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端康成《雪国》意象论

川端康成《雪国》意象论

川端康成《雪国》意象论程睿(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2013级本科1班,陕西汉中723001)指导教师陈一军[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雪国》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通过“雪国”这个中心意象将文中的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命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雪国》这部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极具感染力,同时,还折射出了川端康成对生命本身的深沉思索和深切体悟。

于是,“意象美”就成为《雪国》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不仅让《雪国》这部作品美不胜收,也使川端康成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意象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于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自己和日本文学赢得了崇高荣誉。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富于抒情色彩,笔调优美,着意表现的是日本文化背景中由“白雪”装点的小村落与活动在其中的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

所以,《雪国》最为独特的地方就在于以景致烘托人物的情感世界,“意象美”就成为《雪国》最为突出的特点。

也就是说,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创造出了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具有丰富的人生情趣,读完以后,总会让人深受触动。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集中观照《雪国》的“意象美”,探寻小说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来实现对《雪国》复杂深刻意蕴以及精美独到的艺术品格的深刻理解与把握,进而实现对川端康成这个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以及相关联的日本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一、《雪国》中的“意象”《雪国》作为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一经发表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川端康成赢得了世界声誉。

不过它不是靠缠绵悱恻的爱情和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人。

《雪国》备受青睐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小说文本着力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余味无穷的优美意境和拥有丰富审美意蕴的“雪国”世界。

为了凸显这一特征,川端康成甚至有意淡化故事情节的复杂和曲折。

因此,“意象”就成为把握《雪国》这部作品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所谓“意象”,就是指客观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自身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本人的内在情结与外在对象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复合物。

意象是中国独特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里面的“子曰:书不尽意,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1]这句话里面的“意象”指的就是“表意之象”,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意义。

在日本《古今和歌集》的序言中也有关于“意象”的论述: “世间人物,百端繁复,心有所思,既拖之于耳闻目睹而行之于言。

”[2]3它是指作家将自己的生命感悟、思想情趣融入自然物象中,“意”与“象”融合升华为心灵的载体。

在《雪国》中,川端康成就是将“雪国”和人物情感命运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完整丰富、美轮美奂的充满诗意的“雪国”世界。

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雪国》中的意象世界。

“穿过界县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3]4作品开头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苍茫辽阔的雪国景象,同时也交代小说故事的发生背景就是在这个漫天飘雪的小村落——“雪国”里展开的。

于是“雪”便成了这部小说最先出现的一个物象,当我们一步一步走进《雪国》这部作品后,就会发现,《雪国》中所描写的“雪”渗透到了这部作品的每个角落。

有夜色下白茫茫的一片雪景、有暮色中远方大山顶峰上的积雪、还有房屋顶上堆积起来的雪、马路上的雪等等。

关于“雪”的系列描写随处可见,雪国的世界说白了其实就是雪的世界。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岛村三次来到雪国,且每次都是伴随着“雪”而来的:第一次是“已经过了雪崩危险期,到处一片嫩绿,是登山的季节了。

”[3]33川端康成为我们描绘了白茫茫雪中一片春绿的景色,同时也暗示出岛村与驹子之间感情萌芽的开始,春意盎然,充满了希望。

第二次已经是被茫茫大雪所覆盖的雪国。

这时的雪国凄清冷寂,暗示着岛村和驹子之间的感情发生了改变。

岛村最后一次到雪国已经是晚秋冬初时分了。

这时候秋虫将死,夕阳晚照,昭示了整个故事已经走向了终结。

可巧的是,岛村第三次来雪国的时间与他初次来时的季节时令恰好形成了一个轮回,这也就是说,随着整个故事的结束,一切都将回归到原点,岛村离开驹子、离开雪国回到东京,雪国又重回白茫茫的世界之中了。

《雪国》中的“雪”这个意象贯穿了故事的开端与结束,并融入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命运之中。

[4]31其次,在雪国这个地方,“雪”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既联系着腾腾热气的温泉浴室享受的游客们,也联结着大山里滑雪的欢快的大人和小孩们,还联系着靠在墙边织着毛衣的少女和围坐在屋檐下聊天的艺伎们。

“雪国人”还举行祈祷来年丰收的赶鸟节,并且在用雪建筑的宫殿里唱着欢快的赶鸟歌。

当雪停了的时候,他们就开始“雪中缫丝”,漂洗、曝晒这一切程序都在雪地里进行。

当晨曦照射在雪地上的麻纱上的时候,被染上了瑰丽的红色。

看到这样的情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觉得夏天里的污秽也被一扫而光,仿佛自己躺在这洁白的雪地上,经过曝晒后身心都会感到舒畅。

《雪国》里的“雪”不只是作为一种自然物象出现的。

《雪国》的故事以岛村与驹子的情感纠葛为中心,中间还闪现着叶子、行男的形象,而“雪”意象在他们相互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中不断映现。

岛村初见驹子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岛村向她望去,突然缩了缩脖子,镜子里白花花闪烁着的原来是雪。

在镜中的雪呈现出女子通红的脸颊。

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中的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

浮现在雪上的女子的头发,也闪烁着紫色的光,更增添了乌亮的色泽。

”[3]51文中所描写的驹子是艳丽的美,她喝完酒后绯红的脸颊与镜中闪烁的白雪交相辉映,不仅让岛村被她的这种艳美所痴迷,也让读者情不自禁地感受到她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强烈的生命热力。

尽管驹子整日活在陪酒卖笑的日子中,但她对生活始终怀有希望。

然而,驹子仍旧是悲哀的,虽然她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为此而卖力的生活,但终究还是得不到她渴求的幸福。

驹子撞壁之时所发出的回声,岛村听起来就如同雪花纷纷落在他的心坎上。

这里的“雪”其实是岛村的幻觉,但与他的心境非常吻合,对于驹子热烈的情感和这样卖力的生活,岛村却感到的是“雪”一样的冰凉和虚无,这也就暗示读者,岛村最终必然会离开驹子、离开雪国,回到属于他自己的世界里。

描写叶子时,川端康成并没有像描写驹子那般采用直接明了的话语,而是首先选择了岛村眼中所见的叶子﹕“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

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着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

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

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色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

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3]11-12这里作者用“雪”与“镜子”把叶子虚化为岛村的自我感觉,将叶子与雪后消逝的暮景融汇在一起,同时,也说明叶子可能具有的某种象征意味和命运。

[5]31另一个关于叶子描写最多的就是她的声音,岛村对于叶子的声音有一种无法抗拒的迷恋,在这片辽阔雪地上的叶子的声音,成为了岛村梦牵魂绕的遐想。

在我看来,岛村对于叶子的向往,可谓是圣洁的。

《雪国》中,川端康成用“雪”的纯洁美好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幻想,感伤的精神世界。

在岛村的情感世界里,“雪”的意象结合驹子、叶子各自的美与命运,让岛村深深地迷恋在这其中。

岛村希望从自然中吸取的灵感和体悟由此来摆脱人世间的羁绊,获得心灵上的救赎。

但是,雪是变化无常的,它到来的同时也注定了消融。

对人生持虚无态度的岛村寄希望于这一梦幻与现实之间的“冰雪时空”,寻找心灵的慰藉,但是,结局必然还是走向虚无。

二、《雪国》意象的审美效果川端康成用富于主观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描绘了《雪国》这部作品中人物之间复杂的的情感纠葛,并用“雪”这个小村落中独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创造出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和优美意境,让人情不自禁地受到强烈的感染。

而这部作品中的意象所造成的“意象美”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更是丰富多样,充满象征、暗示和幻觉,内涵至为复杂深奥。

“以研究波提·切利尼而闻名于世的矢代幸雄博士,对于古今东西美术博学多识。

他把‘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简洁地概括为‘雪月花时最怀友’的诗句。

当看到雪的美,月的美,即四季时令的美丽而有所感触时,当由于这种美丽而获得愉悦时,便会热切思念知心友人,愿与他们共享此乐……‘雪’‘月’‘花’这三个字,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包括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及人间感情的美内在,这是日本的传统。

”[6]214-215这段意味深长的话语说明,川端康成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其中关于自然景物方面的描写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致力于“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

川端康成笔下《雪国》那具有鲜明“季节感”的描写无不与日本民族这一文化精神追求相契合,他笔下的“自然美”总是带有那么一点寂静凄冷的感觉。

不论是皑皑白雪还是夕晖晚照,亦或是辽阔星空和冷冽孤寂的银河等等,它都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如梦如幻,让《雪国》整部作品始终处在一种空灵唯美的氛围之中。

小说将“雪”与人物之间的情感故事融会贯通,“雪”在这个时候,早已不是作为单纯的自然景物而存在了,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和气韵的载体,它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心灵上的孤寂、爱与美的虚无以及青春和生命的易逝。

岛村与驹子的相遇、相知、相爱都发生在雪中,“雪”喻示了人物命运与故事情节的演进,它总是与人物的情绪情感在一起出现,在视觉印象上与人物的心理意象叠合在一起。

这里“雪”的意象早已被作者川端康成自己的情感浸泡过了,雪的那种清寒寂静与虚无的心境相应和,传达出作者复杂、多层次的生命体验。

日本许多作家在观察自然生命的同时,对自身的生命也进行了一定的感悟和思考,他们将自然景物和人生合为一体,从自然万物的生长状态去感悟人生和美学,这就是日本民族传统的美学思想:物哀。

“物哀”是人物在欣赏自然景物和自然风物时潜藏着的一种哀愁的情绪。

在小说《古都》中,川端康成描写姐姐千重子和妹妹苗子时,就选取了老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表现,再加上古都的自然美与传统美的烘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两姐妹不同的内心世界。

而在《雪国》这部作品中,川端康成生动地描绘了雪国的季节转换、景物变化和人物形象。

“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

月色虽已悄悄淡去,但余味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

”[3]48在这段描写“雪国”的月色中,不仅让读者感到凄清冷寂,也渗透出了岛村主观情绪中淡淡的哀愁。

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川端康成引用了日本古代禅师的一首诗:“我心似此虚无,纵然风情万种,却是了无痕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