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O10年8月第3卷第4期Chin J Laparoscop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August 2010,Vol 3,No.4 ・ 1 ・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谭敏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腹
腔镜行脾切除的病例越来越多,但由于腹腔镜手术
的局限性及脾脏位于左上腹深处且具有质软且脆、
血管丰富等特性,尤其是门脉高压导致的脾门部血
管的改变,给手术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风险,
因此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腹腔镜脾切除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腹腔镜脾切除术的适应证:总体来说,腹腔
镜脾切除术(1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1的手术指
征与传统开腹脾切除术大致相同,但由于脾脏血供 丰富,质地脆弱,同时腹腔镜手术失去了术者用手
直接触摸器官的优势。因此,其手术指征、适应证与
开腹手术相比还具有一定的限制。就现在的设备、
器械条件及操作技术而言,目前 的适应证为:
(1)脾囊肿、脾血管瘤等脾良性肿瘤需行脾脏切除
的疾病。(2)与脾功能亢进有关的血液病脾。需行脾
切除术者。(3)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估
计出血不迅猛者。(4)门脉高压症性脾肿大需同时
行门奇断流术者…。
2.Ls的禁忌证:(1)肝功能较差,门脉高压症 性脾肿大需同时行分流术者。(2)外伤性脾破裂出现
休克,估计出血较为凶猛者。(3)广泛腹腔或脾周围 粘连者。(4)脾脏恶性肿瘤且有周围组织受累可能
者。(5)曾行脾动脉栓塞者。上述五点禁忌证实际上
只是目前的相对禁忌证,随着术者操作经验的积累
及手术器械的改良,上述禁忌证可能会成为适应证。
至于门脉高压性脾脏肿大的患者,倾向性的观 点是不提倡行预防性脾切除术,但当f-I脉高压性脾
脏肿大出现相应的症状时,就有必要考虑切除脾脏。
通常门脉高压性脾肿大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
DOh 1O.3877/cma.j.issn.1674—6899.2010.04.001 作者单位: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刨外科 通讯作者:谭敏,E—mail:tantommy@163.corn ・专家论坛・
小板减少、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脾脏较大且周围侧支
血管增多增粗,脾脏又常与腹壁或肠管广泛粘连。在
切除脾脏后通常需同时行门奇断流术。因此,在诸多
因素的影响下,与普通脾脏切除术相比,腹腔镜的操
作难度和风险大大增加,需要给予特别重视。
二、LS的围手术期处理
对非血液病脾患者的术前准备与开腹脾切除术
相同。对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0penic purpura,ITP)患者,如
术前已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口服剂量,通常为强的松30 mg,2次/d,或50 mg,
1次/d;术中常规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200~300 mg;
术后仍需使用较大剂量激素并根据病情逐渐停药。
全部患者手术当天开始使用抗生素,手术开始时使 用一次剂量,术后视病情使用3~5 d。血小板计数
(platelet count,PLT)低于100×10 /L或有严重出
血倾向者,术前3 d应根据既往病情输注大剂量免
疫球蛋白以封闭血小板抗体,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同
时要补充血小板,术中可根据血小板的计数情况给
予输注血小板悬液15~30 U。
三、手术体会
手术体位仍然是LS最值得关心的问题.手术
体位直接影响手术切脾的顺序。目前,国内多数学者
主要采取右斜卧位和平卧位两种体位,这两种体位
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显露脾门比较容易.特别是
平卧位,几乎稍用钳子拨弄就可清晰地显露脾门.这
时,在手术顺序上通常是先处理脾结肠韧带及脾胃
韧带的中下部。但这两种体位又都有一个严重不足.
就是显露脾后外侧及膈顶部十分困难,尤其是膈顶
部,显露不满意将直接影响脾膈韧带及脾胃韧带上
部的处理,而这一部位处理不好往往是中转开腹的
一个主要原因。如采用右侧卧位。则最容易显露脾后 外侧及膈顶部区域,操作便利,对一些脾膈韧带很短
的患者,以及避免因分离脾胃韧带上部时损伤胃底
尤为有利。这时,光学视管及三个Tr
ocar操作孔均 ・2 ・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年8月第3卷第4期Chin J Laparoscop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August 2010,Vol 3,No.4
需适当向左腹壁转移,12 mm的主操作孔常位于左
腋前线上。这一体位最大的不足是如果戳孔定位不
好,常导致器械互相阻挡,影响操作。
1.脾肿大特别是巨脾病例的选择:要根据患者
的情况、手术室设备的配置及术者的操作经验等综
合考虑。如果患者的一般情况较好。不过于肥胖,行
Ls的各种配套器械较为充裕,术者经验较为丰富,
较大的脾脏用腹腔镜的方法予以切除也是比较安全
的。通常,随着脾脏体积的增大、重量的增加、副脾
的存在等因素的出现,I5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一般
情况下,体外超声提示脾脏长径≤15 cm者,采用
腹腔镜的方法比较安全,刚开展这项工作的单位应
该严格选择病例
2.对巨脾的处理:对长径超过15 cm的脾脏,
解剖脾周韧带及脾门时要格外小心 由于脾肿大.
脾周韧带相对变短,脾门深藏.而且,常有不同程度 的脾周粘连,因此,在解剖顺序上应视操作者的技术
与经验作一些适当调整。手术体位应采用完全右侧
卧位。可在三孔法的基础上增加剑突下肝镰状韧带
左侧5 mm戳孔作牵引暴露用。先解剖脾下极的脾
结肠韧带,然后解剖脾肾及脾膈韧带,在分离脾膈韧
带及脾胃韧带上部时,对较粗的胃短血管应使用钛
夹钳闭后用超声剪切断,钛夹要完全夹在韧带血管
上并远离胃大弯,防止术后胃膨胀时钛夹脱落导致
出血。分离完脾周韧带后,可用内镜切割吻合器离
断脾门血管,此时要特别注意脾门周围的小血管,在
脾脏出现病理性改变特别是巨脾时,这些小血管有
时会很粗且出现较多的侧支,离断脾蒂的切割吻合
器如反复在脾门处抽插,极易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
因此,切割吻合器应争取在估计好空间位置后一次
性放入并击发,尽量避免因动作粗暴导致脾门部小
血管出血。
3.离断脾门血管应尽量使用内镜切割吻合器:
除非脾门的血管解剖十分清楚且松弛,有足够的操
作空间,或者操作者经验比较丰富,可以考虑使用体
外打结或钛夹、可吸收夹等方法闭合脾门。否则,由
于这些异物极有可能阻挡刀片的推进,使钉合失败,
一旦出血,试图再用内镜切割吻合器来补救,将造成 极为被动的局面
4.控制脾门意外出血:当用内镜切割吻合器钉 合、切割脾门血管时,有时会出现因脱钉、脾门组织
过厚钉合不牢等种种原因导致的出血。往往见于松
开切割吻合器时造成的凶猛出血,也常常是被迫中
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应根据脾门组织的厚
度正确选择内镜切割吻合器。过长或过短的钉脚都
会导致脾门血管钉合不牢;另外应用抓钳提牢脾门
血管近端,再击发切割手柄。由于脾门血管的近端被
抓牢,松开切割器后,即使有血管出血.也容易看见,
不致因血管回缩而导致难以处理的出血。由于脾脏
与胰腺关系密切.50%的人胰尾距脾门在1 cm以
内,约1/3人的胰尾与脾门接触,其中50%的人胰
尾紧靠脾门中央.因此,一旦脾门的血管回缩并出
血。盲目钳夹止血最易导致胰腺的损伤。
5.切下脾脏后可先用拾物袋将其套取后,在腹
壁上切一小口,用卵圆钳把脾脏夹碎后取出,注意不
要弄破拾物袋。
四、门奇断流术
用超声刀或ligasure继续分离胃底、小网膜囊
直至左右膈脚处,由于患者的体位仍为右侧卧位,因
此,采用从胃大弯、胃底、贲门向术者左侧方向游离
的顺序会比较容易。用操作钳将胃抬起,超声刀沿食
管后方向上分离,所有可见的曲张血管用超声刀或
ligasure离断,范围可达贲门上6~8 cm。尤其要注
意的是.为了有效地阻断胃短静脉、胃后静脉和左膈
下静脉,必须完全游离胃后壁和胃底。而对于冠状血
管的处理,在完全游离胃后壁、胃底后,可采用
ligasure紧贴胃小弯对胃左血管进行离断。操作的关
键点是必须把大部分的胃体、贲门与食管下段结合
部完整地与其后方的组织充分游离。容易出现的错
误是由于未能充分游离胃底、胃体后方,导致胃小弯
侧的网膜组织分离不够充分,使胃冠状静脉不能被
可靠地离断,影响手术疗效,这一问题应该引起足够
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谭敏,迕羲彦,吴志棉,等.腹腔镜技术在脾脏切除术中的应用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8):599—601.
(收稿口期:2010.05 23) (本文编辑:王立敏)
谭敏.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J/CDI冲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3(4):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