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张晨园政教1001 100204143摘要:“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感恩古训在我国源远流长。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准则。
然而市场经济化带来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严重地冲击着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成为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影响了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主要表现有对父母养育、学长和学校以及社会与国家的培养缺乏感恩。
究其原因,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重知能轻品德的偏差、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和自我感恩意识缺失是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应通过重视和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作用、创造和利用校园文化熏陶作用、搭建和强化社会实践的平台作用、树立和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来强化感恩教育,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
关键字: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对策一、感恩的含义感恩即感谢感激之意,亦有感恩戴德之讲。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无不渗透着感恩的情愫。
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说文》解释“恩,惠也。
从心因声”恩就是恩惠,与仇怨相对。
有学者将感恩定义为“对自己生存发展的有利因素表示友好并且回报。
”而本文中的“感恩”具有独特的语境,指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与思想情感熏陶,主要指:当代大学生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中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不能脱离社会恩惠单独存在的个体,所以个人接受社会、他人的援助和支持是不能避免的,个人也应该对他人社会给予的恩惠和方便心存感恩,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其感恩意识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道德水准的发展,而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伴随社会的急剧转型不少大学生出现了不懂感恩、忘恩、情感冷漠、自我意识膨胀等现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而止于至善。
”深入探究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并有效培育其感恩意识,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
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都是建立在利益和功利的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往往被疏远和冷漠取代。
高校重智轻德,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道德教育,造成部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淡化。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主要体现为:(一)、对父母养育缺乏感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从爱惜身体发肤到扬名天下,都是为报父母之恩。
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开始追求物质享受,过度消费,购买高档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把父母供养他们的含辛茹苦抛之脑后。
甚至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依旧不劳而获,做起了“啃老族”,依靠父母供养自己的衣食住行。
他们丝毫体察不到父母培养子女的艰辛,对父母含辛茹苦的抚育和无私奉献觉得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之心,对于家长的温情付出常常表现出麻木、冷漠和不屑,尤其是部分被父母溺爱过度的大学生。
(二)、对老师学校缺乏感恩在高等教育告诉发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最紧密的关系被各种因素及客观条件无形割裂,在有的学生的思维中,教师被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不尊重教师,对教师进行不负责任地品头论足、人身攻击和隐私揭露,甚至出现对教师进行恐吓、辱骂的现象。
同时,高校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并对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助学资助等方面的服务。
但是,当前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不知感恩,缺乏爱意,把学校作为自己口诛笔伐的对象,一味抱怨和不满,对学校的服务提不切实际的要求,把自己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身份抛之脑后,心里缺乏感激的心态和思想,缺少主人翁意识和行为。
(三)、对社会和国家缺乏感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和他人。
国家和社会的存在是个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体现的基础。
然而随着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向大学校园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事业非常冷淡,认为国家和社会给予自己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方面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和前途,没有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他们选择工作单位的标准是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轻松,发展前途大。
祖国的需要、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渴望并没有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回报祖国的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感恩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发展到了今天,反而会被一些大学生所抛弃?这种现象不是偶然,表现出了当今大学生内在人格特征的诸多缺陷。
究其根源,无疑是复杂而多元的,既有主观与客观之分,也有社会环境与个人条件之交互,涉及到整个社会、学校、家庭、网络、个人等诸多方面。
(一)、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由于长期受到应是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存在误区,他们重视的是子女的智力发展,希望子女的学习成绩好,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排名,却忽视了对子女进行做人的教育。
其次随着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父母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存在着多度的娇宠和溺爱的现象,以致子女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小就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而且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和无私奉献上,缺少精神层面的交流和互动。
这些都造成了当前不少大学生不会感恩、忘恩,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要别人爱自己,却不懂得关心别人。
(二)、学校感恩教育缺乏现行的应试教育下,许多高校受“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仍以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学生为了拿奖学金,争取少量的优秀名额,专攻学习。
家长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眼光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淡化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些高校依然沿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教育模式。
陈旧呆板的说教,单一的教育形式,落后的教育方法,结果只会换来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的反感。
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当做一门专业课去教,而且大多数教育者都采取简单的“说教”、“灌输”的方式,这样道德内容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只要加以记忆就行,而不是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使道德的内容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道德成了与学生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
这样关注成绩、忽视德育,造成学生只知受恩,不会感恩。
(三)、社会不良风气熏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遭受各种思潮的冲击,;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都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思想,世界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极易发生思想认识的偏差,只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社会集体利益,不考虑感恩和回报他人和社会。
社会转型期复杂多变的环境使得一些涉世之初的大学生趋于功利化,功利让他们更喜欢索取而不是付出,只想“得”,不愿“失”。
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的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如何去感激他人,感激社会。
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四)、自我感恩意识缺失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除了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外因,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
首先,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貌。
但由于社会阅历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判断力不强的现象,造成内心深处的矛盾。
许多大学生对自我的价值和自我的认识发生分离,对自我价值认识偏高,自我评价偏高。
许多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偏向自我,较多地以某种道德标准去判断他人,只追求自己人格内部的完善,却不注意外部的行为习惯,对他人的行为却会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认识的偏差,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公德认识和评价方面的失衡和欠缺。
其次,大学生缺乏自我感恩教育。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录较差。
不少学生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
他们认为父母、朋友和社会所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他们不需要回馈。
遇到一点不顺,就满腹牢骚,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
相反,他们很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当然也就很难弄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由此也就难以培养起对于他人的感恩意识。
四、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要解决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必须加强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一种思想品德教育。
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激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一)、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如“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思想。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感恩意识方面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感恩意识的培养提供深厚的土壤。
在高校,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课堂教育和行为训练,把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等这些传统美德放在日常教育和行为规范中,加大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力度。
高校可以通过感恩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电影展等多种活动方式,营造感恩教育的大氛围,使大学生耳濡目染,树立饮水思源的感恩意识。
(二)、营造良好的感恩意识文化氛围1、加强家庭感恩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在大学生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应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教育子女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孝顺长辈,关爱他人,尊重公德,诚实正直,公正无私;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感恩的好榜样。
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除关注子女学业成绩和满足其物质需求,要更加注重给子女灌输正确的感恩意识和培养子女健全的精神人格,努力引导他们在向他人索求时,学会知恩图报,并鼓励他们付诸行动。
2、营造学校感恩文化氛围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初步适应社会,培养社会交往方式,以及养成社会交往行为模式的第一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