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本土经济学

中国本土经济学

中国本土经济学观点综述中中国本土经济学强调体察自然与人类本身所获得的自性智慧,可用‚自性经济学‛、‚伦理经济学‛、‚美德经济学‛等概念来表述一、中国经典经济学关于财富的基本理论张五常教授认为:‚一般而言,科学的起点是一些武断的假设,称公理(postulate or axiom)。

通常不真实,往往抽象。

所谓公理,是参与人不准在公理上争辩。

经济学的第一个公理是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跟着的第二个公理,是每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局限条件的约束下争取最大的利益(constrained maximization)‛。

中国经典经济学的公理与上述西方经济学公理的最大不同之处,不是不准参与人质疑、争辩,而是可以使每一个人都能最终验证它。

中国的经典学问是‚学而时习之‛的学问,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检验。

就是思想上的心得,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实习并获得印证,才会产生由内而外的喜悦,这种‚法喜充满‛和‚有朋自远方来‛而产生的情绪上的‚乐‛是不同的。

因为他获得和印证的是‚公理‛——天下为公之理,而我们知道,在古代经典关于‚天‛的几种含义中,最具本质意义的是‚自然‛。

所谓公理,就是自然如此的天理。

索罗斯认为:‚代理人应该代表其代理人的利益,但事实上他们趋于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其所应代表的认的利益之上。

代理问题已经被经济学家广泛分析过,但完全是从合同和经济动机的角度出发,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伦理和价值观问题。

而剔除伦理因素,问题就变得很难驾驭。

如果诚实和正直取向在人们的行为中失去控制地位,人就会日益变得只受经济动机的驱使。

市场原教旨主义宣称的‘价值中立’,实际上是削弱了道德价值观。

‛人们之所以一错再错,总是重蹈覆辙,就是因为没有认识清楚‚天行有常‛。

看不破表现形式的人,就认识不到本质的内涵。

本章将分别说明中国古代经典中所载的关于财富本质、生发、现象和运用的公理,理通法自明,如何作就看个人的选择了《古兰经》有言:‚如果你叫山走过来,山不过来,那你就走过去‛。

现代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当我们迈步走时,如果参照物是人,那么就位移来说,也相当于山走过来。

所以,只要开始改变自己,世界就会向着你所期望的目标转变,只是你要读懂世界为你而转变的方式。

其实不是财富远离我们,而绝大多数情况是我们拒绝走向财富。

当我们决定走向财富的时候,财富也在走向我们。

世界归根结底是按照我们想象的方式存在伦理天然论:《太上感应篇》曰:‚福祸无门,唯人自召‛。

福由自求,咎由自取。

世间万象,人生百态,穷通祸福,一切一切,伦理天然。

爱因斯坦坚信‚上帝不是在掷骰子‛,意味着在宇宙中没有偶然,一切都在‚统一场‛中按部就班地运行着。

《易经》传达的最基本的信念,就是整个宇宙都井然有序,如此这般地变化着。

那么这个井然有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中国本土文化称为‚道‛。

这个‚道‛就是宇宙中的‚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一切事物的起因、发展、成熟和分解,我们姑且名之‚伦理天然‛。

天然就是自然,就是本来如此,就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经典中的语言表达及其简洁:‚如是‛。

《素书》有言:‚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天然伦理,非关文字,不因学问知识的积累而增,不因目不识丁而少。

伦理是天然的合约。

不守伦理,天报;人惩罚,亦是天道的体现。

没有伦理道德意识和伦理道德约束,人类的行为就不得不以法律强制保障的合约行形式来约束。

违反合约的人要面临法律的制裁。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伦理的执行没有交易费用。

如果伦理的运行中出现了交易费用,就是人出现了不会做人的情况,道德水准下降了。

经济学就是人学,人性学、伦理学和道德哲学,后者是亚当〃斯密之所以开创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原因。

二、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道德的感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易经》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子孙保之。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无论如何,我深信上帝不是在掷骰子。

——爱因斯坦致马克斯〃玻恩的信,1926年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演绎法和归纳法。

在科学史上,真正重大的突破,如哥白尼的天文学说、牛顿的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不是论证得到的,是论证之前由‚灵感‛得到的,也就是说,是由演绎法得到的,不是由归纳法得到的。

至今科学史上仍然不解,爱因斯坦怎么会在‚神奇的1905年‛一下子冒出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一连5篇原创文章,几乎没有什么引文和参考资料。

中国经典经济学的道理,如果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更多地来自演绎法。

自性的道理,自然伦理的道理,太极两仪四相五行的道理,《黄帝内经》中人体系统的道理,都不是可以归纳出来的。

但是,如果把整个中国经济历史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她的不可思议的文化也符合归纳的结论。

既是爱因斯坦灵感式的演绎文化,也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归纳文化。

演绎的内容可以在中国历史上得到验证,也可以在中国历史中归纳出统一的伦理经济定律。

不在于历史是什么,在于读者自己如何去看待。

本章和下一章,都取自大家熟知的中国史实,无非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做人即经济‛的道理,了解人的品性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无论帝王总统对于国家,还是平民百姓对于家庭,其伦理机制是完全同一的。

西方经济学假设人性如何如何,或自利或理性,实际上以偏概全、挂一漏万,无论怎样假设都不能穷尽‚本自具足‛的人类自性,所以难免盲人摸象,莫衷一是。

中国本土经济学虽说起点为‚自他不二‛基础上的他利和自利的统一,其实在本质上并不假设人性如何,而是直指人性本身,不管禀性习性如何千差万别,皆按照天性的自然伦理教化之,使群生统统归于自然中道。

如果您仔细体会这两章的史实,就会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本土经济学,不管学与不学,知道还是不知道,每个人每天都在遵守或者违反。

在当今分工的时代,职业属性过于分明,富豪不是‚经济学家‛,政府总理也不是‚经济学家‛,但是就‚经济‛一事,他们的领悟和造诣会令‚黑板经济学家‛望尘莫及。

赚钱不需要学习今天的西方经济学;政府决策也不需要学习今天的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里的南郭先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中国历史上‚盛世‛的特点和经验总结:《礼记〃礼运第九》记载中国古代国家的经济文明程度有两种:一是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二是小康,‚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自黄帝以来,得天下者皆因有德;失天下者皆因败德。

修德则家齐国兴,败德则家乱国衰。

凡是兴旺的朝代,领导人必有过人的德行、智慧、能力和勇气;凡是衰败的朝代,领导人必定有败德的言行,伤身害命,国破家亡。

德为天下大本,真实不虚。

曾子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天子身修,则国泰民安,常逢善时,风调雨顺;地方官员身修,则保一地方平安;一人身修,则安身立命,兴家乐业。

理身、理家、理国全在个人身上。

翻看二十四史,不难发现以德治国是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理念,历代统治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是华夏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独存的密因。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

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

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

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

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

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

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总结‚盛世特点‛,至少有以下六项:一是领导者(帝王及其佐臣)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二是不耻下问,礼贤下士,求治道以谦、以诚、以真,并身体力行;三是有圣人智士辅佐,以正君心,以保国家;四是宽刑,体恤下情,爱民如子;五是薄税,藏富于民;六是任民,即‚治道清静而民自定‛。

其中,为人君者尤以改过为难。

司马光说:‚过者,人之所必不免也,惟圣贤为能知而改之。

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臵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传说圣人治世的特点:以德而立1.炎帝黄帝和高辛炎帝,为人有圣德,以火德而王天下,故号炎帝。

《帝王世纪》载,‚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初都陈,又徙鲁。

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皇甫谧曰:‚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

‛班固曰:‚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

‛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天下乱。

黄帝兴,平定天下。

史书记载:黄帝为有熊国君,是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

神农氏衰落、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之时,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以土德王,故曰黄帝。

‚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表明轩辕是能够使大家佩服的强有力的领导者,‚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最终使人们‚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

‛宰我问于孔子,‚予闻荣伊曰黄帝三百年。

请问黄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子曰:‚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足见黄帝德行事功影响之深远。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顺天之义,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其动也时,其服也士。

帝喾溉执中而篃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2.尧舜禹帝尧名放勋。

史书载‚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

能明驯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从这个叙述过程来看,曾子《大学》所说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在尧的一生行止上得到印证。

说明曾子《大学》的来源依照今天求学的路径分析可能有两个:一是曾子熟读古代典籍,例如演绎《尚书》中圣人功业而成;二是自身笃行伦理,自诚而明,再对照古圣先贤事例,归纳而成。

而按照中国古代的求学方法,曾子应该是综合二者而成之。

尧有大德大仁,亦有识人之大智,从《尚书尧典》上记载可知,尧自知嗣子丹朱‚顽凶‛,所以不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