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第十一章脂类代谢

12第十一章脂类代谢

目录
(二)甘油经转变为甘油-3-磷酸后被利用
•甘油溶于水,直接由血液运送至肝、肾、肠等组织。
CH2OH HO CH
CH2OH 甘油
ATP
ADP
甘油激酶(肝、肾、肠)
CH2OH HO CH
CH2O P
3-磷酸甘油
NAD+ NADH+H+ 磷酸甘油脱氢酶
CH2OH C=O CH2O P
磷酸二羟丙酮
酵解途径
目录
2.胰岛素是调节脂肪酸合成的主要激素
胰岛素
➢ 诱导乙酰Co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ATP柠檬酸裂解酶等合成,促进脂肪酸合成。
➢ 促进脂肪酸合成磷脂酸,增加脂肪合成。 ➢ 增加脂肪组织脂蛋白脂酶活性,增加脂肪组
织对血液甘油三酯脂肪酸摄取,促使脂肪组 织合成脂肪贮存。
目录
胰高血糖素
➢ 增加蛋白激酶A活性,使乙酰CoA羧化酶磷酸化 降低活性,抑制脂肪酸合成。
➢ 减少肝细胞向血液释放脂肪。
肾上腺素、生长素
抑制乙酰CoA羧化酶,调节脂肪酸合成。
目录
三、一些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具 有重要生理功能
(一)前列腺素、血栓噁烷、白三烯是廿碳 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9 8 6 5 3 1COOH
10
CH3
11 12 14 15 17 19 20
9 10
11
75 13 15
(一)甘油三酯分解代谢从脂肪动员开始
脂肪动员(fat mobilization)是指储存在脂 肪细胞中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 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供其他组织细 胞氧化利用的过程。
甘油三酯 (脂肪细胞)
甘油+脂肪酸 (供全身各组织细胞利用)
目录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 HSL) ➢催化的反应:甘油三酯→甘油二酯+脂肪酸 ➢脂肪动员的限速酶 ➢对多种激素敏感
OH
2类
COHO C3H
3类
OH
9
1113 15
OH OH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GF1α
COH O CH3
OH
9 65
CH3
13 15
OH OH PGF2α
COH O CH3
目录
血栓噁烷也是廿碳不饱和脂肪酸的衍生物,它有前列腺 酸样骨架但又不相同,分子中的五碳环为含氧的噁烷所 取代。
白三烯是不含前列腺酸骨架的廿碳多不饱和脂肪酸衍 生物,有4个双键,所以在LT字母的右下方标以4。
脂肪细胞: 缺乏甘油激酶,不能直接利用甘油合成甘油 三酯。
目录
二、内源性脂肪酸由脂酰CoA在脂 肪酸合酶体系催化下合成
(一)软脂肪酸由乙酰CoA在脂肪酸合成 酶系催化下合成
1. 合成部位 ⑴组织: 肝(主要) 脂肪等 ⑵亚细胞:胞液(主要合成16碳的软脂肪酸) 肝线粒体,内质网(碳链延长)
目录
2. 合成原料
软脂肪酸在体内氧化的能量利用效率为: 6656/9791×100=68%
目录
软脂肪酸与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产生ATP的比较
软脂肪酸
葡萄糖
以1mol计
106 ATP
32 ATP
以100g计
41.4 ATP
17.8ATP
能量利用效率
33%
33%
目录
(四)不同的脂肪酸还有不同的氧化方式
1. 不饱和脂肪酸β-氧化需转变构型 因双键位置不同,不饱和脂肪酸β-氧化产
ADP+Pi
酶-生物素-CO2 酶-生物素 + 丙二酰CoA
丙二酰CoA + ADP + Pi
目录
(2)软脂肪酸由 缩合、还原、 脱水、再还原4 步基本反应经7 次循环合成
目录
软脂肪酸合成的总反应式:
CH3COSCoA
+
7 HOOCH2COSCoA
+
14NADPH+H+
CH3(CH2)14COOH
目录
(三)β-氧化是脂肪酸分解的基本形式
1. 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 部位:线粒体外
= =
O
脂酰CoA合成酶
RCH2CH2C-OH
脂 肪 酸 CoA-SH ATP AMP PPi
O
RCH2CH2C~SCoA 脂 酰~SCoA
目录
2.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目录
3. 脂酰CoA分解产生乙酰CoA、FADH2和NADH
目录
目录
目录
目录
脂质消化吸收过程
乳化 :胆汁酸盐、甘油三酯、胆固醇酯等与脂质消化酶→ 细小的微团
酶解 胰脂酶+辅脂酶:甘油三酯→2-甘油一酯+脂肪酸 胆固醇酯酶:胆固醇酯→胆固醇+脂肪酸 胰磷脂酶A2:磷脂→脂肪酸+溶血磷脂
吸收 中链脂肪酸(6~10C)及短链脂肪酸(2~4C)形成的 甘油三酯 :直接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长链脂肪酸(12~26C)、2-甘油一酯、胆固醇和溶血 磷脂等:进入肠黏膜细胞
目录
CH2OH CHOH
脂酰CoA 转移酶
O CH2O-C-R1
CHOH
=
脂酰CoA 转移酶
CH2O- Pi R1COCoA CoA
CH2O- Pi R2COCoA CoA
3 - 磷酸甘油
1-酯酰-3 - 磷酸甘油
=
O CH2O-C-R1
O CHO-C-R2
CH2O- Pi
磷脂酸
=
磷脂酸磷 酸酶
Pi
目录
小肠脂质消化吸收能力调节的可能机制
➢ 脂质刺激小肠黏膜细胞多基因表达谱协调变化 ➢ 小肠黏膜细胞分泌一些物质,调节脂质消化吸收能力
目录
第二节 甘油三酯代谢
Metabolism of Triglycerides
目录
一、不同组织/器官以不完全相同 的途径合成甘油三酯
(一)肝脏、脂肪组织及小肠是甘油三酯 合成的主要场所
3 1COOH R1
CH3 R2 17 19 20
花生四烯酸 (20:4,△5,8,11,14)
前列腺酸
目录
根据五碳环上取代基团和双键位置不同,PG分为9型,分 别命名为PGA、B、C、D、E、F、G、H及I,体内PGA、 E及F较多。PGI2是带双环的PG,除五碳环外,还有一个含 氧的五碳环,因此又称为前列腺环素(prostacyclin)。
脱氢 加水
O
=
RCH2CH2C~SCoA
脂酰CoA
FAD
脱氢酶
FADH2
β αO
=
RCH=CHC~SCoA
△ 2--烯脂酰CoA 水化酶
H2O
β
αO
=
RCHOHCH2C~SCoA
脂酰CoA 反△ 2-烯酰CoA L(+)-β羟脂酰CoA
再脱氢 硫解
L(+)-β羟脂酰 CoA脱氢酶
NAD+ NADH+H+
O
O OH
血栓噁烷A2
COOH CH3
O
11 9 7 5 3
12 10 8 6 4 2
13
16 18 20
CH3
14 15 17 19
COOH
白三烯A4(LTA4)
目录
(二)PG、TX和LT均以花生四烯酸为 合成原料
(三)PG、TX和LT具有很强生物活性 目录
四、甘油三酯分解氧化产生大量ATP 供机体需要
=
O CH2O-C-R1
O CHO-C-R2
=
脂酰CoA 转移酶
CH2OH R3COCoA CoA
== =
O CH2O-C-R1
O CHO-C-R2
O CH2O-C-R3
1,2-甘油二酯
甘油三酯
目录
直接利用甘油合成甘油三酯因组织而异
肝、肾等组织: 含甘油激酶,能催化游离甘油磷酸化生成3 甘油-3-磷酸,供甘油三酯合成。
➢ 肝脏合成能力最强 ➢ 甘油三酯合成在细胞液中完成
(二)甘油和脂肪酸是合成甘油三酯的基本原料
目录
(三)甘油三酯合成有甘油一酯和 甘油二酯两条途径
1.脂肪酸活化成脂酰CoA
脂肪酸 +
CoA-SH
脂酰CoA合成酶
Mg2+
ATP
AMP
脂酰CoA +
PPi
目录
2.甘油一酯途径以甘油一酯为起始物
➢在小肠黏膜细胞进行
1.植物 含△9,△12及△15去饱和酶,能合成△9 以
上多不饱和脂肪酸 2.人体
缺乏△9以上去饱和酶,只能合成软油酸和 油酸等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只 能从食物(特别植物油脂)摄取
目录
(四)脂肪酸合成受代谢物和激素调节
1.代谢物通过改变原料供应量和乙酰CoA羧化酶活 性调节脂肪酸合成
ATP、NADPH+H+及乙酰CoA:脂肪酸合成 原料,能促进脂肪酸合成
小肠:介于机体内外脂质间的选择性屏障
➢ 通过屏障脂质过多:体内脂质堆积,发生 疾病 ➢ 通过屏障脂质过少:营养障碍
小肠脂质消化吸收能力的可塑性:脂质能介导 小肠脂质消化吸收能力增加
➢ 保证在摄入增多时食物脂质的消化吸收 ➢ 保障体内能量、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供应 ➢ 增强机体对食物缺乏环境的适应能力
+
7 CO2
+
6H2O
+
8HSCoA
+
14NADP+
目录
(二)软脂肪酸延长可在内质网和线粒体进行
1.内质网脂肪酸延长途径以丙二酸单酰CoA为二碳 单位供体 由内质网脂肪酸延长酶系催化 NADPH+H+供氢 通过缩合、加氢、脱水及再加氢等反应,每轮 延长2个碳原子,可将脂肪酸延长至24碳,但以 18碳硬脂肪酸最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