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第五章 呼吸系统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第5章呼吸系统第1节概述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导气部肺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二、内脏的概念概念: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中器官的总称。

三、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一)胸部标志线1.前正中线2.胸骨线3.锁骨中线4.胸骨旁线5.腋前线6.腋后线7.腋中线8.肩胛线9.后正中线(二)腹部的分区第2节呼吸道一、鼻(一)外鼻(三)鼻旁窦二、咽(一)位置和形态(二)分部三、喉(一)喉的位置(二)喉软骨(三)喉的连结(四)喉肌(五)喉腔四、气管与主支气管(一)气管(二) 主支气管(三)气管与主支气管的微细结构第3节肺一、肺的位置和形态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三、肺的微细结构四、肺的血管肺血循环的特点:低压、低阻、大流量第4节胸膜一、胸腔、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胸腔是由胸廓与膈围绕形成的腔。

胸膜为紧贴在肺表面、胸壁内面、纵隔侧面和膈上面的薄而光滑的浆膜,分脏胸膜和壁胸膜两部分。

胸膜腔为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延续而形成封闭的潜在性腔隙。

二、胸膜隐窝肋膈隐窝:肋胸膜和膈胸膜转折处形成的较深的半环形间隙。

三、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第5节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所有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上纵隔内有胸腺、气管、食管、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及分支、胸导管等。

下纵隔前纵隔:胸腺下部、淋巴结、疏松结缔组织。

中纵隔: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膈神经、奇静脉弓等。

后纵隔: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干等。

第6节呼吸过程◆说出呼吸的概念、基本环节◆概述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说出胸内负压的形成原理及生理意义◆列出评价肺通气功能的主要指标◆描述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分析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比较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呼吸过程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四个环节: :1.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3.气体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4.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意义:维持内环境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恒定。

一、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大气压与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

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呼吸肌的舒缩。

1.呼吸运动: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1)呼吸类型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平静呼吸特点是吸气是主动的,而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吸的特点是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2)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2)呼吸频率:安静时每分钟为12~18次2.呼吸时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吸气初,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吸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呼气初,肺内压高于大气压⏹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3.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通常情况下低于大气压,简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肺回缩力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①牵拉肺,并使肺随着胸廓的扩大而扩张,从而维持肺的扩张状态;②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1.弹性阻力占总通气阻力的70%, 是指弹性组织本身产生的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回位力,包括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即肺的回缩力,2/3由肺泡表面张力构成,1/3由肺组织本身弹性回缩力构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细胞合成并分泌,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弹性阻力的大小,通常用顺应性来表示。

而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体扩张的难易程度。

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比关系。

2.非弹性阻力占总通气阻力30%。

⏹主要是呼吸道阻力,是气体通过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及气体分子与气道管壁之间的摩擦力,也称为气道阻力。

⏹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有气道口径、气流速度和气流形式。

其中气道口径是影响气道阻力的最主要因素。

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阻力明显增加。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1.肺容量肺容量是指肺容纳气体的量。

(1)潮气量: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正常成人约为400~600ml,平均为500ml。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入气量,称为补吸气量。

正常成人约为1500~2000ml。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增加的呼出气量,称为补呼气量。

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ml,可反映呼气的贮备能力。

(4)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称为残气量。

正常成人为1000~1500ml。

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称为功能残气量,它等于补呼气量与残气量之和。

正常成人约为2500ml。

(5)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在作一次最深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它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正常成人男子平均为3500ml,女子约为2500ml。

用力呼气量是受试者在一次最深吸气后再用力尽快呼吸,计算第1、2、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正常成人第1、2、3秒末呼出的气量分别占肺活量的83%、96%、99%。

(6)肺总量:是肺组织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它等于肺活量和残气量之和。

正常成人男子平均为5000ml,女子为3500ml。

2.肺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出肺的气体量。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量,称为每分通气量,它等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乘积。

安静时正常成人每分通气量为6000~9000ml(6~9L)。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进入肺泡能够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当安静时潮气量为500ml,每分钟呼吸频率为12次,肺泡通气量为4200ml二、气体交换与运输(一)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两个过程。

1.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交换的动力是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2.气体交换的过程在分压差的作用下,气体通过生物膜由分压高向分压低扩散的过程。

(1)肺换气过程肺泡气的P O2 ↑,静脉血P O2 ↓, O2 由肺泡向静脉血扩散;而肺泡气的PCO2 ↓,静脉血PCO2 ↑,CO2由静脉血向肺泡扩散。

通过肺换气使原来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组织换气过程组织细胞内的P O2 ↓,动脉血P O2 ↑,O2 由动脉血向组织细胞扩散;而组织细胞内的PCO2 ↑,动脉血PCO2 ↓,CO2由组织细胞向动脉血扩散。

通过组织换气使原来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3.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1)气体分压差:分压差越大,气体扩散速度越快,气体交换率越高;(2)呼吸膜厚度和面积:呼吸膜广大的吸收面积和良好的通透性,是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保证。

在病理情况下,如肺气肿时呼吸膜面积减少或肺炎、肺纤维化、肺水肿等使呼吸膜厚度增加,都将导致气体扩散量减少。

(3)通气/血流比值(V/Q比值):通气/血流比值是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V/Q比值=0.84,此时肺换气效率最高。

当V/Q比值减小,意味着通气不足(如支气管痉挛)或血流过剩,相当于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当V/Q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或血流不足(如肺动脉栓塞),相当于增加了生理无效腔。

总之,无论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使肺换气效率降低。

(二)气体运输1.氧的运输1)物理溶解:约占血液运输O2总量的1.5%。

2)化学结合:约占血液运输O2总量的98.5%。

在1L动脉血中去氧血红蛋白含量达到50g以上时,在毛细血管丰富的浅表部位,如口唇、甲床可出现青紫色,称为紫绀。

2.二氧化碳的运输1)物理溶解:约占血液运输CO2总量的5%。

2)化学结合:①碳酸氢盐,约占血液运输CO2总量的88%。

②是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约占血液运输CO2总量的7%。

第7节呼吸运动的调节教学目标:1.解释呼吸中枢的概念2.说出延髓、脑桥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3.理解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意义一、呼吸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从脊髓、低位脑干到大脑皮质广泛分布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称为呼吸中枢,它们各有分工,共同完成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脊髓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功能是:联系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延髓是产生节律性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

脑桥存在对延髓呼吸节律进行调整的功能,称为呼吸调整中枢。

大脑皮质的参与构成对呼吸运动更完善的调节。

低位脑干的呼吸运动调节系统是不随意的自主呼吸节律调节系统大脑皮质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系统是随意的呼吸调节系统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主要指血液或脑脊液中O2、CO2、H+水平变化时,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运动的变化,使肺通气量与机体代谢变化相适应,保持内环境中O2、CO2、pH值的相对稳定。

外周化学感受器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在血液中Po2降低、Pco2或H+浓度升高时受到刺激,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左右对称,感受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H+浓度的变化,通过与延髓呼吸中枢的联系,从而引起呼吸运动的变化。

CO2对呼吸调节作用的两条途径:1.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2.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引起呼吸加深加快H+对呼吸调节作用的两条途径:1.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2.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低O2对呼吸调节作用的两条途径:1.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2. 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减弱肺牵张反射由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运动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是肌梭,当肌肉受到牵拉时,感受器受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肌收缩,即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防御性呼吸反射是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时所引起,以清除刺激物为目的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常见的防御性呼吸反射有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

咳嗽反射的生理意义是清洁、保护和维持呼吸道的通畅。

喷嚏反射生理意义是清除鼻腔中的刺激物。

第3节肺一、肺的位置和形态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三、肺的微细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