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虚拟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微波低通滤波器
二、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切比雪夫式微波低通滤波器,技术指标为:截止频率f c=2.2GHz,在通带内最大波纹L Ar=0.2dB,S11小于-16dB;在阻带频率f s=4GHz处,阻带衰减L As是不小于30 dB。
输入,输出端特性阻抗Z0=50Ω。
方法一:用微带线实现,基片厚度H=800um,T=10um,相对介电常数ε
r
=9.0;
高阻抗线特性阻抗Z
oh =106Ω,低阻抗线Z
01
=10Ω。
方法二:用同轴线实现,其外导体直径为D0=16mm;高阻抗线特性阻抗Z
oh
=138
Ω;低阻抗线内,外导体间相对介电常数ε
r =2.54,低阻抗线特性阻抗Z
01
=1。
确定滤波器的结构尺寸,测量滤波器的参数S
11,S
21
,进行适当调节,使之
达到最佳。
记录滤波器的最终结构尺寸,总结设计,调节经验。
三、实验仪器
硬件:PC机
软件:Microwave Office软件
四、设计步骤
1.确定原型滤波器
生成原形滤波器时,在参数定义页设置
N:5 元件数目为5;
FC:2.2 截止频率为2.2GHz;
PP:Ripple(dB) 带内参数为波纹衰减
PV:0.2 波纹衰减值为0.2dB
RS:50 输入端特性阻抗为50Ω
RL:50 输出端特性阻抗为50Ω
生成名为Fliter的原形滤波器的原理图,以及相关的测量图,优化项。
最终
得到电路图,如下所示:
设置工作频率,分析后得到滤波器相应结果,包括S11,S21参数。
设置优化目标,即f <2.2GHz时,S11<-16dB,S21 >-0.2dB; f >4GHz, S21<-30Db;目标设定完成后进行优化。
优化结束后,得到滤波器相应结果,包括S11,S21参数,如下图所示:
五、实验数据记录
1.根据优化结果,将原型滤波器的各个已优化的参数值填入表1,如下所示:
2.计算滤波器的实际尺寸
(1)微带线结构
○1高阻抗线
先计算高抗阻线的宽度。
已知条件:εr=9.0,f0=1.1 GHz,H=800um,T=10um,阻抗Z oh=106Ω,通过TXLine计算得W=92.4194um,εre=5.3761。
再计算高抗阻线的长度:l L1= L l2=5800.4um。
○2低阻抗线
先计算低阻抗线的宽度。
已知条件:εr=9.0,f0=1.1 GHz,H=800um,T=10um,阻抗Z oh=10Ω,通过TXLine计算得W=8429.86um,εre=7.83072。
再计算低阻抗线的长度:l C1=l C3=1890.05um。
(2)同轴线结构
○1计算内直径
通过TXLine,分别计算各阻抗线的内直径:
设置参数εr=1,f0=1.1 GHz,D0=16mm,阻抗Z oh=138Ω,计算高阻抗线的内直
径D i=1601.29um。
设置参数εr=2.54,f0=1.1 GHz,D0=16mm,阻抗Z oh=10Ω,计算低阻抗线的内
直径D i=12265.1um。
○2计算长度
高阻抗线的长度:l L1= L l2=10.33mm。
低阻抗线的长度:l C1=l C3=3.3186mm,I C2=5.7073mm。
3.完成电路,测量各特性指标
在已有的工程中添加一个新的原理图,用于绘制实际微波结构的滤波器。
参数设置为εr=9.0,H=800um,T=10um,阻抗Z oh=10Ω。
绘制的电路图如下:
依次添加图表,添加测量项S11,S21。
全部完成后,观察所的曲线并进行优化。
将各高低阻抗线的长度设置为优化参数,再重新添加优化目标,执行优化,直到电路性能符合指标要求。
优化后所得曲线如下图所示:
六、结果分析
仿真结果说明,通过Wizard模块的AWR Filter Synthesis Wizard功能自动生成的原型滤波器,和绘制成的微波结构的低通滤波器,优化后的结果得到的曲线图相似,性能比较符合指标要求。
七、实验总结
1. CAI软件将抽象的微波传输线理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展现出来,它通过传输线波形演示和圆图应用两大部分,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入射波,反射波,驻波的传输过程,以及单支节匹配,双支节匹配的原理。
通过讲解一些经典例题,帮助我们活学活用,充分掌握。
Microwave Office是AWR公司推出的微波EDA软件,为微波平面电路设计提供了最完整, 最快速和最精确的解答。
它通过两个模拟器来对微波平面电路进行模拟和仿真的。
通过在元件库中调出微波电路所需要的原件,建立电路模型,实现仿真。
通过八个实验中对这两款软件的使用,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使用方法,但是一些技巧仍然不能熟练使用,一些原理仍然不能深刻理解,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多的应用,达到熟能生巧,更好的利用它们继续探索微波世界。
2.本次微波实验共完成了八个实验内容。
实验一,是通过课件对CAI软件有了初步了解,看了传输线波形演示的过程,掌握了部分圆图应用方面的知识。
对课堂上老师讲的入射波,反射波,驻波的形成,传播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验二,Microwave Office软件系统介绍,看过视频教学内容后,对该软件有了些许认识,对软件中的一些功能也有所了解,为后来在实验中的应用做了很好的铺垫。
实验包括,整流器和放大器的非线性分析,首先创建原理图,完成电路图,添加图表,测量项后可以直接在图中观察到输出频谱。
实验三中螺旋电感的电磁分析,学习了创建三维视图来绘制螺旋电感,观察动态电流分析及电场分布,对螺旋电感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实验四,集总元件滤波器中学会了优化电路的方法,并在后来的其他电路中得以应用。
实验五是采用微带线结构设计一个三端口等功率分配器,并测量特性指标与频率的关系曲线,通过TXLine得到微带线的实际尺寸。
实验六是利用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同轴线阶梯阻抗变换器,分别为最平坦通带特性变换器和等波纹特性变换器。
确定阻抗变换器的结构尺寸,最终比较不同阻抗变换器的性能特点,得出结论:波纹等特性变换器的工作频带更宽。
实验七是分别采用短路单支节和短路双支节设计一个阻抗调配器,并用同轴线结构实现对传输线及负载的匹配。
实验八是设计一个切比雪夫式微波低通滤波器,分别用微带线结构和同轴线结构实现,通过设置参数后优化目标得到原型滤波器的各个已优化的参数值。
然后计算滤波器的实际尺寸,完成电路,测量各特性指标。
最终观察滤波器的二维三维布线图。
3.虽然顺利的做完了八个实验内容,但是对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还远远不够,不能达到活学巧用,独立思考。
但是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内容有了新的认知,尤其是与在微波课堂上和老师讲的内容联系起来,能比较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
对滤波器,功率分配器,阻抗变换器,阻抗调配器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希望实验内容中能有更多独立思考的内容,使同学们有更好的应用。
加强认识,好好利用微波技术带给我们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