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财政学》期中考试试题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1.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是由私人部门经济和公共部门经济共同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混合经济。
2.公共产品的存在,是市场失效的首要原因,也是人们最初分析的市场失效状态。
3.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始终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偏好显示问题;二是_偏好加总问题。
4.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相加,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相加。
5.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这样的投票人称作中间投票人。
6.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支出的绝对额不断增长善,而且还表现在支出占____GDP__的比重不断提高上。
7.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越是基础性的教育,其__公共性__越强。
8.财政补贴,按补贴的透明度划分,可分为__明补______和___暗补_____。
9.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_征税对象_之间的比例。
它的三种基本形式是_____比例___税率、 _定额_______税率和_____累进___税率。
10.税收制度的三个基本要素:纳税人、税率、征税对象。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市场失灵表现的有_B_____。
A. 公共产品的存在B.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C. 自然垄断D. 社会分配不公2.具有明显外部性的产品是____D__。
A. 面包B. 饮用水C. 衣服D. 二恶英化合物3.公共产品的集体决策需要顾及社会公众的_B_____,但每个人的偏好和愿望可能不尽相同。
A. 全体偏好B. 个人偏好C. 社会福利D. 个人福利4.影子价格是反映__D____大小的分析工具。
A.边际成本和效益B. 社会效益C. 社会成本D. 社会成本和效益5.___B__是投票悖论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
A. 单峰偏好B. 多峰偏好C. 无峰偏好D. 中间投票者6.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有___C___。
A. 国防支出B. 教育支出C. 债务利息支出D. 科学文化支出7.哪个是属于代议制民主的特点_A_____。
A. 选举代表参与B. 公民直接参与C. 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D. 不需要中介和代表8.下列属于财政消费支出的有___B___。
A. 债务利息支出B. 科学文化支出C. 基础产业建设支出D. 自然垄断行业支出9.在社会保险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是_A_____。
A. 社会养老保险B. 社会失业保险C. 社会医疗保险D. 工伤保险10.下列税种中属于行为税的有__C____。
A. 遗产税B. 消费税C. 筵席税D. 土地税三、多项选择(每题1.5分,共15分)1.下面表述符合帕累托效率标准的是__AC______。
A. 在所有人的境况都不变差的情况下任何人的境况都不会变好B. 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差的情况下大部分人的境况都不会变好C. 只有以一部分人境况变差为代价才能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好D. 用绝大多数穷人的境况变好来补偿极少数富人的境况变好2.公共物品具有以下哪些特征___BD____。
A. 消费的竞争性B. 消费的非竞争性C. 消费的排他性D. 消费的非排他性E. 效用的可分割性3.现代财政学覆盖面非常广,涉及到__ABCD______等所领域的知识,是一们交叉学科。
A. 经济学B. 政治学C. 公共管理学D. 法学4.下面哪些行业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____ABCD_____。
A. 供水、供电B. 管道煤气C. 下水道D. 有线电话E.服装连锁店5.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的三要素是:___ABC_____。
A.个人主义 B.经济人假设 C.政治民主制 D.交易政治6.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有很多解释,主要的观点有ABCDE____。
A. 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B. 时间形态模型C. 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D. 公共选择学派的支出增长模型E.非均衡增长模型7.一般说来,评估财政支出项目的选优标准主要有__ABC__。
A. 净现值法B. 成本效益比率法C. 内部收益率法D. 总收益现值法8.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__ABCDE___。
A. 产权明晰B. 价格接受者C. 产品同质D. 完全信息E. 自由进退9.科技三项费用的内容包括___ACE____。
A.新产品试制费B.新产品推销费C.中间产品实验费D.产品鉴定费E.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10.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有____ACDE____。
A.课税范围B.税率大小 C反应期间 D.税种属性 E.市场结构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寻租活动直接同政府在经济中的活动范围和区域有关,同公营部分的相对规模有关。
换言之,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范围越广,那么寻租的可能性和规模也相应增加。
()2.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认为,相对于私人部门来说,公共部门属于资本密集型的非累进部门。
()3.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经济保障形式,具有社会性、强制性、互济性和福利性四个基本特征。
()4.在现实中,完全的、绝对的单一税制几乎从来没有存在过。
()5.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性资源配置功能是由政府计划机制来承担的,其中财政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6.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是市场自发运行的产物,市场本身无力解决。
()7.由于免费搭车的问题难以解决,而公共物品或劳务又不可或缺,因此只有依靠强制性的融资方式来解决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问题。
()8.当正外部性出现时,商品的价格会大于该商品的边际社会收益。
()9.即使是经济效益不太好的项目或方案,如果其社会效益很好,也可能被选为优者。
()10.一般来说,课税范围越宽广,越难税收转嫁;反之,容易转嫁()五、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单峰偏好定理2.利益集团3.社会成本效益分析4.购买性支出5.税负转嫁六、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公共财政与公共经济的关系。
2.为什么社会公平问题基本上只能依靠政府解决?3.教育有效提供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4.试比较完全基金制、现收现付制两种社会保障基金的区别。
5.简述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内容。
厦门大学《财政学》期中考试答案一、填空1.私人部门经济、公共部门经济2.公共产品3.偏好显示问题、偏好加总问题4.横向、纵向5.中间投票人或中位选民6.国内生产总值(GDP)7.公共性(公共产品的特征)8.明补、暗补9.征税对象、比例、定额、累进10.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二、单选1、B2、D3、B4、D5、B6、C7、A8、B9、A 10、C三、多选1、AC2、BD3、A B C D4、A B C D5、A B D6、A B C D E7、A B C8、A B C D E 9、A C E 10、A C D E四、判断1、答案:√2、答案:ⅹ3、答案:√4、答案:√5、答案:√6、答案:√7、答案:√8、答案:ⅹ9、答案:√10、答案:ⅹ五、名词解释1.单峰偏好定理:如果所有人都是单峰偏好,在多数同意规则下一定能产生唯一的均衡解,而不会出现投票悖论。
2.利益集团:所谓利益集团指的是具有共同利益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团体。
3.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所谓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指的是根据政府确定的政策目标,提出若干实现政策目标的项目,详列各项目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投资项目的分析方法。
4.购买性支出:所谓购买性支出,指的是政府为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P89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P1125.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将所纳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行为及过程。
理解其涵义包括:(1)纳税人是唯一的税负转嫁和承担主体。
(2)价格变动是税负转嫁的基本途径。
(3)税负转嫁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纳税人与负税人一定程度的分离,是税负转嫁的必然结果。
六、简答题1.在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与公共经济之间存在着以下的关系:(第一章的ppt)(1)公共经济活动并不等于政府活动。
除了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之外,公共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其他公共组织进行的活动也都是公共活动,也都具有公共经济的性质。
而公共财政的活动只限于政府进行的活动。
(2)公共财政是公共经济的中心内容。
公共经济的主要活动依靠政府提供财力。
这就是通过政府的投资支出,形成政府附属机构或公共企业,或通过政府对私人企业和非营利性慈善机构等的补助或税收优惠等,来提供公共服务。
换言之,通过政府收支去推动整个公共部门的活动,完成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
于是,人们对于公共经济实践活动的分析、把握和考察,主要的和基本的是围绕政府收支活动展开的。
人们常把“财政学”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
(3)政府活动具有强制性。
政府活动是公共经济的基本内容。
由于公共活动基本上是无法索取相应的市场回报的,大部分的公共活动人们难以自愿参加,由此而产生的“免费搭车”和“囚犯困境”等问题,只能通过政府的强制方式才能克服。
因此,公共财政活动具有强制性的基本特征。
政府之外的其他公共组织活动,则以人们的自愿性为基础,并不具有强制性。
2.为什么社会公平问题基本上只能依靠政府解决?答:社会公平问题是市场失效的表现,所以基本上只能依靠政府解决。
社会分配不公状态,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必然出现的结果。
但这种状态本身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而不是市场低效或无效配置资源的产物。
它是由市场要素禀赋分配通过市场机制而产生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加剧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公认的市场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是市场失效的一种重要表现。
市场内在的分配机制是按照等价交换、公平自愿的原则进行的,但结果却导致了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分配不公。
两极分化问题是市场分配自身产生的弊端,完全按照市场方式(等价交换、公平自愿原则)是无法解决的,私人自发组织的社会自愿再调节公平,一般以自愿捐献和无偿援助的方式进行,具有应急、零散、小规模的特点,能够实现的收入转移数量相当有限,所以根本无法解决持续的、普遍的、大规模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它们对公平分配虽然可以起到局部的“涓滴和泉涌”效应,对缓解两极分化,促进分配公平具有积极作用,但对全局来讲仍然是杯水车薪,无力扭转贫富差距的大局,也无法解决公平分配问题。
于是客观上就要求依靠外部力量,以非市场的方式——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这样就产生了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
实践证明,只有政府通过财政手段的直接再分配,才能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
3.教育有效提供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P124答:教育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混合产品,不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市场供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教育有效提供的条件是教育所获得的总边际收益为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