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

第三章 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

第三章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
3.1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与种类
1、建筑物按照其使用的性质或功能,分为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

2、根据其施工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分为:生活服务性建筑、托幼建筑、学校建筑、科研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行政办公建筑等。

3.2自然条件与住居特点
房屋建筑的样式、结构及所用的材料,首先受当地的材料资源、自然气候的影响。

3.2.1寒冷、多学地区的住宅
1、东北地区的分散型院落和住宅样式
为抵御严寒,建筑多采用厚重型墙体和屋顶。

2、陕西、山西的狭长型院落
冬春两季风沙大、日晒过烈,为遮挡风沙,通常采用狭长型院落,厢房遮掩正房,左右厢房距离很近,约3-5m宽,以达到相互遮阳和挡避风沙的目的。

3、西北、甘肃一带的高墙院落
屋顶采用朝向院内的一面坡屋顶,后墙高过前檐,对防御及采光均有很大好处,是最合理、最经济实用的结构形式。

4、多学地区大坡度屋顶
为防止过重的雪荷载对房屋的压力,当地居民采用大坡度屋顶和低矮的屋架。

3.2.2膜式住宅
草原上传统的居住形式是可移动的膜式住宅—蒙古包。

由于草原上缺少树木、石块、砖瓦等建筑材料,另一方面蒙古包便于拆装、携带,容易搭建,适合游牧生活方式。

3.2.3窑洞住宅
不需要过多的建筑材料,不占用土地,利用天然的地势地形,在地层内掘出空间作为住房,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利用种植庄稼等。

且厚厚的土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缺点:窑洞住居采光、换气性能比较差,同时难以形成较大、宽敞的空间。

根据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窑洞分为3种基本类型:
(1)考崖式:在天然土壁内水平向内开挖横洞,窑洞的屋顶上面可以照常种植庄稼。

可以数洞相连,形成一组房屋。

(2)下沉式:在平坦的冈地上,挖掘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深坑,沿着坑面再向水平方向挖掘窑洞。

(3)独立式:是一种掩土式的拱形房屋,在缺乏木材的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形成的一种窑洞民居类型。

3.2.4福建客家土楼住居
1、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平面形状有圆形、方形、半月形、弧形及混合形,可根据用地面积和房屋规模灵活布局;
2、空间形式丰富多彩;
3、结合当地气候炎热的特点,解决民居降温问题;
4、成功地运用当地的材料。

3.2.5西藏碉房式住宅
是藏族人民充分运用就地取材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所创造出来的居住形式。

由于高原气候寒冷多风,碉房住宅采用平屋顶、厚墙、封闭式天井或院落,以防风保暖,采光通风。

建筑朝向多向阳背风,一般在院内朝东南开设门窗,建筑平面多采用简洁的方形或曲尺形。

所用的建筑材料外部多用石材,内部以木材的密梁构成楼层和平屋顶。

3.2.6云南“一颗印”式住宅
地处高原,夏季炎热、紫外线照射量大,需要有小天井(庭院)和高大敞口的厅堂来遮
阳。

居民采用厚土墙,用筒瓦铺设屋顶,以减小屋顶的厚度和重量,形成一个封闭的、平面为正方形、如同印章形状的院落。

一般为二层楼,底层放农作物和牲畜,上层住人。

3.2.7云南傣族的干栏式住居
地处热带,气候高温炎热,潮湿多雨,为了通风、采光、以及防止野兽的袭击,住宅样式采用下不架空的干栏式建筑。

传统的结构材料采用木材、竹子,现代社会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子作为承重构件。

1、对地面状态的适应能力强,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2、有利于改善住居的生态环境。

3、适应热带地区高温、湿热的气候特点。

3.2.8“井干式”住宅
纳西族“井干式”建筑是云南西北部经典建筑样式,又名“木楞房”,是一种原始的居住样式,结构材料及围护材料全部使用自然的原木。

“井干”是指用原木叠落而成的墙壁,呈横线条,外观轻快、雄伟有力。

井干房的开口面积很少,门洞很小。

由于木材有良好的吸水能力,能够调节房间内的湿度。

住宅具有优良的居住性能和优美的外观,但使用大量木材,价格昂贵,目前很少用于实际居住。

3.3社会风情、生活习惯与房屋建筑的特点
房屋建筑的样式和所用材料既要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材料资源,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时代的特征。

即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或国度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3.3.1我国的四合院及院落礼制
1、平面形式:以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

平面为长方形,由正房、耳房、左右厢房及下房构成,中间有天井,四周有围墙,构成一个封闭、独立的院落。

2、背景:四合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封建礼仪制度和生活习惯。

这种布局,适合过去中国以
家长制、大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体制,和封闭式的生活习惯。

3、北京四合院标准形式是三进四合院。

三院中以中院为主,不但位置居中,而且面积最大、空间最为开敞。

其前部的院落为倒座院,其后部的院落为后罩房院。

正房主体部分为主厅和祠堂使用,一般供奉牌位,也作为接待重要客人和举行家庭礼仪之处;正房两侧的耳房多为家中长辈居室或书房。

倒座院主要作为私塾和厨房、仆人房来使用,在尽端或此院的角落处还设有厕所。

后罩房是四合院最后面一座房屋,距离大门最远,一般作为家中未嫁女孩的居室。

4、材料:个体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木构件。

粘土砖墙,屋顶铺瓦。

色彩上一般人家以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大门、游廊等局部施以彩色。

贵族府邸使用琉璃瓦、朱红门墙和金色装饰,来彰显社会地位、贫富等级。

5、四合院建筑的特点:
(1)土地利用效率高;
(2)房间应用上有极大的伸缩性,可根据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调整使用;
(3)自成体系,与外界区划分明,私密性强,但具有闭塞的缺点;
(4)封闭性好,便于防御。

3.3.2欧洲的厚重型、小开口建筑
欧洲建筑多以石材为墙体材料,给人以厚重感。

1、从气候上看,欧洲大陆冬季比较寒冷,为了保暖和防风,多采用厚重型墙体和较小的开口,并且窗的纵向尺寸大,而横向尺寸小;
2、从生活方式看,欧洲人使用睡床、椅子的生活方式,座椅建筑物的层高较大;
3、从社会状况看,战争多发,防御意识较强。

3.3.3日本的开放式建筑
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温暖、潮湿,传统的房屋建筑以轻型、木结构的房屋居多。

1、夏季高温多雨,空气湿度较大,通风是居室的第一需要,所以房屋四周的墙体基本都是
开口,窗的面积很大,而且多数为落地窗,属于开放性住居形式。

2、防御意识比较薄,因此房屋的围护结构防御性较差。

3、房屋的开放式结构,使室内和庭院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与大自然的亲近机会。

3.4我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及现状
3.4.1 20世纪50年代的低层简易住宅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萧条百废俱兴,居民面临严重的住房不足。

受当时的经济条件、建设能力等的限制,一些城市兴建了大量的简易住宅,包括连续型的平房和2-3层的低层建筑。

特点:使用功能不完善,人均面积小,通常在室外配置公共厕所、自来水上水管等公共设施,初步解决了居住问题。

但还没顾及到住宅标准问题。

3.4.2 20世纪60年代的多层标准住宅
1、发展:住宅建设向规范化发展,兴建住宅均按建筑标准设计。

2、住宅标准为每套居住面积18m2,北方地区多为楼内公用厕所,南方在楼外设置公共厕所,楼层层数以3-4层为主。


3、特点:基本实现了餐寝分离,但人均居住面积很小,住宅的功能也没达到配套的程度,居住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3.4.3 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单元套型住宅
1、发展:城市住宅标准开始出现单元套房的设计模式,对住宅建筑提出来平面要分房明确,要保证一户有一厨、一厕的配套标准。

2、特点: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有所提高,平面布局实现了就寝、用餐、卫生间分开的功能,但没有起居室和浴室,很少进行装修,层数提高至4-5层。

3.4.4 20世纪80年代高层住宅的出现
1、80年代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首先这时期的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50m2;其次平面布局更加合理,使用功能也更加完善,基本做到起居和卧室分开,并拥有一厨一厕的住宅标准。

2、特点:人们开始追求居住环境的美观和舒适性,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室内、室外装修,注重建筑物的外部环境和小区的环境设计。

3、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增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日益提高,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出现了10-13层的高层住宅建筑。

最大特点是住户集中,配有电梯、商场、餐厅、健身房等公共设施和辅助设施。

3.4.5 20世纪90年代郊外住宅小区和别墅型建筑
1、对于城市中心地区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噪音污染严重,居室的采光照明、通风换气等条件变差,同时高层建筑样式千篇一律,远离自然和绿色,使人厌倦。

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思想成为新时尚。

2、90年代在城市的近郊建造了许多单户别墅型个人住宅,不论从建筑造型的美观还是外立面的装修,与50年代的简易住宅相比,反映了我国居民居住水平和环境发生的飞跃式的改观,也反映了建筑材料从单一、低档、落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