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画像石

画像石

画像石——质朴古拙的石刻绘画
教学目标:
1:欣赏汉代画像石艺术,了解相关的知识及基本表现形式。

2:通过观察讨论,感受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貌。

3:结合历史等学科的学习,了解相关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如何调动学生对雕塑艺术欣赏的动力。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

学生:围绕课本上的范例,收集有关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图片、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搜集的图文资料,结合历史课所学的知识,对我国汉代社会的帝王、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进行大致描述。

2、同学之间相互补充、修正,教师加以归纳,让学生知道汉代墓葬形式和画像石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

汉代墓葬形式:
史料记载:“框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垄必巨!”,这是当时厚葬之风强盛的直观写照。

汉代的广陵得天独厚,地处江淮之间,水陆便捷,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经济繁盛。

在重祭祀、厚孝道的观念指导下,以雄厚的物质为基础,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汉代广陵丧葬文化。

汉代墓葬不乏高规格的,属王侯级的墓葬就有好多座。

汉陵苑里安放着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夫妇的合葬“黄肠题凑”木椁墓,这是一座全国罕见的大型汉
代墓葬之一。

历史的风云影响着生活习俗。

刘秀夺取了政权以后,曾下诏书严禁厚葬,但厚葬之风仍有增无减,而木椁墓的葬式确较西汉为简。

东汉前期,砖室墓开始在扬州地区显现,但数量不多。

漆器仍是主要的随葬品,金属器也较盛行,釉陶器占的比例较少。

青瓷器开始流行,铁器和铜器较普遍。

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的夺权之争,酿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这反映在墓葬中,精美的工艺品不见了,灰陶器却又复出,以家禽为模型的随葬器物盛行起来。

葬式也有所改变,木椁墓保持夫妇合葬的风俗。

而砖室墓却以单身墓为主,从扬州地区出土的这个时期的砖室墓来看,尚未发现合葬的现象。

由于砖室墓的兴起,木椁墓逐渐淘汰,用料极其简单,结构日趋简陋。

汉墓凝聚有汉代丧葬文化,系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画像石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
汉代普遍盛行“灵魂不灭、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

因此,众多皇族官僚们便将坟墓建的象生前阳宅一样豪华气派。

汉武帝之后,汉代统治阶级尤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崇尚孝道,而厚葬则是致孝的具体表现。

正因汉代的以孝治天下,
以孝选贤能,因此,不仅有雄厚财力的贵族富商极力推行厚葬,就连一些不太富足
的中下层地主、商人也不惜倾其家产对其父母实行厚葬,企图以此举博得孝名,从而达到挤身仕途、升官发财的功利目的。

二、发展阶段:
1、从汉代历史和社会学角度看画像石(砖):师生共同欣赏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图象资料,印证汉代社会概况,分析画像石中的内容,使学生感受画像石题材内容表现的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屏幕滚动出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
2、激情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到屏幕上画像石、画像砖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融合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的石刻艺术品。

汉画像石是当时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几乎每一幅汉画都有其吉祥寓意。

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艺术水平之高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从画像石、画像砖的题材内容看汉代社会:
在欣赏的基础上对画像石所描绘的集体形象和情节进一步分析讨论,了解画像石产生的背景及其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故事等,以画像石为媒介进一步加深对汉代社会的理解与认识。

4、更深一步对画像石、画像砖进行欣赏,转如对其所呈现出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的欣赏分析,感受其独特的美感和意味。

5、引导学生围绕以下要点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出来:
艺术语言:石材或砖材平面镌刻,以线为主,线面结合,虽施雕凿,实为绘画。

表现手法:阴线刻、阳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雕、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

以阴线刻、阳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雕、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

以阴线刻、减地平面雕、浅浮雕最为常见,阳线刻、凹面刻、高浮雕次之,透雕则十分罕见。

造型特点:阴线刻线条细致精细,优美流畅;减地平面雕、浅浮雕等其他手法则形象简练概括、浑厚质朴、构图古朴、任务棉布刻画简略,重在以体态传达表情。

分组进行讨论,个人写出对自己喜欢的汉像石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欣赏体会等文字材料,与同学交流。

分组进行讨论,个人写出对自己喜欢的汉代画像石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欣赏体会等文字资料,与学生交流。

三:欣赏现代建筑装饰中汉画像石造像元素的运用。

分析图片所展示的建筑装饰物的仿画像石造像,说明哪些地方明显的突出了汉代画像石的造型特点。

四:巩固与联系:
教师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每一节课都有它的闪光点,也都或多或少地留有缺憾,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最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学生并没有按我的要求在课前进行预习,而外国绘画作品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又相距甚远,所以导致课上老师提出某些问题时学生启而不发,缄默不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如果课前我给学生下发一些书面材料,使学生对一些重要作品有备而赏,收效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虽然所占比例不大,却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具有认知、教育、审美的教育效果。

因为欣赏课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而课堂时间有限,所以造成很多教师在欣赏课的教学中要么走马观花,不能深入;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

我觉得在欣赏·评述课的教学中应该先从
一幅画入手,重点欣赏,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然后再扩展延伸,触类旁通。

欣赏也决不是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应该深层次挖掘教材,欣赏“画里”、“画外”,使学生学会聆听“弦外之音”,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能没有做到最好,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在讲过每一节课后,我们都应该认真反思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哪些不足,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善于发现,善于改过,我们就一定会有进步。

美术教师,是传播美的使者,愿我们能在教学工作中共同努力,营造美的世界,打造完美人生!
总之,我想自己会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更加努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争取培养出更多有美术爱好的学生,让学校的美术教育取得突破。

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包括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相沟通,从而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的终极目标,我觉得这才是21世纪我们美术教育者所追求的共同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