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龙井茶的品饮艺术
①
形容龙井新茶的形状有如雀舌。 214
1.田艺蘅的《煮泉小品》中关于龙井茶与龙井泉水口] 《煮泉小品・宜茶》中指出:“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况旋摘旋瀹,两及其新邪。” 泡茶用茶叶产出之地的泉水最宜,茶及泉水都极其新鲜。杭州的各泉水中,“惟龙泓人品,茶亦惟龙 泓山惟最”,龙井泉水“清寒甘香,雅宜煮茶”,田艺蘅一一试之,以求“茶泉双绝”。 《煮泉小品》就龙井的起源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龙井古称“龙泓”,其发源地在天目山,山脉似 龙飞凤舞,“故西湖之山,多以龙名,非真有龙居之也”。煮茶之水要求必须清净,“有龙则泉不可食 矣”。 明代田艺蘅认为:“芽茶者以火作者次,生晒者为上”,后者更接近自然,而且没有火气。前者在 炒制过程中,如果制作的人和制茶之器不洁净,火候不合适,都会有损茶的香气和颜色。而生晒的 茶叶在茶杯中冲泡,“旗枪舒畅,清翠鲜明”。 明代饮茶习俗中,进茶一般都伴以茶果。如若泡上好的茶,茶果则有损茶叶的真味,宜去之。 用茶果时必须用茶匙,不可用金银或铜制的茶匙。北方的少数民族喝茶伴以酥酪,四川人茶中放入 白盐,“此皆蛮饮”。 2.许次纾《茶疏》关于明代茶叶的品饮方式 明代的散茶已经开始用壶泡法,其中《茶疏》是明代描写散茶壶泡法最为详尽的茶著。 选用的茶壶“宜小,不宜甚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茶壶容量约半升(500毫升), “独自斟酌,愈小愈佳”,“量茶五分”,即放入一半的茶叶。 冲泡之前必须先备具,“必洁必燥”,然后开口,盖仰置或放到瓷盂中以待用,切勿放在案上,“漆 气食气,皆能败茶”。 候汤:水放入铫①中后,必须大火烧,等到有“松声”,即去盖,以防止水过老或太嫩。“蟹眼过后, 水有微涛”时,水的老嫩最宜。 冲泡时,茶叶先准备好,待汤烧好之后,随即投入壶中,注水,加盖。“三呼吸时”,倒入水盂内, 再注水,“更三呼吸顷”,看茶汤的浓淡,然后“泻以供客”。品茶用的茶瓯在明代以“纯白为佳,兼贵 于小”。 一壶茶只能泡两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因此适宜用小壶冲泡,二泡之后, 还有“余芬剩馥”,可供饭后啜嗽之用;如果用大壶冲泡,停顿时间略长,则茶味浓苦,和农民劳动时 饮茶无异,更不用说品茶体会其中风味了。
Hangzhou produced
a
tribute
tea
named‘‘Mi Longtuan".
In Song Dy—
find the records of tea in Hangzhou in Su Dong—po’s poetry and“Lin’an Zhi".But
tea
that time,I。on翻ing
Spring.
Longjing Spring,
which another name is old Longjing,is located in the Hugong Temple,under the Shifeng Moun— tain. Before Tang Dynasty, nasty,we
at to can
醒
保 健 与 茶
乙
二、清代龙井茶的冲泡方式
(一)《龙井访茶记》中关于龙井茶的冲泡[31 清程清的《龙井访茶记》②全面地介绍龙井茶,有“土性、栽植、培养、采摘、焙制、烹瀹、香味、收 藏、产额、特色”等十章,其中“烹瀹”③:“烹宜沙瓶,火宜木炭,宜火酒,瀹宜小瓷壶。所容如盖碗者, 需茶二钱;少则淡,多则滞。”煮水适宜用陶砂烧制而成的罐子,煮水宜用木炭或酒精,冲泡适宜用小 瓷壶。瓷壶的容量和盖碗相近,投茶量约10克(两钱);投茶量过少则茶汤滋味淡薄,投茶量过多则 茶汤滋味浓涩。 “水开成大花乳④者,宜取四凉杯挹注之,杀其沸性,乃入壶。假令沸水人壶,急揭盖以宣之;如 经四凉杯者,水度乃合。” 煮水时,当水烧开至水面有大水泡时,取沸水盛入四个杯子中,使水温降低后,再倒入壶中。如
tea
had begun
tea
to
take shape.
had become
one
of the main t“bute
in the Qing palace.
、元明时期龙井茶的冲泡
(一)元代龙井茶的冲泡方式 元代翰林直学士虞集(1272—1348)《次邓文原游龙井》诗中描述龙井茶:“但见瓢中清,翠影落 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这里的“烹煎”说明了当时龙井茶仍然 以煎煮的方式,其中“黄金芽”则说明当时龙井茶已经以散茶的形式存在。 (二)明代龙井茶的品饮
had
not
yet
named.
After Southern Song Dynasty,many Visitors went
to
W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
I。ake in Hangzhou.
When Qingming,pilgrims
the temple to burn incense,monks
tea
are
presented pilgrims delicate tea.To the early IⅥing Dynasty,Lon西ing To the Qing Dynasty,Longjing
《清稗类钞》: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 高宗:名弘历,1735一1796年在位,继位后改元乾隆,曾四巡西湖龙井,并作诗纪念。 活火:有焰的火。 徐珂(1869—1928):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光绪举人,为《辞源》编辑之一.
216
用沸水冲泡。徐珂所处的年代是清末民初,因此,这种冲泡方式与现代通用的龙井茶冲泡方式相 近,只是所用的器具有所不同。现今,龙井茶的冲泡多用直身、透明的玻璃杯。 泡茶选用之水,“吾杭率以雨水烹茶”,“虎跑泉水不易致也,江宁(今南京)人亦然”。因为虎跑 泉水取水比较困难,因此杭州人多以雨水泡茶。如果用雨水泡茶,则需注意:“雨水较江水沽,较泉 水轻,必判分昼夜,让过梅天,炭火粹之,叠换缸瓮,留待三年,芳甘清冽,车研诗所谓‘为忆金陵好, 家家雨水茶’是也。”∞
古代龙井茶的品饮艺术
黄 韩丹
(浙江林学院茶文 化学院 浙江临安)
20。心中国.浙江绿茶大会论文集
罾一第三届中国绍兴国际茶文化节
摘要:龙井茶的得名来自它的起源地龙井泉,古称“龙泓”,即为老龙井,位于杭州狮峰山下胡公
庙内(即宋广福院)。
唐代以前,杭州生产的贡茶为“密龙团”,到了宋代出现了散茶,苏东坡以诗云:“妙供来香积,珍 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①,赐茗出龙团。”南宋《临安志》载:“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 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13此时龙井茶尚未得名。自南宋后,杭州西湖的游客络 绎不绝。清明前后,香客到寺院烧香,僧侣则以细嫩新茶敬献香客。因此,到明初,龙井茶已初具规 模。到了清代,龙井茶成了宫廷消费的主要贡茶之一。 关键词:古代龙井茶;品饮艺术
铫:di60,煮开水熬东西或烧水用的器具。 《龙井访茶记》:程滴于宣统三年(1911)撰成。赵熙手抄而成。1974年,阮毅成在《三句不离本“杭”・龙井茶》一文中摘录。 瀹(y惦):煮、疏导之意。烹瀹:以汤煮物。煮茶。 花乳:煎茶时水面浮起的泡沫。俗名“水花”。 215
若沸水直接冲入壶中,茶壶的盖子必须马上揭开,使热气散发;经过四个杯子凉过的水,水温用来冲 泡龙井茶最合适。 “饮可五瀹,瀹则尽斟之,勿留沥焉。”龙井茶一般可冲泡五次,每次冲泡后必须倒尽,不要留下 茶汤的余液。 “啜宜静,斟宜小钟。”品茶时适宜安静的环境,品茶用的杯子适宜用小盅。 (二)清袁枚《随园食单》中关于龙井茶的品饮及贮藏之法 袁枚认为除了“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其次就是龙井茶。而龙井茶中以一旗一枪 的雨前茶最好,“绿如碧玉”,清明前的莲心茶“太觉味淡”。 龙井新茶易质变,因此“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扎住, 否则气出则色味全变矣”。 (三)《清稗类钞》④中关于龙井茶和虎跑水的品鉴
三、古人对龙井茶外形、香气及滋味的描写
(一)《可言・各省名茶》中关于龙井茶品质特征的描写 龙井茶外形颜色的描写为:“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吴之碧萝春,泾之石井亦然,惟 吾杭之龙井,色深碧。” 根据茶叶外形颜色的不同,把杭州的茶叶进行分类,即“杭茶之大别,以色分之,日红、日绿”。 细分则为“红者九:龙井九曲也,龙井红也,红寿也,寿眉也,红袍也,红梅也,建旗也,红茶蕊也,君眉 也”,“绿者十:明前也,旗枪也,莲心也,雨前也,本山也,龙雀也,雀舌也,白毛也,元毛也,桂蕊也”。 说明根据颜色的不同,杭州一带的茶叶品类也极为丰富。 龙井茶形状的描写为:“茶之叶,他处皆蜷曲而圆,惟杭之龙井扁而直。” (二)清代陆次云《湖蠕杂记》② 清代陆次云在《湖懦杂记》中记:“龙井,泉从龙口中泻出,水在池内,其气恬然若游人。……其 地产茶,作豆花香。……采于谷雨前者尤佳。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 弥沦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此文中 描述龙井茶(老龙井)的香气特征为“豆花香”,滋味淡而平和,回甘明显。 (三)《龙井访茶记》中关于龙井茶的品质特征 “茶秉荷气,惟浙江、安徽为然,而龙井为最。”茶叶具有各种香气和滋味,茶叶具有荷花的香味, 只有浙江和安徽的茶叶才具备,其中龙井茶最似。 “一瀹则花叶茎气俱足;再瀹则叶气尽,花气微,茎与莲心之味重矣;三则莲心与莲肉之味矣,后 则仅莲肉之味。”第一泡,龙井茶的花香、叶片的清香、茶梗的香气都有显露,因此品龙井,第一泡的 香气最宜;第二泡,茶叶的清香散尽,花香减弱,茶梗和芽头的滋味加重;第三泡,茶汤具有莲心和莲 肉的味道,即味甘、微涩的滋味;三泡之后,只剩下莲肉的味道,即滋味平而微甘。
The tasting art of
Lon舀ing
tea in ancient
time
Huang Han—dan
(Zhej iang
Abstract:Lon函ing
tea
Forestry
University,Lin’an,Zhej 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