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籍整理的格式

古籍整理的格式

【以下是一個古籍整理的格式,以《南遊記舊》爲例。

校勘記用腳注,每頁重新編號。

注意,標點符號用中文,不要混雜英文標點。

加專名綫(下劃綫)。


南遊記舊
凡例
凡例
1、本書以涵芬樓《說郛》本爲底本,以重編《說郛》本爲校本。

2、底本中異體字、異形字(如密宻、賓賔)、避諱字徑改,不出校。

3、底本文字不誤而校本與底本文字有異者,列出異文。

4、校本文字明顯有誤者,不出校。

南遊記舊
宋[魯紓]〔曾紆〕1
慶曆中,賈昌朝鎮北都,因奏韓魏公治恩、[異]〔冀〕河流2,斷趙征[侍]〔村〕岡勢3,不利國姓,致皇嗣未立。

仁宗即日中批付侍御史知雜吳中復亟往按治,一日受內降至七封。

中復固請對乃〔行〕4。

既對,以所授內降面乞盡付中書、門下行出,乃敢奉詔。

上初甚咈,吳固爭不已,乃從之。

時人謂之「鐵面御史」5。

1 「魯紓」,重編《說郛》本作「曾紓」。

《直齋書錄解題》小說家著錄《南遊記舊》一卷,云:「曾紆公衮撰。

」當作「曾紆」。

曾紆,曾布子,生平見汪藻《浮溪集》(《四部叢刊》本)卷二十八〈右中大夫直寶文閣知衢州曾公墓誌銘〉。

【「曾紆曾布子」以下文字可以不用。


2 「異」,重編《說郛》本作「冀」,《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嘉祐元年十一月注引《南遊記舊》亦作「冀」,是。

3 「侍」,重編《說郛》本、《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作「村」。

4 「行」字,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補。

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嘉祐元年十一月:「乃更遣殿中侍御史裏行吳中復,與思副使帶御器械鄧守恭等往澶州鞫其事,促行甚急,一日內降至七封。

中復固請對乃行,既對,以所受内降納御座,言:恐獄起姦臣,非盛世所宜有,臣不敢奉詔,乞付中書行出。

上從之。

時號中復為『鐵面御史』。

」「乃更言六塔在東北非正北無害也」下原注:「鐵面御史、并乞中書行出,及内降七封,並據曾氏《南遊記舊》。

曾氏又以治恩、冀河,疏斷趙征村崗勢,為韓琦主議,誤也。

」「庶無憂疑也」下原注:「又據曾氏《南遊記舊》,則吳中復始受命亦是内降文字,中復入對,納内降,乃自中書行出。

而〈中復本傳〉載此事亦不詳,未知孰是也。

」按,《宋史》卷三二二〈吳中復傳〉:「富弼主李仲昌開六漯河,內臣劉恢密告所斷岡與國姓上名同,賈昌朝陰助之,欲以搖弼。

詔中復往治,促行甚急。

中復言:『獄起姦臣,非盛世所宜有。

』馳至,較其名,乃趙征村也,亦無岡勢,獄以故得止。

」【此條屬於補充說明的性質,校勘記中可以不要。


……
中書、門下班分東西向,謂之「蛾眉班」。

自王溥始得罷1。

……
李端愿宮保,文和長子。

治園池,延賓客,不替父風。

每休沐,必置酒高會,延侍從,舘閣率以為例。

至夜分寢閣,什物供帳皆不移具。

元豐中,會佳客坐中,忽召學士,將鎻院。

孫巨源適當制,甚怏[快]〔怏〕2,不欲去。

李飭侍妾取羅巾,求長短句,巨源援筆欲書,從者告以將掩門矣,草作數語云:「城頭尚有三鼕鼓,何須抵死催人去。

上馬苦匆匆,琵琶曲未終。

回頭腸斷處,却更廉纖雨。

漫道玉為堂,玉堂今夜長。

」李邦直在坐,頗以卒章非佳語。

巨源是夕得疾於玉堂,後六日卒。

黃實自言平生有二事3:元豐甲子為淮東提舉常平,除夜泊汴口,見蘇子瞻植杖立對岸,若有所俟,歸舟中以揚州廚釀二尊、雍酥一奩遺之。

後十五年為發運使,大暑泊秦淮樓下4,見米芾衣犢鼻自滌研于淮口,索篋中一無所有,獨得小龍團二餅,急遣人送之5,趁其滌研未畢。

有此二事,頗自慰云。

佚文
1、紹聖中,因蔡時正母擊登聞鼓,云二年五投牒,乞追復子官爵,皆不得行。

蔡元度在政府,以此為傾安厚卿、李邦直計,遂具元宰執三人姓名取旨,安、李落職,章子厚雖在相位,亦降旨放罪。

議者以為太不均。

然明日章門謝於崇政殿屏外。

自昔宰相無放罪門謝者,閤門老吏亦笑之,較其屈辱,過於落職矣。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元符元年七月庚午引曾氏《南遊記舊》。

按,此段後有李燾語:「《記舊》蓋布子紆著其父之言也。

」〗
2、學士及舍人院最重題名,學士及舍人赴職之日,本院設具,應佗學士、給、諫、丞郎、待制皆預會,以是日題名於石,玉冊官刊字。

後有拜宰相者,即其名下刊相字。

其家遣子弟齎宴具,就本院召學士、待制以上皆集,最為盛禮。

自元豐行官制之後,一切廢罷矣。

3、劉子儀在南陽,以翰林學士召,中途改成都。

彌年又召為學士,至西京,復加兩學士,知鄭州。

謝表云:仙山已到,屢為風引而還;長安甚遙,豈覺日邊之近。

4、故事:皇子出閣,以翰林學士一員掌牋表。

南豐先生以中書舍人掌延安
1 「自王溥始得罷」,重編《說郛》本作「自王溥始王溥罷相歸班」。

2 「甚怏快」,重編《說郛》本作「頗快」。

當作「甚怏怏」。

3 重編《說郛》本作「黃寔」。

4 重編《說郛》本無「大」字。

「秦」,重編《說郛》本作「清」。

5「急」,重編《說郛》本作「廼」。

郡王牋表,出於一時之選也。

〖以上三條見洪遵《翰苑遺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翰苑群書》卷十二),原注:「右三事曾紆《南遊記舊》。

」〗……
【以下是該組第一次的點校,可以對比。


慶歴中,賈昌朝鎭北都,因奏韓魏公治恩、異[2]河流斷趙征侍[3]岡。

勢不利國姓[4],致皇嗣未立。

仁宗即日中[5]批付侍御史,知雜吴中,復亟往,按治一日,受内降至七封中,復固請對,乃既對,以所授内降面乞,盡付中書、門下行出乃敢奉詔,上[6]初甚咈吴,固爭不已,乃從之時人謂之“鉄面御史”。

【以下是該組第二次點校,可以對比。


慶歴中,賈昌朝鎭北都,因奏韓魏公治恩、異[2]河流,斷趙征侍[3]岡勢,不利國姓[4],致皇嗣未立。

仁宗即日中[5]批付侍御史知雜吴中復亟往按治,一日受内降至七封。

中復固請對乃行。

既對,以所授内降面乞盡付中書、門下行出,乃敢奉詔。

上[6]初甚咈吴,固爭不已,乃從之。

時人謂之「鉄面御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