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低碳生态城市
特别关注——
The Special Focus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规划的重要性
在全球变化中, 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
例如,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
气候变化与适应性城市规划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顾朝林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正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早在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就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一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变化,二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机动化的快速推进,碳排放的不断增加使自然系统和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2008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气候变化战略制定UNEP2010-2011工作计划将“促进向低碳社会转型”作为UNEP气候变化计划的战略优先领域。
由于城市化地区也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地区,如欧洲的城镇占整个欧洲能源消费的69%,中国全部城镇至少占社会总能耗的80%以上。
因此,将低碳理念导入城市规划领域,对减缓气候变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
然而,对气候变化可能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冲击和影响重视不够,本文主要谈气候变化与适应性城市规划问题。
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需要尽早采取适
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措施,以保持旺盛的投资环境不受自然环
新闻篇研究篇
境变化的威胁。
根据任美锷(1993)、谢志仁(1996)、孙清等(1997)、施雅风等( 2000)、刘杜娟和叶银灿(2005)的研究认为:在未来20年,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估计将达到220-380 mm之间;在未来50年,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保守的估计将达到270-610 mm之间(图1)。
图1 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预测
据缪启龙等(1995)计算,若2030年海平面上升400 mm,则长江三角洲海岸可能后退100-4000m。
若考虑同期平均高潮位上升速率3.6mm/a,在加上潮高海平面上升1-3米,海堤一旦溃堤,整个南通、太湖流域、嘉兴和上海市将全部被淹没。
也就是说,若2030年长江口外相对海平面上升400 mm,海堤至少需要加高1.0-1.5m。
海平面上升还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主要有:(1)海洋侵蚀作用加强,海岸线后退,陆地面积缩小;(2)沿海平原的土壤盐渍化范围扩大,程度加深;(3)沿海地带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4)河湖的排水入海能力降低,河床淤高,增加了防洪压力。
(5)风暴潮的发生强度和频率增大,危害性加剧;(6)削弱现有港口码头、江海堤防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功能,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综述,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规划也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适应性规划的内涵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不可避免,部分影响甚至可能不可逆转,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直到IPCC的第三次评估报告(IPCC,2001)出台,适应的主题才得到足够的重视。
2007 年12 月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岛行动计划》(Bali Action Plan),把适应作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迄今,和气候变化适应直接相关的规划文献是非常少见的。
最早的是1990年美国环境保护局Jim Titus在美国规划协会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创新性文章,他主张在长期性项目中采取前瞻性的步骤,设定优先级,并进行战略性评价。
因此,适应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
划研究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它和一个新兴的规划研究领域——自然灾害的缓减——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研究包括
在规划理论、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系统的核心领域认同气
候变化适应的重要性。
在气候变化文献中,适应一词被定义在脆弱性、敏感性
和适应能力的语境中。
适应规划中的“适应”被定义为系统、自然或者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已有的或可能发生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所作出的一种调节,以保证在面对已观测
到或预测到的气候变化和相关的极端情况时,降低其脆弱性
或增加弹性。
适应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温度变化、海平面上升、降雨量变化和极端事件。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划需要依赖一个新兴的跨学科
领域,它将人类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联系起来,需要规划师
和地球科学家以及相关科学的研究者共同努力才能攻克这一
难关。
适应性规划可以在多层面下展开。
在社区规划层面,需
要编制一体性、战略性、参与性并包含可变通的应对风险的
规划;在总体规划层面,需要包括物质、生物、社会科学,
气候变化模型、气候影响和脆弱性评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规划,编制内容至少需要增加包括海岸线、流域、土地利用和
基础设施规划、能源规划等内容;在区域规划层面,海岸线
总体规划是应对沿海地带极端情况的最重要的规划。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9 年11 月最新发布的《巨
型城市面对的巨大压力:亚洲主要海岸带城市气候脆弱性排名》的报告中分析指出,许多城市在风暴和洪水的威胁面前
极端脆弱,大量的人员和资产在危机关头的社会经济敏感性
水平令人担忧。
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中,亚洲可以说是气候变
化脆弱性最大的地区。
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异已经并将继续影
响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人类健康、食物生产、基础设施、供水以及生态系统等所有领域。
结论
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结
构转型、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和外向型外贸结构,通过低碳城
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和适应性方向,探索面向可持
续未来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针对由于气候
变化所带来的温度变化、海平面上升、降雨量变化和极端事
件对城市与区域的影响,通过编制适应性规划,解决由于气
候变化所带来的紧迫问题。
C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