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教学改革新模式实践一、问题的提出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师成为紧缺人才。
作者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了党中央国务院2007“2号文件”及校党政领导最新指示精神,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用了三年时间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与用人单位和兄弟院校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逐步摸索出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
并有针对性的挑选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班级进行改革试点,试点班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教学理论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更加规范了对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动态评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存在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确立了定期与用人单位互相反馈信息的机制,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调整教学体系和内容。
(二)建立了新的建筑设计教学目标、原则和方法1.教学目标的细分化根据目前建筑设计市场对设计分工的要求更细,细分教学目标。
根据市场的要求,确立了总平面设计、建筑方案、施工图、表现几个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总图、方案设计、施工图、效果图等方面的能力。
2.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教学原则a.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b.培养学生建筑师的基本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3.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教学方法a.重视方法论的应用;b.运用互动式的教学组织方法,强调多向反馈的过程教学;c.重视过程教学;d.建立新的考核模式。
(三)确定建筑设计教学———“三横、四纵”的层次教学体系建筑设计教学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依据培养目标,确立了分年级分层次教学体系。
一年级以建筑鉴赏和空间类型教学、形态构成训练为主。
通过对形态设计“形”的抽象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套处理建筑造型的方法。
二年级学习设计原理,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学生尝试设计小型的建筑,实现与建筑初步知识的衔接,培养建筑设计观念。
三年级注重设计构思,培养创新能力。
进行综合性建筑的设计,要求考虑城市和文化因素。
四年级学生重视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
五年级注重和实践的联系,学生参与到教师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真题真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及早与市场接轨。
1.“三横”的内容“三横”是建筑设计教学总的质量控制体系,包含课程体制化、知识系统化和设计方法形成化三个方面。
(1)课程体制化。
在传统建筑教学模式基础上,根据市场的要求和专业发展趋势,补充建筑设计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内容。
建立相对稳定(成熟的理论)和不稳定部分(专业新动向)相互补充的弹性教学体制。
低年级层次(一、二年级),以无约束限定条件的题目为主,以空间的构成、功能以及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建筑空间感。
教学以“放”为主。
中年级层次(三、四年级),设计题目给出各种限定条件,让学生运用相关的建筑理论,进行分析,展开设计。
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调感性和理性思维并重,形成初步系统的设计观。
本阶段教学“放”“收”结合。
高年级层次(五年级),以弹性设计题目为主,真题真做。
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后,提出设计任务书,经讨论修订后进行设计。
该阶段强调设计方案的探讨和设计规范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学以“收”为原则,“收中求放”,采用“指导”+“讨论”的教学模式。
(2)知识系统化。
a.设计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化。
在吸纳传统教学经验的同时,整个建筑设计课程一直贯彻功能、形态训练。
b.相关建筑专业知识融入的系统化。
在和建筑历史,规划原理、场地设计相关课程结合后,设计课中要求呈现出相关知识的应用。
c.思维表现过程的系统化。
注重设计时相关分析和概念草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不间断的传统表现方法训练的同时,逐步推进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应用。
d.设计方法形成的系统化,从“放”到“收”,到“收”“放”结合,再到最后的“收”。
在整个课程中,引入逻辑的手段,同时给学生讲授相关的设计方法,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和设计方法。
(3)设计方法形成化。
按我们层次划分法确定的目标,可分为三个阶段:a.启蒙阶段的感性思维形成。
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及对建筑空间的初步认识。
b.设计观形成阶段的理性思维形成。
主要培养学生形成分析、研究的创作方法,将建筑设计回归逻辑性的思考。
c.设计能力提高阶段的综合思维形成。
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是在前两阶段训练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系统的设计观。
2.“四纵”的主要内容“四纵”是为实现市场对人才要求的培养而建立的动态控制。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进行弹性教学,以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的目标。
(1)图示思维能力的培养。
图示是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
较强的图示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市场要求。
低年级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结合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与思考,学习并掌握运用基本图示的手段。
中年级层次主要培养分析草图、概念草图、建筑形式生成的图示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以图示交流。
高年级层次主要培养年级随着分析方法的形成,促使其处理复杂建筑的能力、图示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2)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对建筑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重心,使最终培养的人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3)教学中始终贯穿注册建筑师执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建筑师制度是我国为提高建筑设计人员水平的基本制度,随着制度的实施,对毕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中,一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转变到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4)组织协调的能力,团队精神的确立。
目前建筑市场不仅仅需要会设计的人才,同样需要会经营懂管理的建筑人才。
学生的组织协调的能力,团队精神直接决定其职业发展。
在教学中,贯彻组织协调的能力,团队精神是课程教学的核心之一。
(四)建立了促使教师队伍发展的机制新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向“双师型”靠近,教师纷纷走进设计院、高校进行知识的更新,有效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三、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理论分析及实践调研(一)理论教学分析与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之间的差异理论分析设计单位的需要,针对需求,与用人单位一起研究制定建筑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内容。
(二)实践调研1.通过对建筑类院校的调研,分析总结建筑设计教学的不同模式。
2.通过对用人单位发出毕业生就业及创业情况调查函,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3.向在校生发放调查表,调查学生对建筑设计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4.把实践性及综合性非常强烈的建筑设计课分成了多个课题,逐一进行讲解,同时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很好。
5.用生动详实的建筑设计案例讲解建筑设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确立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原则建立教学紧随社会需求动态变化的机制,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并建立教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即“三横、四纵”控制体系,确保在互动教学及动态调整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四、21世纪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一)建筑设计课程的学年层次细分一年级将建筑设计课引入,要求在完成初步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融入空间构成、形态构成知识。
二年级完成建筑传统设计方法的训练。
形成学生发散思维,引入调查、研究体制,确立讨论机制。
三年级建立调查———研究———报告———归纳———分析的机制,适当关注思维的开放性,要求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分析过程图纸,可用建筑计算机模型分析。
四年级延续上述做法外,引导学生从学习知识向运用知识创新的转变,建立起“设计的研究,研究的设计”,引入技术因素,建立起设计的概念。
五年级考虑和市场接轨,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建筑师素养,设计题目均为真题。
(二)整合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征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组织上,注重与技术、景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及实践环节的有机整合。
(三)建立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1.选择有经验的双师型老师指导毕业设计。
2.设计选题采用真题真做。
3.设计内容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设计的深化上,训练学生辨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引入多专业配合,训练学生协调能力;在设计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方案汇报和技术会审,做到与市场接轨。
5.采用科学合理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成绩评定方法。
6.引用专家评审,控制最终毕业设计质量。
(四)建立了课堂的横向层次控制法采用横向控制的课堂教学,强调对设计课的过程控制。
首先是分组,在教师给定的题目内自由选择,然后进行调研———讨论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由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引导其细化、完善设计构思;其次是由学生独立创作阶段,学生汇报方案、相互对方案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最后是设计深化过程。
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创造性的教、导和学生创造性的设计,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
(五)搭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支撑平台坚持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如举办读书比赛;举办设计竞赛;组织鼓励参加全国性各种设计竞赛;校企联合,形成拔尖学生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等。
五、结束语我们依据相关理论,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对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已毕业的学生其动手能力、创新性及综合素质等,得到设计单位的一致好评。
今后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会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建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