,其内含的真实性也是不用怀疑的。

综上笔者认为《翁松禅手札》确实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类好藏品,把它列入“历代名家书法墨迹”,恐怕也不为过。

《翁松禅手札》的史料价值翁同龠禾是我国清代末期的一位政坛重要人物,特别是他在维新变法图强中所起的作用更是可圈可点。

但不幸的是他的抱负都被慈禧太后所扼杀,以至仅保了一条老命至抑郁而终,实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悲剧。

《翁松禅手札》就是关于翁同龠禾的重要史料实物之一,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和参考。

一、翁氏回乡后的思想感情值得研究。

这位被废黜的清代大臣在这些手札中所透露出的感情是值得研究的。

他回老家后对维新变法的失败始终叹惜不已,如在一通手札中就曾提到“少文九门喋血”的事。

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也常表现在他的手札中,如他给“调卿、金门贤甥”的信中就曾写道:“海疆不靖民生益虚大忧也”。

他在回籍常熟之前所写给其甥的信中的一段,也很能反映他的思想情绪。

“愚蒙圣恩得还乡间……今由号汇去银贰仟两,希代为收储,愚到家衣食所需耶给于此也。

宿疾已,数日中即乘轮南迈,先此道意”。

二、翁氏所藏和他对古籍金石的鉴赏亦值得研究。

从《手札》中可以看出,其谈及古籍和金石等鉴赏的内容,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大学者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手札中就有“麓山古刻弥重”,“东瀛多唐宋人墨迹”、“十三行整本榻木亟精”等论述。

在这4集中见其写到借阅或购藏古籍碑帖的数量就有数十种之多。

回想起1999年上海博物馆曾花巨资购得旅美翁氏后人的,包括众多宋元佳刻在内的一大批“翁氏藏书”,成为当时大陆典藏的一大盛事。

我想这函信札可能对入藏“上博”的“翁氏藏书”的研究,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翁氏署名值得研究。

笔者发现手札中翁氏署名除已在几种人物类辞典中所见外,至少还有如下的署名:无诤、瓶隐、瓶庐、均斋稼翁、鸿纶、纶、无竞竞和无竞竞居士。

以上可补史缺。

四、翁氏老年疾病的医治值得研究。

老年人生病吃药纯属生活小事。

但从信札中看出翁氏回乡后病况虽不重但又时有所发,都有晚辈及亲友所赠中药及调补而治愈,故这方面可能大有研究的价值。

2、《古籀拾遗》《古籀拾遗》和《古籀餘論》是清末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孙诒让(一八四八一九0八),(字仲容号籀廎,浙江瑞安人)的两部考释商周青铜器铭文的著作。

《古籀拾遗》成书於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经孙氏重新校定,在温州雕版,光绪十六年(一八九0)问世。

全书三卷,上卷從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旘法帖》所摹刻的铜器铭文中选取十四篇加以考订中卷和下卷则分别选取並考订了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旘》摹刻的三十篇铭文和吴榮光《筠清馆金文》摹刻的二十二篇铭文。

《古籀馀论》撰成於光绪二十九年(一九0三),孙氏生前未及刊行,一九二六年,容庚以王国维所得抄本付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募人刊刻,並为校補五百餘字,後戴家祥得见孙氏稿三,又为補阙千餘字,一九二九年刊成印行。

原分二卷,共考释清吴式芬》《攈古録金文》中摹刻的比较重要的铜器铭文一百零五篇,容庚校刻时改为三卷,使之舆《攈古録金文》卷次相应。

孙诒让又名德函,字仲容,号籀庼(1848—1908),晚清瑞安人,孙衣言子。

幼承家学,聪颖好学。

13岁即撰成《广韵姓氏刊误》一书,18岁时又写成《白虎通校补》。

曾随父宦游京师江淮等地,博采珍本秘籍,广结学者名流,见识大增。

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人。

后,五赴礼闱不第,遂绝意仕进,专攻学术,著书三十多种,涉及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诸多方面,且都具优异成就。

其中尤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二书为世所重,被公认为“周官学”与“墨学”之权威著作。

他的《契文举例》是甲骨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对殷墟龟甲学术价值的认识,早于罗振玉、王国维、陈梦家、郭沫若、胡厚宣诸大家。

他的《名原》、《古籀余论》、《古籀拾遗》、《籀庼述林》、《尚书骈枝》、《经迻》、《札迻》等,对研究金文和校释古书,作出了贡献。

25岁时写定的《温州经籍志》,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艺文之祖”。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注》二十卷,《四部别录》二卷,是目录版本学的专著。

他还校辑《永嘉郡记》、参加编辑光绪《永嘉县志》,协助编辑《永嘉丛书》,撰写《永嘉丛书札记》、《温州古甓记》等。

其学术成就,与著名学者俞曲园、黄以周合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

梁启超赞他“有醇无疵,得此后殿,清学有光”,章太炎誉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尊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

孙氏晚年,坚辞清廷的多次征召,专以办学校、开风气为已任。

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瑞安创建“算学书院”(后改称学计馆),传授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

次年力赞项崧等人创办瑞安方言馆,讲授国文、英文及外国史、地理等。

同时与友人在温州创办蚕学馆(后称蚕桑学校),教授中外种桑养蚕之学。

绪二十七(1901),将学计,方言两馆合并,更名为瑞安县普通学堂9瑞瑞安中学前身)。

同时在城区四隅各设蒙学堂一所,是为瑞安有初等小学教育之始。

二十八年,温州中山书院改为温州府学堂(瑞温州中学前身),公推孙诒让为总理。

孙另荐余朝绅任总理,并附设高、初级小学。

三十一年,成立温处学务分处,推孙任总理。

后相继任学部咨议官、浙江省学务公所议绅和浙江省教育总会副会长。

任内积极筹集教育资金,选派优秀学生出洋留学,创办女学,在温处两地十六个县,倡办府、县中学堂、温州师范学堂、处州初级师范学堂和一大批小学,总数达三百余所。

另外,孙诒让还很注意社会教育,创办和参与兴办“瑞安务农会”,“瑞安天算社”,“演说会”、“阅报社”、“劝解缠足会”等,且曾计划筹办温州农工商实业学堂。

除了杰出的学术成就和优异的办学成绩之外,孙诒让对地方实业的兴办也颇具心。

曾创办大新轮船公司、内河轮船公司和人力车公司,还倡导开发南北麂渔业等。

1908年,因劳累过度,在瑞安病逝,享年61岁。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与贡献,在温州和瑞安建立了“籀园”、“怀籀亭”、“籀公楼”。

孙家的玉海楼为清代江南私家著名藏书楼之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