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多项选择题答题技巧考研政治包括两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
客观题为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
主观题为分析题。
多项选择题一共17题,每题2分,占分比例为34%。
从形式上来看,题目考查的角度和形式比较灵活,时常在给出不同于教材的表述、情境或言论等情况下,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由于该题型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所以其难度要比单项选择题大得多,考查考生是否准确掌握了有关的理论范畴、规律和论断或是否对相关内容有较深层次的理解辨别能力。
如果考生没有真正理解有关的范畴、规律和论断,就不能准确地把正确项与干扰项区别开来。
在各种题型中,该题型的得分率是较低的。
该题型的答题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总分值。
多项选择题的命题内容大多集中在一些对著名人物的主要观点、理论的评价和语义的正确理解。
对一些相关概念,诸如: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同一性和斗争性、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资本和商业资本、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等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多项选择题命题的首选。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在该题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少选了正确选项,而在于多选了错误选项,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干扰项难以作出准确的辨别。
从直接反映出的问题来看,是考生排除干扰项的能力不强,但从深层次上看,是对基本范畴、规律和论断等没有真正理解和吃透。
多项选择题的解答需要过硬的掌握原理。
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选择题的选项到底是应选项还是淘汰项,并不取决于题项所表述的判断是否正确,而是取决于题项与题干是否具有题目所指向的关系。
例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从而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A.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C.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第 2 页共9 页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本题答案为C、D,有些考生认为A、B也是应选项,他们会问,难道马克思主义不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吗?难道马克主义哲学没有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吗?诚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但这些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性,而是一切哲学的共性。
因此,A、B表述的判断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理由,故而为淘汰项。
二、选择题的淘汰项往往“似是而终非”,有着较大的干扰性和诱惑性。
考生要有辨别能力,从而排除干扰抵御诱惑。
因此必须注意:(1)我们在复习时,要牢固熟记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历史事件等,要注意复习一定要细致、全面、牢固,否则考生会因为丢了一个知识点或一条答案而丢掉分数,这在多项选择题中体现特别明显。
注意从纵向上和横向上对比记忆和复习,这样比单纯地记忆某一知识点,效果好得多。
同时要特别注意小的知识点,这是考生经常忽视的地方。
例2、(2004年第22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主要有 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B.有理、有利、有节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长期共存、相互监督E.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题答案是ACD。
考查的知识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阐述的。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指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它们之间的性质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有着根本的不同。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采用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第 3 页共9 页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诸如:在经济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以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只要考生清晰掌握这一知识点,就很容易地找出正确选项。
(2)“强调在记忆基础上的理解”。
考生如果只是简单地熟记某些考点,而不真正去理解,往往对于一些难度稍为大的题就无能为力。
所以一方面要做大量的强化练习题,另一方面除了复习大纲解析外,还要结合各科的相关教科书来加深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哲学和政经这两科。
政治复习时不能全靠死记硬背,要对各个知识点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容易记得牢。
例3、(2001年理科第19题)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这道题实际考查考生对三组资本,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的理解和掌握。
答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畜牧场中的种牛是劳动资本。
考生如果仅记住什么叫不变资本、什么叫可变资本不行,出题者不会问“什么是可变资本?”你还得懂得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是属于什么资本。
如果你不理解它们的本质,无论怎么推理,怎么搜肠刮肚也看不出来有血有肉吃草的牛和抽象的资本有何联系。
(3)“引文、材料型的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考生除了多做题外,还要阅读一些原著来加深对所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
从历年考题来看,所引用的著名人物的理论、观点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其他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也有可能成为选择题命题的素材。
(4)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采取第一印象和后来突破的方法。
有的选择题难度比较大、模糊性比较强,有的考生往往患得患失,对于选哪几个选项犹豫不决,这时考生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此题上,一是浪费时间,二是影响情绪。
最好的办法是凭第一印象答题或者是等完成了其他题后再做思考。
概括地说,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有多种,有顺选法,联系相关考点,直接选第 4 页共9 页出明显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排除法,排除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错误答案。
比较法,运用比较分析,排除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错误答案。
矛盾法,确认题项是否相互矛盾,根据题意选择一方排除另一方。
考生在答题时,要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合理恰当地选择答题方法。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考题对于考生来说比较困难,那就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例4、(2004年第27题)“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 A.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 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C.有公有制经济参股的就是公有制 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E.公有制经济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作此题的关键就是熟练掌握党的重要文件的提法,答案为BDE。
例5、(1997年理科第11题)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此题的题干是列宁的一句名言。
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选项C、E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为干扰项,应排除。
答案为ABD。
最后,给大家几点建议:1、要注意加强实战模拟的训练,对各道题的解答所需的时间有合理的安排,到考场上做到有条不紊。
2、要注意解客观题与解主观题的时间分配。
由于客观题不需要写文字,故而用时可以少一些,应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主观题的解答,使主观题有可能做必要的展开。
当然,若使客观题用时少一些,需要考生基本功扎实,平时要多练。
3、要留出最后的检查时间,同时不要遗漏应当填写的有关内容。
第 5 页共9 页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技巧政治分析题为主观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能否根据所掌握的有关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并结合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给予综合分析、归纳,并进行科学评价的能力。
纵观近年来的政治试题,基本是考四个内容:一是基本理论,一般都是大纲范围之内的;二是中央精神;三是社会热点,也就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四是考生的分析能力。
如果考生能够把这四个方面综合起来,既有基本理论、中央精神、社会热点问题的阐述,又有考生的个人分析论述,就是一篇很好的分析题答案。
具体来讲:1. 审题是答题前的重要步骤做分析题审题是关键,只要找到了答题的切入知识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考生答题前要先仔细阅读材料,知道材料讲的是什么;再看标题和所提出的问题,明确该问题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并在阅读材料时划出重点段句。
仔细审题并抓住关键词句。
大多数分析题是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
答题之前要仔细阅读题干、材料及问题,了解题目需要回答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回答,怎样回答。
这是做好分析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逆向审题法:先搞清楚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这样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审题,节省宝贵的考试时间。
(2)寻找关键词:抓关键词语,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义,努力回忆与此相关的理论,并注意筛选。
(3)分析层次法:对一大段材料的试题要分清层次并弄清每层意思,这种层次性既体现在题干的表述或材料中,也会明确出现在题后的设问中。
通过分析,抓住试题的主旨,再按其要求分别回答,这样可以避免遗漏。
要仔细推敲“请回答”的要求,因为它们往往规定了回答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
据此,从脑海中调出相应的原理,作为分析材料的依据。
最近几年分析题的设计越来越灵活了,但是无论它怎么灵活,总有与其相适应的知识点。
这个知识点是不会超出《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规定内容。
如果所有问题不是很明确的话,大家首先看看这个题目究竟是要考哪一章的哪个问题。
如果这个问第 6 页共9 页题清楚了,就等于答题完成了一半。
要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并从所给材料中获取、筛选有用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和分析概括。
最后是分解回答问题,把问题细化。
在审题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大家要注意:题目一般是由许多材料组成的,考生要善于发现一切有用信息,比如导语、引文等。
比如2000年的文科题目“以下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材料”,导语很明确地提示了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可见,导语是非常重要的提示。
还要注意看其它的信息,比如说书名。
以03年《当代世界与政治》的题为例,材料引文中的书名叫做《稳定的单极世界》,实际上这就给你一个提示,这段话实际在宣传单极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