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一、典题示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目前,东北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稻米主产区,其中辽宁省在工厂化育苗、自动化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仅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单产,而且提高了稻米的品质。
材料二如图为辽河流域示意图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插秧景观图。
(1)说明辽宁省的地形特征及相应的农业类型。
(2)简析辽河流域稻米品质优良的自然条件。
(3)简析工厂化育苗对改善当地水稻种植不利条件的主要影响。
(4)旱涝灾害是对辽河流域水稻种植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
分析干旱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辽宁省东南部和西部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为平原地形。
丘陵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发展林果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沿海滩涂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
第(2)题,农作物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光照、昼夜温差、作物生长期、病虫害等,分析时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工厂化育苗是在温室大棚里进行的,因此能减少育苗期的秧苗受低温冻害的影响;采取立体的方式进行育苗,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从材料中可得出,工厂化育苗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规模化经营。
第(4)题,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时,需要从缺水对水稻水分平衡、光合作用的影响入手。
[答案](1)东南部、西部以低山丘陵为主,适宜发展林业和果业;中部以平原为主,适宜发展种植业;沿海滩涂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
(2)水稻生长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稻的生长期长;纬度高,气温低,病虫害较少。
(3)节约了土地资源;减少了育苗期秧苗受低温冻害的影响;促进了规模化经营。
(4)土壤缺水,根系吸收的水分少;叶片蒸腾的水分多,水稻体内的水分收支失去平衡,发生水分亏缺,叶片出现萎蔫;造成水稻的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强,水稻逐渐脱水、衰老,甚至死亡。
二、方法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1)从自然(地形、气候、土壤和水源等)和社会经济方面(区位、交通、市场等)分析农业类型和作物类型,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类型。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改造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具体分析如下:(2)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要注意区分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
比如,我国西北干旱区种植作物的限制性因素是水,但在部分绿洲地区,水则成了主导因素。
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自然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特别是某些特色农产品更是优质产品,其限制性因素往往是社会经济因素,例如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等。
2.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发展建议和措施,主要措施如下表分析:下图为三个地区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结构坐标图。
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三个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为商品谷物农业 B.②为水稻种植业C.③为混合农业 D.三地的商品率都很高2.根据图中信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市场适应性差 B.①②机械化水平高C.②科技水平低 D.③生产规模小读河南省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和四类专业村分布图,完成3~4题。
3.据图推测,四种农产品中,种植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最明显的是()A.苹果 B.茶叶C.花卉 D.蔬菜4.下列关于图中四类专业村的区位分析,正确的是()A.离城市越远越有利于茶叶、花卉专业村的形成B.平坦的地势有利于苹果、茶叶专业村的形成C.山地、丘陵地区有利于蔬菜、苹果专业村的形成D.广阔的市场有利于蔬菜专业村的形成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
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平均家庭规模2.6人。
人口流向由东南沿海单向集中向多向集中转变,新增城市人口集中在国家重点培育的城市群和城镇化地区。
据此完成5~7题。
5.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A.规模大,以“90后”青少年为主B.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C.流向多元,但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仍是最主要的跨省流入区D.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6.阻碍人口流动的因素是()A.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B.婚育年龄的推迟C.地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农业产业化经营7.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积极影响是()A.增加农民收入B.加快城市化进程C.改善当地生态环境D.加快城市文明扩散读1980~2012年东南亚某国三大产业就业率、城市化率情况统计图,回答8~9题。
(双选)8.关于1980~2012年该国三大产业就业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持续减少B.2012年从事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人数大体相当C.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即为城镇人口D.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数量变化最小9.2012年该国()A.城市化速度快B.城市化水平高C.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D.逆城市化现象普遍读2006~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粮食生产()A.产量逐年提高B.增长速度波动下降C.2009年产量出现明显下降D.2006和2010年粮食增长量相同11.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是()A.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结构C.发展生态农业 D.提高农业技术二、综合题(共56分)12.“世界枸杞看中国,中国枸杞看宁夏”。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材料一下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图。
材料二近十年来,宁夏政府先后投入2亿多元大力发展枸杞生产,选育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使产量不断提高,并建立枸杞加工、营销企业100多家,开发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等十大类、50多种特色产品。
“枸杞经济”在宁夏已初具规模,如今的宁夏枸杞市场已拓展到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宁夏北部海拔小于1 500 m的地区为枸杞种植适宜区。
分析该地区利于种植枸杞的自然条件。
(12分)(2)依据材料,简述宁夏枸杞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条件。
(6分)(3)说明宁夏“枸杞经济”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28分)材料一下面是三亚市部分人口资料。
三亚市常住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情况表单位:%材料二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从1991年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2.12倍,而城市化水平仅仅增长了0.89倍,土地扩张速率是人口城镇化速率的2.38倍。
有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发展房地产,有些地方出现了农民“上楼吃饭,下地干活”的现象;另外我国人口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脱离的人口有两亿多。
材料三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城市中存在很多贫民窟,那里的贫民没有正式工作,只能以乞讨、捡垃圾为生。
(1)三亚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属于________因素。
(4分)(2)三亚流动人口________素质较低,推测三亚的产业结构可能以________导向型工业或者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
(4分)(3)城市化过程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从以________为主到________为主的变化。
(8分)(4)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我国新型城镇化(目前可以理解为城市化)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的措施。
(12分)答案1.B 2.C第1题,图②中种植业所占比重最大,而商品率较低,应为水稻种植业。
图①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相差不大,商品率高,应属于混合农业;图③中畜牧业比重大,商品率高,应为大牧场放牧业或乳畜业;水稻种植业的商品率不高。
第2题,水稻种植业的科技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
混合农业市场适应性强,大牧场放牧业或乳畜业生产规模较大。
3.B 4.D第3题,据图判断,茶叶种植只分布于西南部的山区和南部,说明地形和气候对其影响最为明显。
第4题,蔬菜种植业属于市场导向型产业,需要广阔的市场。
5.C 6.C7.B第5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流动人口平均年龄约28岁,可推断流动人口以“80后”为主,而且以家庭流动为主,故季节性返乡规模小;目前人口流动方向趋向多元化,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仍为主要流入区。
第6题,当地城市化水平提高,会阻碍人口外流;农业产业化经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促使人口流动。
第7题,对流入地区来说,人口流入能缓解劳动力短缺,推动餐饮、建筑等产业的发展,但会引起交通紧张、教育和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
8.AB9.AC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说明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持续减少;在2012年,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都占30%多,从业人数大体相当;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也有乡村人口;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比例变化最小,说明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数量变化最小。
第9题,从图中城市化率可知,该国城市化率持续上升,2012年为40%多,说明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但水平并不高;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较大,说明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0.A11.D第10题,由图可知,我国粮食生产产量逐年提高;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呈波动性变化,整体并非呈下降趋势;2006年粮食增长量少于2010年。
第11题,我国可以扩大的耕地面积已经为数不多,而且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边疆地区,垦殖费用高,所以提高粮食产量不能靠扩大耕地面积,也不能靠调整农业结构;我国存在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只有通过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单产,才能增加粮食产量;发展生态农业意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是提高粮食产量。
12.解析:第(1)题。
从气候(热量、光照、气温日较差)、地形、土壤和水源四方面分析。
第(2)题,从市场、科技、政策等方面分析。
第(3)题,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分析。
答案:(1)大于等于10 ℃的积温数值较高,热量条件较好;光照条件较好;气温日较差较大,利于枸杞有机质积累;海拔较低(或地处宁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较肥沃;临近黄河,有灌溉水源。
(2)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水平提高;市场需求扩大。
(3)实行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调整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增加了就业机会;创收创汇(或增加收入);推动了经济发展。
13.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三亚市部分人口资料”可知三亚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其比重占51.8%,属于经济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
第(2)题,由“三亚市常住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情况表”可知三亚流动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其产业结构可能以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或者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
第(3)题,城市化过程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