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
天津文庙
天津文庙据史料记载,在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哀公命令将孔子阙里的三间故宅,改做庙堂,岁时奉祀。
后来唐太宗
诏令全国“州县学皆立孔庙。
”于是历代相袭,到明清时期,全国孔庙已达1560多座。
唐代最初建成的文庙,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而只是校内一座奉祀孔子的殿堂而已。
到了宋代初年,文庙的建筑开始完善并开始逐渐与学校分离,大体上形成了“左庙右学”的建筑格局。
天津文庙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
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提学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要求在天津设立卫学。
天津卫指挥使朱胜将住居一所施为学宫,首建堂斋、公廨,至此天津建起了第一所官办学校。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称卫学,为天津地方教育官学和尊孔的庙宇。
后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卫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
卫学亦改为州学。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学两侧增建县学,形成府、县学宫并列的格局,后在府学东侧扩建明伦堂,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
文庙是天津历史上等级最高的古建筑群,也是天津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文庙又称孔庙,是尊崇和纪念孔子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
文庙也是天津的学宫所在。
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缮、增建,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顺、万历,清朝康熙、乾隆等几次,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
平面布局
文庙的平面布局,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四合宫殿体系,基本上是采用对称的形式建造的,由南至北分别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咸祠和东、西两侧配殿等组成。
其中有些建筑名称是文庙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桥的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
在清代,对考取秀才的称“入泮”。
棂星门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冲天大柱
的牌坊。
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
文庙售票处附近的墙上挂着孩童参加开笔礼的照片。
开笔礼是古代少儿识字习礼的重要仪式。
在古代,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的基本道理,再参拜孔子像,然后才可以读书,俗称“破蒙”。
为人生四大礼之首。
开笔礼已经沉寂多年。
现在天津文庙每年都举办开笔礼活动。
下图为参加开笔礼活动的孩子们。
清雍正三年天津卫改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
因此,卫学改为州学,后又升为府学,文庙也随之升为府庙。
由于府、县官员不能同地祀孔子,故于雍正十二年(1734)在府庙西侧另建县庙,又在县庙西修建县学,形成天津文庙府县并列的格局。
进入之后首先看到的是左右两侧矗立着高高的牌楼,上书“义路”、“礼门”几个大字。
这几个字是晚清秀才华世奎所书。
(天津最大的商场之一“劝业场”的牌匾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
往前看去,依次是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了。
泮池,是个架着石桥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中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
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
天津府庙泮池的石桥又叫“鱼化桥”。
据《新校天津卫志》,明成化元年(1465)天津卫人刘钰、卫琳曾见池内有鱼跃之,是年秋中举。
我站在鱼化桥上低头看看,龙从侧壁上吐出水柱,深深的泮池中,几条红鲤鱼寂寞地游动。
“鱼跃龙门”,何其不易!
棂星门,是一座四柱三楼的牌楼。
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星,通过棂星门,可得神灵护佑。
儒星门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柱身,低矮的台阶,初五挑的斗拱,地下的两个大缸正处在两个侧门的正中间,有许愿的含义,希望自己能够快过这个门槛,
进入文化圣地。
从进门开始,正对着的是大成殿内的正中央,及孔子的尊像,为了避免单调雍长,在中间设置了一个棂星门作为过渡,在通过一段狭长的小路,达到全庙的高潮——大成殿。
成功的烘托出了一种对孔子的尊重,敬仰的气氛。
大成殿是天津文庙的主体建筑,位于全庙的中心,是祭孔正殿,落成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
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孟轲,颜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显示出孔子之学后继有人,学子济济一堂。
旧时每年的祭孔活动都要在此举行,它是整个祭孔活动的中心。
在天津按照旧时的规定,对于孔子,每年农历春秋各举行一次祭典。
农历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这时所有的学校都要放假,要集体向孔子行礼,还要吃一顿捞面,聊表纪念“孔诞”之意。
另外,东、西两侧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及历代的名宦、乡贤等。
翻新之后的大成殿,建在白色的低矮台基上,中间雕有为黄色悬山屋顶,黄色琉璃瓦,图案大多是双龙戏珠,以蓝黄为主,五个开间,立面与屋顶的比例接近一比二,采用柱网形式。
屋顶上有七个仙人走兽,较之北京故宫少,无论是从屋顶形式,颜色,图案还是从室内
装饰等都能看得出后人对孔子的尊
重。
大成殿殿内供奉着孔子以及孟子、颜回等4配12哲人的塑像。
给孔子上香礼拜求其保佑就在这里了。
文庙预备了“状元香”,还有许愿牌。
我去的那天,文庙很清净,游人很少。
据说高考前参加高考的学子由他们的家长陪同纷纷前来祭拜孔子并请老先生保佑,盛况空前。
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
我旁边,只有一对母女在念念有词默默祈祷,是祈祷今年还是寄希望于明年呢?不得而知了,总之那个女孩的表情不够舒展,是担心,惊恐还是。
踱出门来,我随手翻了翻许愿牌。
一个个红彤彤的牌子上写满了考上理想学校或希望全家快乐幸福一类的祈愿词。
天津文庙府庙院里的东墙上刻着《论语》,全长九十余米,通篇1.6万余字。
为全国文庙中第一次在露天围墙上刻制全篇《论语》。
院里还矗立着13通石碑,详实地记录了天津文庙从创建到历朝修葺的历史。
府庙的西边就是县庙。
府庙建筑体量大,覆盖黄琉璃瓦,县庙建筑体量小,均为青砖、青瓦。
两个建筑群的结构一样。
天津文庙县庙第一进院落东侧围墙上刻有《圣迹图》。
选取版本为明正统版本结合山东曲阜珍藏石刻版本,全长46米,共计104帧。
《圣迹图》描绘了孔子一生坎坷经历。
县庙种植的侧柏全部来自孔子祖地曲阜。
在全国众多孔庙要求得到孔林的侧柏中,天津是唯一经曲阜文物局特批的。
县庙各侧殿被布置成为“大哉孔子”第一到第五展示厅。
展示的是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这个展示对孔子和孔子的思想是肯定的。
特别提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
差点儿没说“仁”就是“以人为本”,“仁”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这个展示特别提到孔子主张对于暴君应该起而反抗,剥夺他的统治权。
而我们以前只知道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以维护奴隶主统治的。
这个展示提到,世界人民对孔子很景仰,对孔子思想很崇拜。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的宣言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
展厅里还展示了毛主席的手迹:“中庸之道是哲学的重要范畴。
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
这真让我糊涂,批林批孔时,“中庸之道”被批得最狠。
后殿—崇圣祠
崇圣祠就是后殿,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
东门内的两座过街牌楼也是文庙整体建筑的一部分,此牌楼为二柱三楼式,木结构,造型奇特。
横额上有鎏金雕龙华板,精巧的斗拱支撑三座“五脊六兽”的四阿瓦顶,加之华士奎书写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宝点缀,使牌楼既气势雄伟,又玲珑秀丽。
这也是对孔子的颂扬之词。
文庙作为天津的名胜已保存500余年。
在津门,孔子作为圣人也被祭祀已数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庙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之后又拨巨款多次进行复原保养维修。
1985年市政府拨款90万元修葺并重建县庙影壁、泮池和棂星门。
1987年成立了文庙博物馆并与同年十月对外开放。
馆内陈列有《府庙大成殿复原陈列》和《孔子生平展》,馆内现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礼、乐器。
比较重要的有编磬、古琴、古瑟、建鼓、应鼓、搏鼓以及铜爵、竹篚、竹笾等等,这些藏品表现了中华两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
馆内还不定期举办“祭孔古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