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因材施教在钢琴启蒙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因材施教在钢琴启蒙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因材施教在钢琴启蒙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钢琴启蒙教学中教师会遇到不同年龄不同条件的学生,启蒙教学的成功与否将是学生是否会持续学琴的重要依据,因此因材施教原则应用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并成为本文重点研究问题。

关键词:因材施教兴趣个性钢琴教学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材。

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学生个性,提高艺术修养,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启蒙阶段是钢琴学习的重要阶段,如果方法不当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前途。

下面本人就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启蒙教学进行逐一介绍。

1 幼儿阶段
现在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为了开发智力,使孩子的记忆力,协调性都能得到发展,在孩子4,5岁时就被送去学琴。

笔者认为,根据男女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上不同,大多数女孩可以在四岁左右开始,而对于一些发育迟缓的男孩,可以延迟到5岁左右再接受钢琴教育。

在钢琴启蒙教学中,主要学习内容是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了解什么是五线谱,五线谱上每个具体音符在钢琴上的具体位置等等。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真正成为幼儿的终身需要。

挖掘音乐兴趣的第一步,就是教师对上课所要讲的内容所持态度和所使用的语言语气。

幼儿对我们世界是充满好奇的,对色彩的敏感度非常强烈,常常会将玩具,家务活,生活用品,小动物等联系起来。

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最好选色彩对比度强,趣味性高,并且音符较大的书籍,这样做孩子们在视觉上可以优先接受,同时教师再用童话性质的语言,并恰当的做些比喻,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

比如授课中我们可以把四分休止符比喻成蚂蚁,可以把八分音符比喻成蝌蚪,可以将某一个乐谱旁边的彩图编个故事讲给学生听。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并能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牢记心中。

2 儿童阶段
这个时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对于孩子的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时在发展,但速度不同,有意识记的发展速度更快,因此更容易接受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事物。

儿童在8到12岁期间,随着他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增强,个性便逐渐形成,尤其在独生子女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所谓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于是不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过分的自信,想入非非,似乎世界应该服从于他一个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相对于幼儿时期学琴,年龄相对晚,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幼儿用一个月才能学会的知识,他们用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学会,而且上课效率比较高。

中很多孩子是在看到别的同学会唱歌弹琴,
自己争强好胜,主动向父母提出学钢琴的,所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强。

同时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非常活跃,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将教师讲故事,替换成学生看图讲故事,培养孩子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增加一些小乐曲,教学进度上相对于幼儿时期加快些一些。

而在对待独生子女中个性十足的孩子要循循善诱,多些耐心,多讲道理,启蒙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要准确,完美得表现一首曲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特长,然后顺着每个人不同的音乐感觉将音乐作品进行修改,润色,让学生了解自己诠释的优点,指出不足,让学生的“表情”和演奏合二为一,才会形成打动听众的个性风格,让孩子们爱上音乐并享受音乐。

教学上往往家长会比孩子更着急,所以教师要多和家长沟通交流,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状况相应的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要“对症下药”。

3 成年阶段
我们的教育主要以启发心智,造就下一代人才为目的,对象大多以儿童为主,缺乏对成人学习的教育。

实际上成人学钢琴的潜力并不比孩子小,因为他们有消费能力,而且更注重音乐的娱乐能力,眼下公园里成人合唱团,社区里的钢琴演奏团比比皆是。

成人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区别是教育目的:成人学习追求的不是未来,也不是开发心智,而
是陶冶,娱乐,圆梦!弹出声音,有个调就算入门了,儿孙练琴能在旁边指点,家庭聚会能乐呵,他们就知足了。

他们没有学习是否系统问题,更没有学成就业问题,p在学习弹奏之前,教师先和他们聊聊有关钢琴的学习,及对自己对钢琴的设想等,让学习者增强信心,消除畏难心理。

其次让学生了解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步骤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努力目标。

这样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去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

(2)精弹与略弹相结合。

在教材应用上要精弹和“浏览”结合,渐进和跳跃结合。

成人学习钢琴往往心急,不像四五岁孩子学琴,可以一课接一课的练习。

但是有几个教学的基本阶段,无论儿童和成年人,都必须完成。

因此,成年人的学习可以采取“速成”的方式,把具有典型性曲目,音乐风格上有代表性的曲目精弹。

把技术上属于重复类型的曲目跳过,重点提高视奏能力,扩宽音乐眼界。

精弹的目的在于在高演奏的“质”,“略弹”的目的在扩大弹奏的“量”。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0.
[2]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0,4.
[3] 根纳季,齐平.钢琴者与技术[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