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化学键理论概述

第七章化学键理论概述

化学键理论概述
7-1 离子键理论
1916 年德国科学家科塞尔(Kossel )提出离子键理论。

7-1-1 离子键的形成
电子转移形成离子,相应的电子构型变为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形成稳定的离子。

正、负离子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化合物。

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就是离子键。

r q q V 04ε -+∙-=吸引
离子间距与势能V 的变化曲线
7―1―2 离子键的性质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力。

离子的电荷越大,离子间的距离
越小,离子间的静电引力越强。

静电引力的实质,决定了一个离子与任何方向的电性不同的离
子相吸引而成键,所以离子键无方向性;而且只要是正负离子之间,则彼此吸引,即离子键无饱和性。

但是每个离子周围排列的相反电荷离子的数目是一定的,这个数目是与正负离子半径的大小和所带电荷多少等有关。

离子键形成的重要条件就是元素之间的电负性差值较大。

一般来说,元素的电负性差越大,形成的离子键越强。

化合物中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离子键
一般用离子性百分数来表示键的离子性的相对大小。

一般认为,∆χ> 1.7,发生电子转移,主要形成离子键。

∆χ< 1.7,不发生电子转移,主要形成共价键。

7―1―3 离子键的强度键能 1 mol 气态分子,离解成气态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为离子键的键能,用E i表示。

键能E i越大,表示离子键越强。

晶格能在标准状态下,将1mol 离子型晶体分解成 1 mol 气态正、负离子时需要的能量,用U表示。

晶格能U越大,表示晶体分解成离子时
吸收的能量越多,说明离子键越强。

离子键的强度通常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

所以,离子化合物中离子键力是晶体中吸引力和排斥力综合平衡的结果。

离子型化合物在通常状态下是以阴、阳离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巨分子的形式存在。

所以离子化合物的化学结合力不是简单的两个阴、阳离子之间的结合,而是整块晶体之内的整个结合力。

因此,用晶格能描述离
子键的强度经常比离子键的键能来得更好。

玻恩 (Born )和哈伯(Haber )根据盖
斯定律建立了著名的玻恩―哈伯循环,用热
力学计算的方法解决晶格能的问题。

玻恩 (Born )和兰德(Lande )从静电引力理论出发,推导出计算晶格能的玻恩—兰德方程:
-+Z Z ,分别为正负离子的电荷数;
A 为马德隆常数,与晶格类型有关;r 为正负离子半径之和;n 为玻恩指数。

A 马德隆常数,与离子晶体结构有关:为Born 指数,它与离子的电子构型有关:
离子的电子构
型 He Ne Ar Kr Xe
n 5 7 9 10 12 卡普斯钦斯基(Kapustinskii)方程
另一种比较简单的近似式
)(10071.1130--
+-
+⋅+⨯-=mol kJ r r Z mZ U 7―1―4 离子的特征
影响晶格能的主要因素是离子的电荷、半径和电子构型。

这三个因素也是单原子离子的三个重要的特征,它们决定了离子化合物的性质。

1 离子的电荷
离子电荷高,与异号电荷间的吸引力
大,晶格能越大,离子键越强,离子化合物熔沸点高。

离子的电荷不仅影响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颜色、溶解度等,而且影响离子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 离子的电子构型
①0 电子构型如H+
② 2 电子构型(n s2)如Li+,Be2+
③8 电子构型(n s2 n p6)如Na+,Ca2+
④9~17 电子构型(916
2-
np
ns)如Fe2+,Cr3+
n
⑤18 电子构型(n s2n p6 n d10)
如Ag+,Cd2+
⑥(18 + 2)电子构型
2)1
6
2
10
n
s
n-
-
-
n
p
d
(
(
)1
(ns
)1
如Sn2+,Bi3+
离子的电子构型与离子键的强度有关,对离子化合物的性质有
响。

3 离子半径
将离子晶体中的离子看成是相切的球体,正负离子的核间距d
则是 r + 和 r - 之和
1926 年,哥德希密特(Goldschmidt )用光学方法测得 F - 和 O 2- 的半径,分别为133 pm 和 132 pm 。

结合 X 射线衍射所得的 d 值,得到一系列离子半径。

这种离子半径为哥德希密特半径。

1927 年,鲍林把最外层电子到核的距
离,定义为离子半径,并利用有效核电荷等数据,求出一套离子半径数值,被称为鲍林半径。

σ-=Z Cn
r ,式中 Z 为核电荷,σ 为屏蔽常数,C n 为由最外电子层的主量子数 n 决定的常数。

① 同一种离子,配位数大时其半径大,配位数小时其半径小。

② 同一元素的正离子半径一般小于它的原子半径,负离子半径大于它的原子半径。

正离子半径一般较小,负离子半径较大;同一元素,不同电荷数的正离子,电荷数高时,正离子半径小。

③ 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层增加,具有相同电荷数的离子半径增大。

同周期中,正离子的电荷数越高,半径越小;负离子的电荷数越高,半径越大。

7―1―5 离子晶体
1 晶体的基本概念
⎪⎪⎪⎪⎪⎪⎩
⎪⎪⎪⎪⎪⎪⎨⎧⎪⎪⎪⎩⎪⎪⎪⎨⎧和各向异性具有固定的熔点、沸点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排列而成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
空间由原子、分子或离子在晶体非晶体固态晶体 应用 X 射线衍射方法研究晶体结构表
明,组成晶体的结构单元在空间周期性地有
规则地排列着。

将每一个结构单元抽象成一个点,这些
点即在空间形成点阵。

用三组互不平行的直线联结空间点阵的
阵点,即形成晶格。

晶格反映晶体结构的周期性,是晶体 的数学抽象。

在晶体有规律的排列中,可以找到代 表晶体结构的最小的平行六面体单位,即
晶胞 晶胞的代表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代表晶体的化学组成 代表晶体的对称性,即与晶体具有相同的对称元素
晶胞是晶体中的最小单位。

晶胞并置起来,则得到晶体。

晶胞在三维空间的无限地重复就
得到宏观的晶体。

晶胞的大小和形状由六个晶胞参
数决定。

晶胞平行六面体,始于同一顶点的三个
边,称为三个晶轴。

三个晶轴的长度分别用 a ,b ,c 表示。

三个晶轴之间的夹角分别用 α,β,γ 表示。

尽管自然界晶体有
千万种,但它们
的结构特点决定其晶胞参数只能归结为
七大类,称为七大晶系。

晶系晶轴轴间夹角
立方 a = b =cα=β =γ=90 o
四方 a = b ≠cα=β =γ=90 o
正交 a ≠b ≠cα=β =γ=90 o
三方 a = b =cα=β =γ≠90 o
六方 a = b ≠ cα=β =90 o γ=120 o
单斜 a ≠b ≠cα=β =90 o γ≠ 90 o
三斜 a ≠b ≠cα≠β≠γ≠90 o
2 离子晶体的特性
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
体,称为离子晶体。

在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整个晶体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型分子,没有确定的
相对分子质量。

离子晶体中,质点之间的作用力是静电
作用力。

由于静电引力较强,晶格能较大,
所以离子晶体的熔点、沸点较高。

因离子键强度大,所以离子晶体硬度
高,但比较脆,延展性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