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源性皮肤损伤及药物外渗的处理及预防

医源性皮肤损伤及药物外渗的处理及预防


熟悉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 项 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 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 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药物外渗的预防
加强患者的配合 输液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
在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 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药物外渗的预防
输注化疗药物
加强患者的宣教 签署化疗同意书 讲解强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
渗出的分级
级别
I级 II级 III级 IV级
临床分级标准
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冷,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苍白,水肿在2.5—15cm,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苍白,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有麻 木感。 皮肤苍白,伴皮肤紧绷,渗出,变色,淤瘢,或肿胀,较 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血制品、 刺激性、腐蚀性药物的渗出。 包括所有四级的表现和范围较大的伤口;包括大部分肢体 或者伤口非常深
V级
药物外渗治疗与处理
治疗原则: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促进液体重吸收。 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药物外渗治疗与处理 1.范围小且药物无刺激性
更换注射部位,渗出部位可给予湿热敷: 75%酒精、50%硫酸镁(每日2次,20min/次)
药物外渗治疗与处理 2.范围大且药物刺激性强
取得患者配合


应避开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 评估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 合适的头皮针
药物外渗的手背及腕部 注药,以免药物渗漏造成肌腱、韧带的损伤 长期化疗的病人,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或使 用PICC管

药物外渗的预防
合理使用药物
药物外渗治疗与处理 4.防感染
未破溃的小水疱应减少摩擦,大水疱可用 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不剪去表皮,再 用碘伏外敷。
药物外渗的预防
提高专业技术

加强操作技术,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 正确固定针头,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 正确拔针,避免血管损伤,准确按压针眼
药物外渗的预防
合理选择血管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2. 疾病因素 ①危重症患者,由于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 ②癌症患者长期输液或反复使用化疗药物 ③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3.药理学因素:酸碱度、渗透压、浓度、毒性
药物刺激性强、浓度高、局部与药物接 触时间长。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血管收缩药
阳离子溶液 高渗液 抗肿瘤药物 扩血管药
【护理重点步骤】
8. 教导使用石膏的患者,勿用任何物品搔抓石膏下的 皮肤。适当时在石膏粗糙边缘放置棉垫。使用夹板固定 患者在受伤处放置棉垫保护皮肤。 9. 为患者提供身体约束时,检测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 注意约束肢体末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感觉。 10. 为卧床患者翻身时或更换卧位时,不可拖拉,以免 损伤皮肤。 11. 为手术患者备皮时,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刀片损伤 手术野皮肤。 12. 应用皮肤工具确定患者皮肤破损的危险性。 13. 监测并记录皮肤情况。上报医源性皮肤损伤。
医源性皮肤损伤、药物外渗的 预防与处理
外四科 邓淦清
学习目标
1 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概念及护理重点
2 3
4 5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的原因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药物外渗的治疗与处理
6
药物外渗的预防
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概念
指在医疗上由于某些仪器故障、操作不当或使用 某些医疗材料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 伤(不包括外科手术造成的手术部位的皮肤 损伤、皮瓣坏死等并发症)。临床上常见的 医源性皮肤损伤是由于胶带的粘贴或揭除方 法不正确、静脉输注药物渗漏、热损伤、电 损伤、化学性损伤、物理治疗、便盆使用不 当、监护仪附件护理不当等导致的患者皮肤 损伤。
【护理目标】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减少因为 操作导致的皮肤损伤,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 的发生。 【护理结局】 1. 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保持患者皮肤完整 性。 医源性皮肤损伤逐渐减少。
【护理重点步骤】
1. 掌握胶布的粘贴和揭除技巧。预防粘贴胶布引致的
张力性水疱和揭除胶带引致的非张力性水疱。 2. 加强静脉治疗和静脉输液患者的管理。防止液体外 渗,尤其防止细胞毒性药物及其他高危药物外渗。 3. 正确使用保暖装置,热水袋,热水瓶,取暖器,暖 风机及湿热疗法等,控制温度,限制使用时间。老年、 循环不良、感觉减退或迟钝患者,水温在50℃以下。 4. 给患者进行红外线、微波、频谱、熏蒸、炙疗、拔 火罐等物理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章,控制好时间、 强度,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避免热损伤。
药物外渗:
是指在静脉给药过程中, 部分药物没有进 入血液循环,而是漏出或渗出血管以外的组织, 从而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缺血、溃疡甚至坏死 等反应或并发症。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生理解剖因素 疾病因素 药理学因素 操作水平因素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1.生理解剖因素 ①血管硬化或脆性大 ②小儿血管壁薄、管腔细,容易导致血管损伤, 导致液体外渗 ③血管太过于表浅
【护理重点步骤】
5、加强监护仪附件使用的日常管理。避免导联紧贴患者 皮肤,定时更改电极膜的粘贴位置和夹血氧饱和度的手 指,采取双臂轮换测量血压,降低皮肤受损的几率。 6. 正确使用各种消毒溶液,预防高浓度溶液的化学性 皮肤损伤。 7. 正确使用便盆。不可硬塞或硬拉便器,必要时要便 器边缘垫软纸或布垫,预防骶尾部皮肤损伤。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4.操作水平因素 ①未全面了解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 ②操作技术差,不能一次性穿刺成功或反复穿刺 损伤血管 ③巡视不到位,或不能正确判断是否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轻度: 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 的红线,局部可出现疼痛、 肿胀渐加剧 重度: 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 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甚至累及深层组织。如化疗药物
宜,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
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 次。
药物外渗治疗与处理
3.化疗药物、20%甘露醇、5%碳酸氢钠外渗



立即停止输液 早期局部一般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 应用拮抗剂 局部封闭:利多卡因5ml加生理盐水10ml或氢化 可的松50-100mg(通用性的解毒封闭)


立即更换注射部位,患肢抬高制动,至少48h 用75%酒精或50%硫酸镁持续湿敷 配合药物局部封闭: 常用酚妥拉明10mg、利多卡因加地米5mg 局部封闭,同时用山莨菪碱外敷效果良好。
封闭
封闭的方法:
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
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