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诸子散文》期末考试(试卷卷)

《先秦诸子散文》期末考试(试卷卷)

新和二中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试题卷)(完卷12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座号姓名一、语言积累与基础知识。

(14分)1.默写。

(8分)⑴子曰:“,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⑵子在川上曰:“,。

”(《论语·子罕》)⑶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⑷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⑸,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⑹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饭.疏食饮水(米饭)其良人..出(丈夫)听.而斫之(任意,听任)B.多.见其不知量也(多数)利与善之间.也(差别)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勤勉)C.抑.为之不厌(不过)畜.君何尤(喜欢)女将恶.乎比予哉(何,什么)D.自伐.者无功(攻战)举直错.诸枉(通“措”,安排)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显)3.下列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富而.可求也 B.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就有道而.正焉割鸡焉.用牛刀C.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D.斧斤以.时入山林悲夫,子之.不知余也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4.下列有关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他所张扬的中庸之德,有明确的原则,即德行符合礼的规定。

B.《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

《孟子》长于在论辩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富有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C.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的人格的核心仁;孟子和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8分)(一)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①,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③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④不达⑤。

”(二)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⑥。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⑦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注]①术:方法。

②容光:细小的缝隙。

③科:坑洼。

④成章:通晓文理。

⑤达:通达。

⑥彀率:拉弓的标准。

⑦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5.以下对选段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

因此,见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B.君子志于道,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像日月,连细小的缝隙都照到;应该像流水,不注满坑洼就不再前行。

C.孟子告诉人们,君子志于道,应追求那些如大海般广博宏大的道,并且通过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D.道的养成,要依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日常学习,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通达的境界。

6.以下对选段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公孙丑赞赏“道”是伟大而美的,但是如同登天一样,让人觉得高不可攀。

如果不降低标准,人们也许难以勤勉地追求。

B.针对公孙丑的言论,孟子认为“道”是不能降格以求的,不能因为“道”太崇高或者追求“道”有困难就降低标准。

C.君子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人对“道”的追求,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D.孟子将君子比作“大匠”“后羿”,以说明君子是不会贸然改变“道”的标准的。

君子站在大路中央,发现资质能力都很强的人,就带领他们学习“道”。

7.结合这两篇选文,谈谈该怎样进行“道”的培养?(4分)答:三、阅读《庄子》选段,回答问题。

(12分)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①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②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③。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途,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斄牛④,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节选【注释】①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②洴(píng)澼(pí)絖(ku àng):浮;在水中漂洗;丝絮。

③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

④斄(lí)牛:牦牛。

8.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遗留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C.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中:符合D.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敖:通“遨”,遨游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4分)译文:(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4分)译文:10.《逍遥游》中庄子提出“小大之辩”,请简要谈谈你对选文第一段中的“小大之辩”的理解。

(2分)答:四、文学名著阅读。

(9分)11.下列各项中。

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宝钗便借机欣赏了通灵宝玉。

巧的是,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锁上刻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成为一对儿,这也是所谓的“金玉良缘”。

(《红楼梦》)B.出身贫苦的堂·克洛德·孚罗洛是一位严厉的阴沉的副主教。

他蛰居斗室,只热衷于神学,在遇见爱斯梅拉达以前,他回避一切世俗的欢乐与享受。

他声名远播,甚至得到了国王的信任与召见。

(《巴黎圣母院》)C.觉慧在梅林里碰见了奉太太之命前来摘梅花的鸣凤,觉慧帮她折梅花,还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

鸣凤连忙打断了觉慧的话,并凄然地说,她害怕梦做得太好了不会长久。

(《家》)D.葛朗台家的常客是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德·格拉桑一家。

这两家人上葛朗台家来目的是为了葛朗台的独生女儿欧也妮。

老奸巨猾的葛朗台对此心知肚明,他将计就计,利用女儿作为钓饵来“钓鱼”,以便从两边捞到好处。

(《欧也妮·葛朗台》)E.堂吉诃德为他的第一次出游做足了准备。

他想起古时候骑士外出历险时都有个侍从跟着,于是就极力游说一个头脑机灵的穷苦农民桑丘·潘沙担任这个职务;桑丘被“海岛总督”锦绣前程迷住了心窍,就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堂吉诃德》)12.请简述“吕奉先射戟辕门”的故事情节。

(5分)答: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9分)①在人的完善这一课题中,至少蕴涵着五种关于人的境况的见解:诗的、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以及形上学的。

诗的见解涉及心灵语言,它道出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以及人类关怀的互通性。

它着重于同步韵律,诸如与激情音乐和舞蹈相应合的自然情感宣泄。

人是诗性的存在,并且在隐含的意义上也是音乐和艺术的存在。

在美学意义上,人与自然合拍,并且能够与人本身乃至天、地以及万物产生内在的共鸣。

社会的见解使人们借以学习自我表达的礼仪形式成为必需。

六艺被用于转化身体这一给定的生物性实存,使之变得适应社会,甚至可以合乎美感地表达自我。

通过程序化训练、树立对照榜样和相互影响,启蒙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身体的礼仪化。

②《论语》第十章生动描述了孔子的服饰、面容、姿势,甚至表现了这位人师应对各种场合时的完美的与众不同的行为举止。

对于孔子的弟子来说,他的身教,即其立、居、行、食、言之道,是令人敬畏而又富于魅力的。

人是社会的存在。

人们以交流与沟通构成实际生活。

人的身体必须按社会规范礼仪化,如此方能充分切入人际关系网络之中。

③政治的见解植根于善良政府的观念。

对于道德与政治密不可分以及统治者以其德行作为治理民众的前提条件的强烈信念,使得作为控制技巧的政治成为难以想象的。

毋宁说,真正的政治是矫枉的技巧,因而始终是一种教育行为。

我们的确可以设想政府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一种契约,其目的在于双方互相劝勉和互相依赖。

民众完全不是无所作为的群盲,而如同载舟之水,他们可能支撑政府,也可能颠覆王朝。

既然“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那么统治的权力就决不是稳固不变的。

维护统治权的最佳方式在于其政治作用为民众认可。

④历史的见解以深存于人们意识中的集体记忆为前提,这一记忆帮助人们确认自我。

历史以生动的细节叙述远古的特殊事件对于当下人们生活产生的直接关系。

历史还表明,人是累积的自我创造的文化成果总体中的一部分,而这种文化成果的总体则是人的完善的范型。

历史不仅是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而且也是对于该事件何以能够如此及其应当如何的评价。

历史的功能是对于当前以及未来的明智的忠告,因而它也就是对于那些制造对人类群体发生持久影响力的主要事件的人物的评判(或赞扬,或指责)。

按照这种看法,历史学家就是社会的良知,集体记忆的卫士,政治的批评者。

如同《孟子》书中所载,孔子对撰作《春秋》这一事业是怀着战战兢兢的感觉的。

这表明真正的历史著述是大胆地作预言,并且是以审判的方式认定那些与和谐、群体、沟通一类可贵价值发生根本冲突的人的罪责。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关于他的个人事业的观点很好地把握了儒家的历史使命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⑤形上学的见解令人信服地表明,宇宙间所有存在形式都是互相联系的。

荀子认为,万物皆有活力,植物有生命,动物有意识,人则进一步具有义。

荀子这一认识意味着人物同宗,与万物共享活力,与植物共享生命,与动物共享意识。

确实,按照《周易》的观点,在最完美的意义上,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