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论文大众传媒论文大众传媒视野下高职音乐专业发展之路内容摘要:高职音乐专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多年来一直在复制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近年来,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给音乐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文章指出,作为与市场密切贴近、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职音乐专业,如何在当代传媒的新视野下,顺应时代的脚步、适应社会的需求来培养真正学有所用的音乐人才,并由此探索出一条成功的专业发展之路,是高职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大众传媒新视野高职音乐专业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众媒介已深深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音乐,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也被赋予了这个时代媒介化的色彩。
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音乐形式迅速发展,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正日益增加并趋向多元化,音乐人才因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然而,在传媒时代社会对音乐人才大量需求的背后,音乐人才的培养工作却比较滞后。
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在沿袭几十年来的传统,这样的目标定位看似很合理,但总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寥寥无几的“音乐精英”受到欢迎。
而现实中,现代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不仅有音乐教师与音乐表演人才,还包括音乐技术人才、音乐服务人才等,而这些工作,却不是准音乐教师与准音乐家们所能胜任的,音乐人才的过剩只是个假象。
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音乐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追寻怎样的“自我”呢?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其起步较晚、底子较薄,一直问题重重。
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尤其困难,人才定位不明、培养模式陈旧,加上学生基础差、师资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导致原本先天不足的高职音乐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艺不精,也不能胜任教师岗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
教师苦于没有艺术施展平台和发展空间,学生厌学情绪泛滥逐渐自暴自弃,这如同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此专业的发展。
高职音乐专业改革迫在眉睫。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的简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概论》中明确提到:“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部分,其传播方式及传播技术与人类的所有信息传播同步发展,大众音乐传播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便应运而生了。
从学术角度说,首先对这种新的文化行为做出反应,并对以后类似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中的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首先使用了Culture industry,即“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来描述那种利用现代技术、管理和经济模式专门为大众消费而制作和生产娱乐商品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现象。
之后,美国传播学兴起,音乐传播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音乐商业和艺术管理院系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依利诺伊大学的学者介绍说:“音乐商业在西方是最新的和成长最快的音乐专业。
”在国内,音乐传播学起步较晚,但这一新兴的交叉融合性学科近几年的发展较快,目前已有部分音乐教育研究学者将目光投射到大众传媒这一新兴领域,作为与市场密切贴近、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职音乐教育更是无法忽视大众传媒至关重要的研究背景。
可以说,大众传媒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众传媒的发展细化了音乐人才的分工。
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要求,音乐人才规格与分工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这使得高职音乐专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其发展方向,究竟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大众传媒时代,音乐文化大众化、生活化、平民化使得音乐与人们的距离逐渐拉近,音乐与生活变得更加密不可分。
笔者认为在大众传媒的背景下,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音乐技术类,包括音乐产品开发、媒体音乐编辑、录音制作、电影电视音乐制作、网络音乐制作等;二是音乐管理类,包括音乐会的策划、音乐商业和娱乐管理、音乐经纪人、音乐培训管理等;三是音乐工业类,乐器制造、乐器调律、乐器维修、新型乐器研发等;四是音乐工作者,包括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培训、音乐研究等。
高职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各相关机构输送专门的、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和管理者,培养侧重于技能和职业。
而目前,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分类主要是效仿普通音乐院校的专业划分,大致分为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相符,发展面临极大困难。
为何高职音乐专业不另辟“蓝海”呢?在大众传媒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审视高职音乐专业的人才定位,这样才能为其本身的发展找到一个突破口。
如果说音乐学院培养的是音乐精英,那么高职音乐教育应该着重培养音乐应用人才。
这类音乐人才并不一定需要一流的精湛技艺,但要有极高的音乐领悟力与感受力;不一定要有极深的音乐专业修养,但必须有跨越音乐之上的全面的综合素质。
在大众传媒的视野下,高职音乐专业只有将培养目标对准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与师资情况,全面整合传媒资源,调整或改革原有专业设置,挖掘有潜力、可持续发展的音乐专业方向,才能培养出学有所用的音乐人才。
笔者认为,目前随着传媒的兴起而有较大发展的专业有媒体音乐编辑、录音制作、乐器调律、乐器制作、乐器维修、音乐管理、乐器销售等,目前国内都鲜有高职音乐专业涉及,而这些专业的人才缺口较大,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第二,大众传媒手段能为高职音乐专业教育所用。
大众传媒的优势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文化、音乐形式、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强调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职音乐专业应该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借助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良好的平台,挖掘传媒手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意义。
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它是职业教育的最高等阶段。
我国的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历史不长,在办学方向、课程设置与教学各方面一直都在借鉴高等音乐专业办学的经验。
音乐专业的课程类型大致分为术科和理论课,术科是指音乐专业基础技能科目,开课方式多为小课或小组课;理论课指音乐文化理论素养课程,包括基本理论、技术理论、史论,开课方式则为大课。
从目前高职音乐专业的开课现状来看,这两种类型的课程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术科教学方面,由于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采用传统的音乐术科教学效果往往不佳,不但浪费教学资源,而且效率低下,教与学严重脱节;而枯燥、乏味、高深的音乐理论课,其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太难、太多,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对学生缺乏启发,师生间缺少对话,多以灌输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艺术是一门以听觉传达为主,充满了创造性和情感性的学科,我们应改变以往音乐术科和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生气和激情的局面,以新型传媒手段作为教学支持,用多方位、多层次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把高职音乐课程教学的发展推向新阶段。
关于教学改革的策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第一,音乐术科课程的市场化之路。
音乐专业术科教学采用实践教学市场化运作方式,使实训项目发源于市场,实现实践教学与传媒行业的零距离对接。
市场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职业院校面对着两个市场,即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
对学校而言,生源市场是就业市场的衍生市场,搞活了就业市场,生源市场自然就会被拉动起来。
如今的传媒市场给音乐人才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发展空间,各种类型的音乐演出、比赛、选秀层出不穷,这些无疑是音乐专业学生展示自己的大好机会。
而在高职院校里,学生却在这些机会面前望而却步,平时学习缺乏动力而过于懒散,而机会来临的时候自己往往没有准备好,存在自卑心理。
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能,改变教学观念。
大众传媒市场给音乐人才提供的种种机遇,教师应该敏锐地将之与教学相挂钩,形成实践教学的实训项目,以市场为主导来组织、安排教学。
以往的术科,教师不必拘泥于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应根据实训项目的具体安排灵活变通,学生学习的目的都是有指向性的,对准工作岗位或者演出、比赛舞台,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便很容易激发起来。
例如,我们可以寻找一些学生有可能胜任的工作岗位,例如音乐演出团体、社会音乐培训学校等,在那里建立实训基地,根据这些单位的演出需要或者教学辅导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场地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课堂,可搬到演出的舞台上,搬到社会音乐培训学校的琴房里,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在实际的岗位中进行实践操作。
这时,学生的学习是具有极强的目的性的,他必须做好,因为他面对的是演出任务、辅导任务。
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发一些经济补助,这样学生相当于提前感受了走入社会的工作氛围,学习动力得到充分释放,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再如,也可以将音乐比赛作为实训项目。
在比赛之前,提前围绕比赛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打破了以往教学中遵循教学进度的模式,此时所有的教学安排都是指向比赛,在实际的训练和排练当中发现学生的弱点给予及时的纠正,这相对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来说,更直接、更有效率、更人性化。
第二,音乐理论课程新媒体教学之路。
音乐专业理论课教学充分运用新媒体,使教学内容精练化、教学过程学生主体化、教学形式多样化,做到理论课可以为术科服务。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美国前卫杂志《连线》对新媒体如此定义:“新媒体应该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
”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为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平台,传统音乐理论课教学模式在新媒体背景下趋向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音乐理论课要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变以枯燥灌输为主的授课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激情。
例如,乐理课上,教师讲授音程、和弦基本概念的时候,可以将这些基本概念设计到学生耳熟能详的乐曲里,通过新媒体的手段进行乐曲的声音、画面、谱例等的对比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并总结出要学习的基本概念,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脱离了死记硬背,并且印象极深。
另一方面,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为音乐术科教学服务,删减原本高深、繁杂、“无用”(实践中无需用到的)的知识内容,实现音乐理论课与音乐术科教学紧密结合。
通过全新的方式,对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时间和资源的科学分配,使教学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减轻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目前的和声课程相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难度偏大,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起来有困难。
对高职学生而言,训练和声感觉比培养和声分析能力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和声课与合唱课其实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和声教师与合唱教师进行紧密沟通,和声课上教师分配学生和声写作的任务,在合唱课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演唱自己写作的和声,不必计较学生创作的深浅难易,让学生演唱自己的创作,这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钢琴即兴伴奏课与声乐课也可以做这样的尝试,这两门课程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操作性。