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及处理(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及处理(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及处理(一)
作者:劳景茂,梁冲,何文海,黄莹莹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PLT)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统计分析153例肝硬化伴脾大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前后(肝硬化组)PLT计数和肝功能,观察PLT 变化趋势,比较脾切除术前后PLT变化和肝功能变化的关系,同时与脾外伤组对比。

结果肝硬化组术后多数PLT升高,部分不升高,甚至降低,并与肝功能相关。

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不明显。

结论肝硬化PLT减少数量的原因除与脾肿大等有关外,还可能与肝脏功能变化有关。

【关键词】肝硬化;高血压,门静脉;脾切除术;血小板计数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往往伴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血细胞三系中至少一系异常或明显降低,多数患者以血小板(PLT)明显降低为主要表现。

以往认为门静脉高压致脾功亢进可能是肝硬化患者PLT减少的主要原因,通过手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降门静脉压力后,脾功能亢进多可消除,PLT数量多恢复正常。

但近年临床实际研究表明〔1〕某些患者后两条不能满足,有些患者脾切除后血细胞,尤其是PLT并未回升,甚至降低。

笔者通过检测15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前后PLT数和肝功能各项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有无腹水及肝性脑病等),并以脾外伤组比较。

旨在探讨肝硬化脾切除术前后PLT数量变化的原因,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我科2000年1月~2007年5月间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53例(肝硬化组),其中男91例,女62例,年龄22~78岁,平均38.2岁,均伴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手术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因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手术31例,余为择期手术。

肝功能分级方法采用Child-Pugh分级方法。

术前ChildA级84例,ChildB级57例,ChildC级12例。

以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83例为对照组。

1.2方法血常规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coulter750)。

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20)。

分别测得术前和术后第3、7、15天的PLT及肝功能各项指标。

1.3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s来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肝硬化组术前肝功能分级及术后相应PLT变化术前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术后PLT不升和降低的比例增加。

在术前ChildA-B-C分级中,分别有1
3.09%、28.07%和50.0%的患者没有回升甚至降低,表明随着术前肝功能储备功能下降,术后PLT数量恢复不良,见图1。

图1术前肝功能分级及术后PLT变化(略)
2.2肝硬化组术后PLT变化情况及相应术后肝功能分级见图2。

图2术后肝功能分级及PLT数量变化(略)
注:术后PLT降低患者中有4例死亡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其术后PLT不升甚至降低的比例增加。

ChildA-B -C中,术后PLT不升和降低的比例分别为7.14%、49.12%和91.6%。

肝功能分级与PLT数量呈高度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65。

提示脾切除术并不能完全或不能纠正PLT降低,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导致PLT不能恢复正常。

2.3肝硬化组与脾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趋势见图3。

图3肝硬化组与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趋势曲线(略)
脾外伤组较肝硬化组手术前后PLT变化明显,提示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术后PLT数量总体恢复不良。

2.4肝功恶化组与肝功好转组手术前后PLT变化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PLT变化情况(略)
肝功能恶化组:肝功能由ChildA、B分别降至B、C肝功能好转组:肝功能由ChildB、C升至A、B。

肝功恶化组手术前后PLT变化不显著(P>0.05),肝功好转组术后PLT较术前血小板升高明显,手术前后PLT变化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提示随着肝功能的变化,PLT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