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及预防措施

“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及预防措施

“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及预防措施
摘要:“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如何预防和减少“媒介审判”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让“媒介审判”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这样就有悖于法治精神。

关键词:媒体媒介审判新闻报道
近几年,我国法治较昌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依法治国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新闻界也应时而动,加强了对法制新闻的报道和司法领域的舆论监督,从新闻价值层面来说,法制新闻的重要性、趣味性、接近性等特征,满足了受众猎奇求趣以及寻求安全的心理欲求。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法律是一门十分精确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法制新闻的报道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

而当下新闻界的现状是:新闻媒介不拥有专业的调查手段,难以全面掌握事实,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知识有限,在对法制新闻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与法治原则相悖的现象。

其中“媒介审判”或称“报刊裁判”(trialbynewspaper)。

就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一、“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
(一)司法制度的缺位使媒介有空可钻,媒介是情有可原
目前我国的司法体制正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不过其自身的设计缺陷、执法过程中的种种漏洞、以及其内部的监督苍白无力等原因,
都在不同程度上使人们对其能力和效力产生了怀疑。

然而人们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向媒体寻求帮助。

而一些媒介也恰恰就是打着“满足受众需求”的旗号,以填补司法功能的缺陷为由,大胆地充当了“勇士”,为人民说话、办事,进行“媒介审判”。

因此,在司法公正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其监督资源又比较缺乏的今天,新闻舆论监督“钻空子”是难以避免的。

(二)媒介过分追求刺激性,缺乏理性思考,媒介难辞其咎
许多媒体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常常靠报道社会热点问题等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而司法案件本身的新奇性和刺激性,毫无疑问地就使它们成为新闻报道关注的热点。

但是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往往以道德判断凌驾于法律之上,常常以道德化、感性化的观念来代替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形成了一边倒、脱离法律依据的舆论氛围,给司法工作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三)受众法律意识薄弱,对媒介期望太大、呼声太高,媒介难言拒绝
我国长期以来的人治思想传统,使人们并没有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习惯,人们的法律意识还相当薄弱。

而在公众的眼中,媒介已经变成了正义的化身,是最好的民意通道。

许多媒体也认为,它们有义务传播人民的声音,监督社会。

于是,在人们的高声拥护和支持下,在人们寄予的厚望下,媒体努力去满足他们的要求,最终导致“媒介审判”屡见不鲜。

二、“媒介审判”是媒体的职能错位
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载体,它以报道新闻、提供信息、引导舆论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如果超越此职能,转而担当“民间审判”的角色,则是对自己拥有权力的无限放大,是一种职能错位。

一些媒体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舆论监督权异化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道义上的“审判”,乃至干预正常的司法程序,使引导舆论变成了激化舆论。

本人认为,媒体要秉承对社会的责任,对被控者的名誉和生命负责,就必须报道事实的真相,把整个案情的最新进展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准确地告知读者,让大众知道得更全面、更准确。

它担负责任的惟一办法就是公开报道事实,报道要客观、公正。

报道的节奏要与正常的诉讼程序同步,报道的用语要符合法律规范,不掺杂感情色彩,也不能单凭媒介的一己好恶作“单向度”的炒作。

此外,媒介在报道此一类案件的过程中,其着眼点应放在如何提升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批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方面,其传播效果要立足于敲响警钟和振聋发聩上,而不应渲染带有色情、暴力的犯罪过程,也不应将某些“细节”无限放大。

南方某新闻周刊在报道“张君案”时,用了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张君6个情妇的基本情况,诸如某情妇的姿色艳丽,某情妇认为张君有男子汉魄力而死心塌地追随他等。

还有在对蒋艳萍案件的报道中,司法程序还未进入庭审调查阶段,按规定此阶段需要审查的内容有10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

但有些
媒体在报道中说起诉书“言之凿凿”。

某报庭审纪实写道:“蒋艳萍对公诉人的指控、指证一直采取不承认的态度。

在法庭调查中,蒋艳萍及其辩护人屡屡就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及关联性以外的东西进行长篇累牍的陈述、辩解、否认。

蒋艳萍还巧舌如簧,将公诉人对她的受贿指控说成是‘正常的人情往来’、‘是承包应得的提成收入’”。

按照这些记者的断言,被告人似乎丧失了辩护权,司法程序可有可无,这与诉讼公正和诉讼民主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三、预防和减少“媒介审判”的措施
(一)政府及司法机关要加强立法,不断完善自身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立法,明晰各方的权利义务,保证法律的权威性,既欢迎媒介监督,又要保卫司法独立;另一方面,在审判中要加强信息透明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媒介的新闻自由权,保证公开审判。

司法机关只有摘去“神秘面纱”,真诚地面对公众,才能取得公众的信任与理解。

(二)媒介应作出不懈努力
一方面,要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媒体自律。

媒介在报道新闻时只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者,不是仲裁者。

同时,要加强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遵守职业准则,做一个中立者。

媒体要注意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而且也要与司法机关彼此沟通。

一旦司法机关介入了某个新闻事件并立案以后,传媒就要确立“立案意识”。

这时,媒介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等基本原则,忠实于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坚持用中性语言,
尽可能做到平衡报道,力求为司法机关处理该案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公众也应出一份力
解决好受众的问题,“媒介审判”也就更容易消除。

公众自觉学习法律,增强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遇事理性思考冷静判断,不轻易受媒介的煽动,做一个信法、守法的群体,才能更好地保证司法的权威性,阻止“媒介审判”的发生。

总之,从中国现行法制和社会现实来衡量,“媒介审判”是不合理不合法的。

剖析媒体在报道中的某些问题,并不是说媒体不能对司法案件进行报道和对司法领域进行监督,在重特大案件发生时噤若寒蝉,作壁上观。

要认识到我们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揭露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

正是因为其责任重大,媒介在对法制新闻进行报道时,更要增强尊重司法、尊重公民权利的观念,通过制定一定的规范和准则,理顺新闻和司法的正常关系,维护司法独立,避免“媒介审判”再来妨碍司法审判。

参考文献:
[1]魏永征.新闻传播法规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刘斌,李矗.法制新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学号:pb05150910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